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玉宮燈

剪紙宮燈剪紙宮燈
燈彩,民間也叫“花燈”,元宵佳節,扎燈、觀燈更成為民間千百年來的傳統習俗。據了解,揚派燈彩早在千年前就已經熠熠生輝,造型多樣,有宮燈、折燈,走馬燈等。揚州燈市除了常見的手工工藝燈、塑料花燈、大型燈彩,還有不少獨具揚州特色的“燈”,就讓業內人士為您介紹介紹。
揚州最后12盞琉璃燈
民俗專家夏梅珍介紹,揚州花燈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早在漢代,揚州的青銅燈就有了很高的成就,在銅器上用金銀絲或金銀片鑲嵌成各種圖案,再用錯石磨錯平滑,使得金黃的銅與亮白的銀疊映生輝,是結構科學、裝飾富麗的燈具精品,在揚州燈具發展史上也開創了彩燈造型的先河。”
自隋唐以來,揚州即盛產彩燈,用以慶賀佳節,裝點市景。“唐代有詩云,夜市千燈照碧云。”工藝美術研究院、揚州剪紙傳承人孫黎明介紹,到了明清時期揚州彩燈更盛,在明崇禎年間,揚州有一位著名的制燈藝人,他所制作的宮燈稱作“包家燈”,擅長用紗綢制作宮燈;還有制燈藝人鈕元卿的燈也極具裝飾性。隨著鹽業漕運的發展,以牛、羊角加工制成的角明燈(又稱琉璃燈),絹的宮燈、走馬燈等,均為揚州歷史傳統產品,其中揚州民間藝人制作的琉璃宮燈,更是成為貢品。
中國剪紙博物館館長王京回憶,多年前,揚州琉璃燈的傳人——尤家燈的第四代傳人尤德宏老人將自己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所制作的十多盞琉璃燈捐了出來,由揚州工藝美術館收藏。最近,工藝美術館將這12盞琉璃燈:兩盞宮燈、一組狀元及第燈、一組麒麟送子燈、一組蓮花燈,還有魚燈、寶塔燈等擺在了顯眼的位置,雖然經歷了數十年的歲月洗禮,但是依然精致如初,上面清晰地刻畫著鹿等吉祥如意的圖案。
王京告訴記者,由于材料目前已經難以找到,幾十年內正宗的琉璃燈很難面世。
玉石、漆器、剪紙都做成了宮燈
揚州工藝廠副廠長朱華介紹,其實揚州的燈彩并不拘泥于現在常見的小型玩燈。清代李斗在《揚州畫舫錄·卷十七·工段營造錄》中提到“陳設以屏風寶座為首務……次之彩燈鋪墊,燈以掛計。錫燈有洋燈、三面、四面、六面、鏡插、滿堂紅,高燈之屬;建珠燈有山水、花卉、禽獸、人物、字畫之屬……”可見揚州的花燈式樣多種多樣。
揚州工藝美術館就陳列了揚州傳統工藝與揚州燈彩技藝相結合的花燈。“幾年前我們結合揚州剪紙的特色,與揚州燈彩相互結合,設計出了剪紙燈。”王京介紹,這些燈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效果,每年正月里在花燈市場上受到了不少市民的喜愛。
此外,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毅進還曾設計了一款獨特的黃玉宮燈,“這一作品仿制古代宮廷的御用臺燈和宮燈式樣制作而成,其燈的臺座采用高浮雕的雕琢手法,琢制出表示吉祥的龍鳳紋樣。燈罩以鏤空雕的形式,細膩地雕刻出松、竹、梅、桃圖案,寓意長壽,獨具匠心。”揚州工藝美術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漆器也與燈彩技術結合起來,“幾年前我們曾設計了一款漆藝術宮燈,這一臺座采用了漆器中的平磨螺鈿技藝,而燈具部分則是采用了剪紙與燈彩相結合的技藝,在當年的‘玉緣杯’上獲創新設計大獎賽二等獎。”
記者 邱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