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85 新潮美術”運動那一聲槍響,激進而前衛,卻也引來社會各界的質疑與不接受。而在這之后的當代藝術主流就回歸到了規規矩矩的架上藝術形式。不過,近年來這一現象又有了轉變。
主流藝術家群體轉變
一個很明顯的標志:以張曉剛為首的“四大天王”時代過時。可以發現如今活躍在市場中的一線明星藝術家徐冰、徐震、蔡國強、邱志杰、劉韡等都是以裝置、多媒體等多元藝術形式創作的藝術家。

徐震《金屬的語言》
這是當代主流藝術家群體的一次“革新”,說“革新”或許有些夸張了,但卻是當代藝術發展到如今的一次新的轉向——多元藝術時代的盛世。
而這個觸發點或許就是70后藝術家的崛起。2016年,首屆artnet年度藝術大獎興辦,以70后青年藝術家作為研究群體,經過數月的模型建構與計算,納入了全球美術館、畫廊展覽紀錄、重要機構和私人收藏、artnet價格數據庫、媒體曝光率、嚴肅媒體上的評論文章以及新聞搜索度等數據。這是全球史上首個靠數據說話的藝術大獎,是一次對建立新價值體系的大膽嘗試,更真實系統地反映出了藝術生態的選擇。
首屆的年度藝術獎獲獎者分別為曹斐、楊福東、徐震、劉韡和鄭國谷,這五位藝術家都不是老老實實做藝術的主兒,有影像、有裝置、有表演、有概念,基本是什么“不靠譜”就做什么。但不管你承不承認,他們確確實實是當前市場中最主流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頻繁的在各類特展中出現,國內及國外,藝術中心及知名美術館。

佳士得中國區主席蔡金青為藝術家劉韡頒發年度藝術家獎
不僅如此,多元藝術趨勢還正在向學院延伸,各大院校把其稱之為“實驗藝術”。“實驗藝術” 曾作為西方藝術突破傳統、創造新藝術的一種有效的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作為國際藝術多元化形態與創新推動的普遍性經驗,也早已介入西方當代藝術教育的主流系統之中。而國內經過廣大藝術教育工作者長期探索和辛勤努力,目前,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復旦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等院校,都先后成立了實驗藝術的專門教學單位,并已然成為當代藝術教育格局中不可動搖的教學板塊。
藝術家創作形式的轉變
雖然架上藝術在不知不覺中被觀念藝術所強化,但其實這種轉變是有一個過程的。你可以發現目前主流的許多裝置藝術家,其最初的創作依舊是架上藝術這種傳統的藝術形式。

徐冰《鳳凰》
拿徐冰舉例,我們都知道徐冰是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他的早期作品都是建立在版刻基礎上。1986年,正處于85美術運動時期,《大輪子》作品誕生,這是徐冰第一個創作轉折點。這件作品由徐冰和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的年輕教員對印刷概念及可能性所做的一次實驗——一個可以循環往復永無休止的轉印物的痕跡;而后幾年,《天書》、《鬼打墻》相繼出世,徐冰試著把二維的平面轉到三維的實物上,讓版畫不再受到制版或尺寸的限制;再然后,動物系列出現,《文化動物》、《蠶書》、《羊與文字網和文字鏈》系列。這一時期,版畫的形式概念慢慢淡化,留下的是“文字”主題和新的“動物”概念;2000年后,徐冰的藝術形式更加多元,裝置、行為、新媒體、交互,就連“文字”的藝術形態都也已在漸漸減少。
徐冰不是個例,同樣的還有邱志杰、劉韡等。邱志杰幼時接受傳統書法的訓練,所以早期作品主要是以書法水墨的形式呈現。到了1993年他開始使用攝影、錄像和裝置,成為新媒體藝術的推動者。
展覽內容的轉向
多元藝術形式變主流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展覽的升級。在大師展熱后,過去一年的特展大都呈現跨媒介化,裝置、影像、多媒體取代繪畫成為了展覽的新主題,具有互動氣氛的行為、演出、現場受到年輕受眾的歡迎。
2016上海雙年展中,幾乎全部展出作品都是裝置、影像、多媒體、行為藝術等非架上藝術形式。其中,四個“終端站”是本次雙年展的重頭戲。在這里,藝術家受邀進行實踐,通過不斷鞏固、不斷演進的藝術創作拓展出星群式的問題、議案與敘述。其代表要數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出品的《存在巨鏈-行星三部曲》,這是雙年展規模最大、工程量最為復雜的作品。結合了構造、燈光、聲音、裝置、影像等等多種藝術形式。這是一個沒有人表演的戲劇,一個講故事的機器裝置,所有進入其中的人都被拉進場景中,成為演員和場景的一部分。這個項目同時也是整個雙年展最受觀眾歡迎的藝術項目之一,不僅門口大排長龍,更有甚者愿意再多排一次隊參觀。如果要往遠了講,未來將出現更多組合式,帶有劇情、故事式的藝術展,這會是實驗藝術、多元藝術的發展大方向。(這是一個大課題,本文就不拓展講述了,感興趣的可關注《藝術市場通訊》微信公眾號,之后會單獨開篇細盤)


《存在巨鏈-行星三部曲》
私人美術館方面,上海的龍美術館、外灘美術館、明當代美術館、北京的紅磚美術館等,在過去一年,都帶來了一系列多元化的展覽。龍美術館的埃利亞松展覽“無相萬象” ,邀請觀眾深入空間探索,鼓勵他們積極參與互動,展出的各系列作品也以此為開啟實驗性研究提供了方法;明當代美術館的開館展“為什么表演”,集聚了國內外50多位藝術家以及他們于不同時期創作的與“表演”密切相關的作品,涵蓋裝置、影像、聲音、行為、偶發、劇場、舞蹈、詩歌等諸多領域。

組合嬲《鳥林匹克》表演現場
這其實是中國展覽的一個進步,可以看到如今藝術展數量以及觀眾參觀人數都比過去要高出許多。雖然很多人都說當代藝術展看不懂,但卻不妨礙它有趣。事實也證明,尤其是年輕人群體,都很愿意去接受新的多元的藝術形式。
市場購買接受度
可以看到目前主流的藝博會大都展出的都是當代藝術作品,且形式多元,而藝博會也早已不是架上藝術的時代了。就說大家耳熟能詳的藝博會(最資深的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最燒錢的英國倫敦弗里茲藝博會Frieze Art Fair、最獨特的巴黎費亞克藝博會FIAC),很明顯的一個現象,參展畫廊都不約而同帶來了藝術家新作,且有更多的裝置和影像作品裝點著每個花了心思布展的展位上,作品形式豐富多樣。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 《凡爾賽的注視(The gaze of Versailles)》玻璃球體,金,黃銅,2016年。奈格林施耐德畫廊(Neugerriemschneider Gallery)在2016年法國費亞克藝博會展位。
而說到銷售表現,兩點尤為突出。其一,銷售情況一年比一年在好轉;其二,年輕買家呈現遞增趨勢。2016年,在瑞士巴塞爾的藝博會上,三層展廳的二層匯集了許多年輕有實力的新銳藏家,其原因在于這一層主要展出的都是具有創新意識的藝術作品,符合這些年輕藏家的觀念和審美。值得一提,他們更多關注女性當代藝術家。
那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中國的藏家。“2016年度全球頂級藏家TOP 100”中,中國藏家共占8席,分別為陳泰銘、鄭志剛、王健林、劉家明、劉鑾雄、陸尋、劉益謙和王薇夫婦以及喬志兵。有意思的是,其中鄭志剛、劉家明、劉鑾雄、陸尋、劉益謙和王薇夫婦、喬志兵這6位藏家都有收藏當代藝術。而另一邊年輕藏家周大為、林正、林瀚、應青藍等更是偏愛收藏當代藝術。可見藏家對當代藝術是不排斥的,并且接受度比我們想象中要高得多。

陸尋,四方當代美術館創始人
不過,藝術形式的多元化也將對收藏模式提出難題。以虛擬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媒體藝術、生物藝術等冷門的前沿藝術形態;以空間時間等限定要素為條件的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如何收藏?成為多元藝術時代的首大難題,畢竟能有資本開私人美術館的土豪級藏家不是人人都能達到。我們應該要去轉換收藏形式,是以一種眾籌投資形式收藏?又或是以藝術銀行為一個中介,購買同時存放再展出?具體如何實現還需要業內人士更多探討。
結語
首先看到“架上藝術”慢慢發展到“多元藝術”,這是我們正在經歷的藝術史的進步。如今的藝術形式更多的講究參與性與互動性,讓觀眾不再只是欣賞者,而是真正的參與到藝術中去,感受藝術,成為藝術中的一份子。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