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說明:黃阿金現(xiàn)場雕刻葫蘆。郭新洋攝
東方網(wǎng)2月27日消息:花白頭發(fā),花白胡子,連眉毛都是白的,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線。“我看上去像86歲吧?其實我只有68歲。”放下手中的葫蘆和針管筆,黃阿金笑言,“你看動畫片《葫蘆兄弟》里,那個葫蘆爺爺也是白胡子,這胡子也是我的重要道具。”
黃阿金是名副其實的“葫蘆爺爺”,和葫蘆的緣分很深。一輩子從事美術(shù)工作的他,退休后迷上葫蘆彩繪和雕刻,如今有了自己的“葫蘆工坊”,每個雙休日都會去城隍廟附近擺攤,售賣葫蘆工藝品。
在橫沙島上建“葫蘆基地”
黃阿金祖籍崇明廟鎮(zhèn),自小愛美術(shù),常和胞弟、畫家黃阿忠一起捏泥巴、剪紙、畫畫。“弟弟越畫越好,我不甘心,就暗下決心:要在葫蘆上搞出點名堂!”
退休前,黃阿金在原上海港務(wù)局從事美工宣傳,退休后一門心思玩起了葫蘆。“幾年前,我在小攤上花3.8元買了三個小葫蘆,嘗試著畫畫、雕刻,結(jié)果朋友們都說好,我就把精力全都撲上去了。”
要玩葫蘆彩繪、葫蘆雕刻,得有足夠的葫蘆“打草稿”。幾年前,黃阿金和朋友合計在橫沙永勝村承包了5畝地,專門種葫蘆。“橫沙水好土好,葫蘆產(chǎn)量挺高的,去年秋天收獲了4000多個成形葫蘆。”
第一年收獲后,黃阿金非常興奮,在幾個青葫蘆上就開始雕刻。“幾天后,青葫蘆表皮變黑,只能扔掉。后來才知道,青葫蘆要用刀刮去表面青皮,晾曬,等干透變成黃色葫蘆,才能在上面搞創(chuàng)作。”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
黃阿金的“葫蘆工坊”在虹口區(qū)梧州路上,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擺滿各種各樣的葫蘆,有葫蘆吊飾、葫蘆筆筒、葫蘆花瓶等,有迷你的草里金手捻葫蘆,也有大如座鐘的葫蘆。屋子里的工作臺上放著電鋸、刻刀、針管筆、電烙鐵等各種工具。
葫蘆是球面的,在上面作畫、雕刻,線條走向、力度輕重和紙上都不一樣,需要長時間摸索。黃阿金說,制作葫蘆工藝品主要有燙烙、雕刻、彩繪三種形式,燙烙就是用烙鐵直接在葫蘆上將線條烙出來;雕刻則是將部分圖案或底色挖掉,形成立體效果;彩繪是用顏料涂色。最花功夫的是鏤空葫蘆,每個要花兩個多月時間,比制作一般的葫蘆工藝品復(fù)雜得多。
多年來,黃阿金創(chuàng)作了上萬件葫蘆工藝品,高山流水、莊周夢蝶、花鳥魚蟲、十二生肖等,還有葫蘆制成的咸菜缸、酒壺、茶杯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我不能做的。”黃阿金得意地說。
希望“葫蘆文化”傳得更遠
每個雙休日,黃阿金都會帶著自己的“葫蘆寶貝”去城隍廟附近擺攤。每次去擺攤都會套一個黑色圍兜,上面印著自己的微博、微信號和手機號,“以葫蘆會友,我樂在其中”。
黃阿金的攤位前經(jīng)常人頭攢動。他除了售賣已完工的葫蘆工藝品,還接受現(xiàn)場“私人訂制”。時間一長,他總結(jié)出了規(guī)律:“歐美游客喜歡讓我雕刻一些英文的內(nèi)容,日韓游客更喜歡‘宗教風’。還有人會拿著葫蘆和我討論,葫蘆在中國代表什么,我就告訴他,這是個吉祥物件,諧音‘福祿’。”
如今黃阿金的葫蘆工藝品,最貴的一個賣1萬多元,一般都是數(shù)百元一個。“比起收入,我更享受那種成就感。我希望‘葫蘆文化’能傳得更遠。”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