
名:甲骨文字形,從囗夕,本意是指自己口中或別人口中說出的由頭。名的解釋很多亦很廣,今天我所探討的名是特指名聲、名頭、名號或名譽。既是百姓的口碑、社會的評價,也代表歷史的記錄、政府的認可,更是上帝賦予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自我追求與自我約束。對此莊子一語道破----名者,公器也!對名聲的重視是人類文明的開端,主要是為了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從文化層面上理解就是一種自發(fā)的行為規(guī)范,體現(xiàn)的是不同國家或民族的價值取向。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顧名思義、師出有名、名正言順、功成名就;評價人多用名過其實、名不符實、名副其實、徒有虛名、欺世盜名、沽名釣譽、臭名昭著、身敗名裂、名不虛傳等。故名分多種,有實名有虛名、有好名有壞名、有大名有小名、有生前名亦有身后名。
今天我想重點說一說生前名與身后名。有的人生前大名鼎鼎,身后一落千丈;有的人生前默默無聞,身后為人景仰。生前名多為虛名,是受諸多客觀因素影響或因個人不擇手段而造就的假象,例如特殊的地位、當朝的嘉獎、別人的吹捧、刻意的包裝、事件的傳播、片面的認知等都會留下生前名。而身后名則相對客觀公正,是經(jīng)過歷史沉淀后的真實反映,也多為對價值觀的認同或?qū)δ撤N精神的弘揚。從歷史上看,短視者多重視活在當下而好大喜功,以追求生前名為榮,對名利轉(zhuǎn)換有期待。遠視者不追求現(xiàn)實生活中的榮華富貴,而是把人生當做一場歷練與修行。追求的是活在死后的身后名。對精神的渴望遠大于物質(zhì),是用肉體的短暫來成就精神的永恒,所以顯得更為高尚與純潔。對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的人而言,生前名僅代表自己的羽毛或標簽,身后名才是證明自己存在的全部意義,甚至是高于生命的價值追求。古代諫官便是冒死相諫、前赴后繼并以死為榮的文人群體,每每讀來總是讓我感嘆不已,這是何等的境界呀!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