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把畫畫這檔子事兒是看得太簡單了,還是太當回事了?真不好說!一件事你若看得簡單了,它就沒了內容,缺失了深度和厚度;你若將它太當真,那就不好玩失去了趣味,這是個辯證邏輯,看來的確不容易!
如果你是畫你自己心中所想的,那么我想一個人的心態是怎樣的,那他畫里所呈現出的感覺就該是怎樣的吧?只是這種心態和情感是要真實的,這種真實可千萬別和真實場景較真,那你永遠也沒它真。你所要的是自己靈魂深處的那份真,不同于任何人的﹑獨一無二的真;不只是用眼看到的,而是要用心與心的連通才能捕捉和體味到的真,那樣才稀罕﹑才可貴!
春花秋草70cm x 35cm 2014年
前不久,有個大我點的人來向我討教畫畫的事。“討教”是他的謙遜之詞。想想好笑,我自己還是學生,怎能當別人的老師呢?可人家屈尊就駕,我又怎能推辭??赐戤嫼?,我頓時語塞,不知說什么好了。一是:他那些過于細膩的技術活我確實達不到﹑做不來。畫面的逼真程度可以和照片相媲美。二是:我也的確沒看出來那畫好在哪里?除了逼近照片效果外,其余全無一絲繪畫性美感。他說他是學院派的,我這個野狐禪又怎敢在此造次呢!再者他自我感覺良好,分明是送來叫我夸的,這讓我又能說些什么呢?
待得花開又一年70cm x 33cm 2014年
他走后,我向妻子和女兒“討教”他畫得如何?妻子不太懂畫,只說畫得好像,就再沒言論。倒是六歲的女兒語出驚人,一語道破天機,她說那畫“沒有趣,沒意思,不好玩”。我驚喜之余想起我曾對她說過的話。那時,女兒還在上幼兒園大班,她總為自己不如別的小朋友畫得像而苦惱。為了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我安慰鼓勵他說:畫不是畫得越像越好,而是畫得有趣,好玩,自己高興才是更好。這樣以后,她很少為自己畫得不像而苦惱和失去信心,而且還很快活地越畫越像樣了。沒想到今天她給用在這里,真是應時應景,孺子可教呀!
得閑圖70cm x 32cm 2014年
其實喜歡小孩的畫就喜歡那份純真﹑有趣。人長大后,情感變復雜了,技巧性的東西多了,丟都丟不去。單方面的炫技,成了程式化的日復一日。作者的真情實感,表現在技法上的嫻熟而又生拙,這在那些大師的作品中都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出來。像陳老蓮﹑八大﹑齊白石等人都是如此,不但要有返璞歸真的技法和情感,更要有深度地體現出傳統文脈。其中要具有哲人的思辨,詩人的情懷和匠人的技術,是作為成功藝術家不可或缺的條件,而這些是小孩所不具備的。所以說有的畫家“單純”成兒童形式的,也是不可取和沒有價值的。但就中國畫而言,畫成和照片一樣的效果的,自己就被“趕”出畫面了!
凌波仙子70cm x 32cm 2014年
中國畫的審美理念是以形寫神,以物寫我。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里所闡述的“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區別。“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綜合這兩則論說的觀點來看,中國畫藝術不是那種對客觀事物的簡單抄形,要由自然的真實性上升為藝術的真實性,那就要求作者自身的審美素養是否具備?借助于造型手法來展開一段別樣的藝術式樣和藝術情懷。在這種有著自我精神關照下的人文情懷里,所產生的藝術境界,即完全取決于作者個人的綜合素養了。畫家對自己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術能量的釋放,通過自己的形式語言傳達出內心的品質或品味,是有深度﹑有厚度的,令人領略到文化的傳承﹑時代的特征和個性的趣味。這樣的作品往往是造化使然,“究天人之際”的藝術珍品,和那些似照片的中國畫恐怕是大相徑庭,不具可比性吧?
露渚冰姿70cm x 34cm 2014年
黃賓虹在評論中國畫時,從不談什么“形象生動” “栩栩如生”“富有詩意”“結構合理”等觀點,他認為這都是“外修”不值一提。黃是山水畫家,可他在畫語錄里,對“畫人物最要有三”的闡述中很值得現代青年人物畫家學習和研究。他說:“一要有神氣,二要有分別, 三要能化。”這三者都是要畫家自身對繪畫的“理”“法”“趣”具有高度的理解和實踐才能達到的境界。其中“化”最為難得,即石濤所謂:“有法必有化”的“化”,有“遺去技巧,意冥玄 化”的“化”,更有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化”。這些都是以固有的技法在繪畫表現上的無窮變化,是作者借助萬物蒼靈為主觀精神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化”境。這種對中國畫審美意向創造的高度概括,是所有中國畫的審美中心。那些故作高深,逸筆草草,貌似高格,實為“隔”的作品,在“法”上有“化”的追求嗎?那些搞得真事兒似的,辛苦地克隆照片的作品,表面逼真其實盡是虛情假意,在“趣”上有“化”的探索嗎?我們的生命有限,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了,由此也告誡﹑勉勵我自己吧!
瓶花二44cm x 34cm 2014年
我們當下青年畫家要做的太多了,可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現實誘惑也太多,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立場,標準和目的變得越來越模糊。畫家應有一顆平常心,把畫畫當成一種生活,而只有活出有導向,有目的才是真正的畫家生活,否則就只是生存。
有人說:藝術家是人世間永遠的一支蠟燭,它既能真正的點燃則必然放光,在燃燒靈魂同時,也傳達出生命的信息——關鍵是燃燒
周建祥
2014年于匡陂山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