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蘭迪《靜物》,1956年
在設計界,莫蘭迪色系引起了一陣風潮,不僅被貼上了“性冷淡”的標簽,還因為“高級灰”的配色讓時尚和家具設計圈紛紛效仿。但是摘去這些標簽,莫蘭迪為何是意大利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呢?
入住白宮時,新上任的美國總統需要挑選自己喜愛的藝術品納入“白宮收藏”。奧巴馬當年選擇的大多數作品都是來自于美國藝術家之手,而只有兩位非美國藝術家被選中,其中之一就是喬治·莫蘭迪。

被奧巴馬選中的莫蘭迪作品
在莫蘭迪125周年誕辰日,以他的靜物風格為主題,谷歌特意為此設計的首

谷歌為莫蘭迪125周年誕辰設計的主頁
莫蘭迪自成一派
莫蘭迪很難被分類到某一種藝術運動中,因為他的風格與眾不同——大多數創作題材都是風景或者看似平庸的器皿。這些枯燥的瓶瓶罐罐重復地出現在莫蘭迪的畫面中,而且他經常以單調的墻面和毫無生氣的桌面作為背景。但是,這些都無法阻止作品流露出莫蘭迪對色彩的敏感和對構圖的揣摩。

莫蘭迪《靜物》,布面油畫,1953年
隱士的生活方式使莫蘭迪被稱為“僧侶”,這是因為他一生幾乎都生活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亞。13歲的時候,他失去了比自己小兩歲的弟弟,而20歲時,父親也故去了。家人的離去造就了他憂郁的氣質,這也解釋了為何他作品中的形狀和顏色,展現出了一種沉淀和離世的質感。

莫蘭迪《靜物》,1951年
西方傳統靜物寫生的主題無非是水果、蔬菜、花束或者已死的動物,但是莫蘭迪選擇寫生的對象都是非生命的,例如黃色的波斯瓶子、白色的花瓶和水壺等,他很少挑選有機物品作為寫生參照物。即便選擇花束或者食物,他也要用淡淡的灰白色調掩蓋住原本的鮮艷色彩。

彼得·克萊茲《靜物》,1604年

莫蘭迪《花》,1950年
畫中的這些元素和他生活的時代有直接關系,因為他經歷了融合著法西斯主義和抽象藝術的時代,再加上倫勃朗對他的影響,莫蘭迪的作品漸漸失去了飽和度高的顏色,就像那個時代,每個獨立個體失去了人性的溫度。
莫蘭迪的形而上學
在莫蘭迪專注于淡灰色的靜物系列之前,他曾經加入形而上學畫派。喬治·德·基里科引領的形而上學思想,是以夢境般的畫面和強烈的明暗對比而著稱。從1918-1922年,莫蘭迪被基里科的思想所吸引,改變了自己原有的繪畫風格。

喬治·德·基里科《The Evil Genius of a King》,1914-1915年
莫蘭迪形而上學時期的作品是他繪畫生涯中一個重大的轉折。這些早期作品為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去探索藝術的真諦,同時能看出年輕的莫蘭迪在不斷挑戰自我、嘗試和摸索屬于自己的獨特聲音。

莫蘭迪《形而上學的靜物》,1918年

莫蘭迪《形而上學的靜物》,1919年
在這些早期形而上學的作品中,莫蘭迪呈現出了一個魔術般的盒子。因為盒子的精準度讓人訝異,所以這一系列作品給人一種超自然的感覺。在盒子里,漂浮的球體和毫無支撐物的魔杖似乎迷惑了觀者的雙眼。但是細看魔杖,便發現這魔杖是好似鏡子一樣的一個平面,球體也好像是因為鏡面反射才產生的立體感。

莫蘭迪《形而上學的靜物》,1916年
莫蘭迪好像一位魔術師,用畫中的形狀和空間來控制大眾的注意力,但是又用怪異的陰影否定了最初看到的空間和想法。
靜物的創作過程
在靜物寫生時,正常畫家需要最多幾個小時來準備要寫生的靜物,并且選擇背景。莫蘭迪卻需要幾個星期來決定哪組瓶子更適合某種顏色的桌布,然后又需要幾個星期去思考哪些瓶罐更適合做為一個組合。“但是我還是經常覺得空間搭配得并不合理,也許是我太快做決定了?”莫蘭迪曾說。

莫蘭迪的畫室(Courtesy of Serena Mignani)
正是這種長時間的思考和觀察,造就了莫蘭迪獨一無二的繪畫風格。即便在作品中反復使用相同的器皿,他也沒有失去對空間和顏色探索的新鮮感。
每次在排列組合瓶子時,莫蘭迪都會在桌面的紙上標記出容器的位置。甚至為了加強物體的空間感,他還會在紙上畫出瓶罐的陰影。同時,他用粉筆標記出自己作畫時雙腳的位置,這讓他能不斷嘗試,直至尋找到最滿意的角度。

上圖為莫蘭迪測試顏色的紙,下圖為標記瓶子位置的紙(Courtesy of Serena Mignani)
在布置靜物的桌子后面,莫蘭迪用另一張紙來測試顏色和色調,這使他能快速地辨別出混合后的顏色是否準確。

莫蘭迪收集的瓶子(Courtesy of Serena Mignani)
莫蘭迪有意地選擇日常生活中的瓶罐、盒子和家庭常見的物品,然后將無光澤的顏料畫在器皿上,消除所有字體和原有的反光。如果是玻璃瓶子,莫蘭迪會灌入色粉,減少玻璃帶來的高光。這種掩蓋每個物品特征的方法,讓他更方便觀察和探討物體之間的抽象關系。

莫蘭迪《靜物》,1953年
為何是灰色?
莫蘭迪偏愛飽和度低、柔和的色調,喜歡細微的顏色變化。他自己制作油畫顏料,這能夠讓他準確地把控調色板上的色域。同時,因為對濕壁畫大師喬托·迪·邦多納的崇拜,莫蘭迪喜歡效仿濕壁畫中的灰色調。濕壁畫是趁泥灰土潮濕時,用顏色進行繪畫創作;待泥灰土干透后,完成的壁畫經久不壞。

喬托·迪·邦多納《寬容》,濕壁畫,55×120cm
莫蘭迪作品中,大量的灰色調也源于他刻意在瓶瓶罐罐上留下的常年灰塵。

莫蘭迪《靜物》
一位藝術史學家去莫蘭迪工作室做客后,回憶到:“沒有天窗,沒有很大的空間,一個平常無奇的房間有兩扇簡單的窗戶。但是房間里的東西卻不普通,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容器堆積在有限的空間里。它們一定已經被放置在那里很久,因為我能看到一層厚厚的塵土。”

莫蘭迪《靜物》,1949年
莫蘭迪的朋友也曾經提到:“所有東西上覆蓋著長年累月的灰塵,讓人感到一種對圣物似的崇敬。塵土布滿在干癟的面包上,在他收集的珍珠母貝殼上,在他從母親廚房偷來的小罐子上。”對莫蘭迪而言,塵土就像他的朋友一樣,讓顏色暗淡下來,好似將所有東西塵封在時間里。

莫蘭迪畫室一角(Courtesy of Serena Mignani)

莫蘭迪《靜物》,1949年
莫蘭迪到底在畫什么?
看似簡單的靜物,莫蘭迪卻能通過組合的變化、顏色的平衡展現出抽象藝術的精髓。塞尚和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也潛移默化地引領他進入了屬于自己的繪畫世界。他更關心顏色帶來的平和心境:“在視覺世界中,讓我唯一感興趣的是空間、光線、色彩和形狀的關系。”

在畫室的莫蘭迪
但是這些靜物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認為這些瓶罐的構圖,能喚起大家對意大利中世紀建筑的記憶,例如莫蘭迪所居住的城市——博洛尼亞;也有人認為,他筆下描繪的是充滿很多古老建筑的圣吉米尼亞諾。

莫蘭迪《靜物》,1955年

意大利的圣吉米尼亞諾
由于緊湊的構圖,莫蘭迪的靜物讓人想起簇擁在意大利廣場的人群。他在大學教授版畫,那時的助教珍妮特·阿布拉莫維奇則認為:“莫蘭迪的靜物像一群人,拖著沉重的步伐走在大街上。他們之間沒有很多對話,只是從集市往家走。”

莫蘭迪《靜物》,布面油畫,54×64cm,1931年
無論大家如何解讀莫蘭迪的作品,真正令人敬佩的是,他的油畫超越了時間和地點。因為他移除了瓶子上的標簽和風景中的人物,拒絕了黃金分割的定式,創造了純粹的抽象表現形式。

莫蘭迪《靜物》,布面油畫,25.5×40.5cm,1955年
莫蘭迪的影響
由于強調物體和空間的模糊關系,莫蘭迪增強了物質存在的不確定性。這一理念影響了很多人,例如安迪·沃霍爾、賈斯珀·約翰、艾格尼·馬丁和盧克·杜曼斯等藝術家。他的作品更推動了光與空間的藝術運動,激發了羅伯特·歐文對光的探索。

羅伯特·歐文關于光和空間的作品
不僅影響了光與空間的運動,莫蘭迪對幾何圖形的運用更有先見之明。他啟發了藝術家索爾·勒維特對形狀的研究,推進了極簡主義的發展。

索爾·勒維特在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展出的作品
或許你不認同莫蘭迪的繪畫風格,可是他對顏色的敏銳感以及耳目一新的構圖方式,都奠定了莫蘭迪為藝術史所作出的貢獻。所以請嘗試接受不一樣的角度,去思考作品真正帶給你的是什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