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各類宜興窯制品將近400件,此次選出52件(套)藏品舉辦網上展覽,為廣大的紫砂陶愛好者打開了一個特別的天地。

江蘇宜興古稱荊溪、陽羨,境內水土利陶,砂壺宜茶。宜興紫砂陶創始于宋,興盛于明清。明代萬歷年間,紫砂陶盛極一時,由日用陶逐漸演變為工藝美術品,并以其深邃的文化品位和精湛的手工藝聞名于世,將中國陶器之美發展到極至。也是從這時起,宜興窯制品同樣受到皇帝的青睞,開始進入宮廷。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對紫砂器喜愛有加,使之成為珍貴的御前用器。

御前用器的一大分類就是御用茶具,御用茶具主要是指皇帝日常使用的茶壺、蓋碗、茶圓(茶杯)、茶葉罐等。清朝康熙年間造辦處根據皇帝的喜好在定制的紫砂素胎上畫琺瑯彩;雍正年間皇帝更青睞紫砂泥色的內蘊之美;精通茗飲之道的乾隆皇帝可以說是對癡迷于紫砂茶器,并將詩、書、畫、印各種藝術形式集于紫砂一體;乾隆以后,隨著國力衰弱,宮廷紫砂的制作與其他手工藝門類的藝術品一樣逐漸步入低潮,以簡單實用代替了精美典雅。

宜興窯“時大彬”款紫砂胎剔紅山水人物圖執壺,明晚期,通高13.2cm,口徑7.6cm。清宮舊藏
壺為紫砂胎,方體,圓口,曲流,環柄,壸門足。通體髹紅漆,雕山水人物紋樣。壺蓋面與肩部雕飾吉祥雜寶紋,蓋鈕雕作蓮花形。壺體四面開光,外刻龜背錦紋,內刻單線回頭天錦和方格“卍”字地錦,分別雕刻松蔭品茗等山水人物圖案。壺柄與流口雕飾飛鶴流云紋。壺底髹黑漆,漆下隱現描紅漆“時大彬造”四字楷書款。
時下以名匠時大彬所制紫砂器為漆器胎骨者,僅見這一件,實屬珍貴。此雕漆壺款識的發現無疑為這類風格的雕漆提供了斷代的參照依據。

宜興窯“邵邦祐”款紫砂琺瑯彩壺,清康熙,高9.7cm,口徑8cm,足徑7.4cm
此壺乃圓器,平底,壺足淺圈。整體呈深栗色砂泥,細潤光滑,形制古樸,輪廓周正,色彩淡雅。壺身與壺蓋以紅、黃、綠、藍等色琺瑯彩描繪山石花鳥,紋樣精細,生機盎然。壺底以遒勁規整的楷書館閣體書:“乙酉桂月臣僧寶誠進 邵邦祐制。”此壺整體上看流及壺柄已殘缺,但壺蓋與壺身保存完好。
從此壺的造型、紋飾布局與雙犄牡丹的畫法等幾方面分析,其具有康熙朝瓷器的典型特征。此壺是故宮博物院僅存的一件康熙朝宜興胎琺瑯彩茗壺

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彩繪方壺,清雍正,高11.5cm,口徑12×9cm,足徑8×9cm。
壺為紫砂內胎,外髹黑漆,并以金彩繪畫。壺蓋的彩繪大部分脫落,但壺身的彩繪保存完好。此壺乃方器,略呈長方形。器身方中見圓,圓中見長方。彎流,方柄,壸門足。壺蓋呈出沿式,壺鈕呈方亭式。壺身四面所繪內容為山水樓閣圖,壺柄和流上繪制梅花。此壺方中有圓,壺身構圖飽滿,描金漆面精美,造型大氣,有皇家風范。
明朝開始以漆髹飾紫砂壺,清雍正年間吸收了漆畫中重彩描金的技法,將壺體裝飾得金碧輝煌。此壺是故宮博物院僅存的雍正朝紫砂胎描金彩繪壺。

宜興窯紫砂端把茶壺,清朝雍正,高7.5cm,口徑7.6cm,足徑7.5cm
此壺乃圓形壺器,頸短,圈足。壺口、壺流、壺把在一條直線上,制作精良。器型簡潔素雅,泥料優良。
雍正時期宜興窯向宮廷進貢的紫砂壺多是以造形、泥色取勝的素壺,光素古樸中更能顯示出紫砂壺肌理的自然之美。

宜興窯紫砂圓壺,清朝雍正,高8.5cm,口徑7cm,足徑7cm
此壺泥料為調砂,深紫色砂泥中摻雜細密的黃砂點。壺敞口,鼓腹,下部略收,圈足,壺流彎曲有致,壺蓋配有圓珠式壺鈕。此壺形制古樸,不入妍媚,紫砂的泥色之美得以完美地展現,代表了雍正時期宮廷紫砂壺文雅脫俗的風格。

宜興窯紫砂花卉竹石紋茶葉罐,清朝雍正,高9.5cm,口徑2.5cm,底徑5.7×5.7cm
罐呈四方形,方肩,方足,子母雙套蓋。罐身四面開光內以泥漿堆繪竹石、蘭草、梅花、菊花紋。砂泥呈淺赭色,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灰鼠皮”色,素雅純凈。
雍正皇帝特別欣賞紫砂泥色的天然之美。這時期首創了本色泥漿堆繪技法,繪畫用的泥漿必須研磨得與墨汁一樣細潤,濃稠度要恰到好處,這是一種技藝性極高的裝飾手法,也是雍正朝宮廷紫砂裝飾的一大特色。

宜興窯紫砂蓮心銘花鳥六方茶葉罐,清雍正,高13cm,口徑3.6cm,底徑5.9cm。
罐呈六方形,平肩,平底,子母雙套蓋。蓋面刻楷書“蓮心”二字。罐腹六面分別以泥漿堆繪山石花鳥圖。砂泥呈紫紅色,肌理細潤,紋飾精妙。
雍正時期內廷特向宜興定制帶有不同的茶葉名稱的小容量紫砂茶葉罐,供皇帝品茶使用。蓮心茶為江南名茶之一。

宜興窯紫砂御題詩松樹山石圖壺,清乾隆,高9cm,口徑5.6cm,足徑6.6cm
壺扁圓形,小彎流,曲柄,圓蓋微鼓有鈕,圈足。砂泥呈紫紅色,色調純正,砂質細膩。壺腹一面刻松樹山石圖,另一面長方形開光內刻乾隆御題《雨中烹茶泛臥游書室有作》七言詩:“溪煙山雨相空濛,生衣獨做楊柳風。竹爐茗椀泛清瀨,米家書畫將無同。松風瀉處生魚眼,中泠三峽何須辨。清香仙露沁詩脾,座間不覺芳隄轉。”句末鈐篆書款“乾”圓形印、篆書款“隆”方形印。
此詩作于乾隆皇帝乘船游覽江南的途中,時為乾隆七年(1742年)。

宜興窯紫砂御題詩烹茶圖壺,清乾隆,高15.4cm,口徑5cm,足徑5.8cm
壺圓筒形,直腹,短彎流,環耳柄,圈足,鼓圓蓋。淺粉色砂泥。壺腹一面長方形委角開光內刻乾隆御題詩《雨中烹茶泛臥游書室有作》,句末鈐“乾”(圓)、“隆”(方)篆書印章款。另一面堆繪庭院烹茶圖。幽靜的山間庭院中,堂屋內的主人和來訪的高士談興正濃,琴童穿院而過取琴助興。廂房內一侍童正對爐煽風煮茶。畫面凸凹明顯,紋樣清晰,此壺是故宮博物院所藏烹茶圖紫砂器中最見功力的代表作品,為宮廷紫砂的標準器之一。
“臥游書室”是乾隆皇帝游覽江南時所乘游船之名。原詩見《清高宗御制詩初集》卷九。

宜興窯紫砂御題詩山水人物紋闊底壺,清乾隆,高14.3cm,口徑6.5cm,足徑10.9cm
壺口微撇,粗頸,彎流,螭龍形長柄,碩腹,闊平底。圓蓋,圓鈕。偏黃色砂泥。腹兩面各有一長方委角式開光。一面內刻乾隆御題詩《雨中烹茶泛臥游書室有作》,句末鈐“乾”(圓)、“隆”(方)篆書印章款。另一面堆繪山水人物圖:密林深處細雨濛濛,一股清澈的山泉順流而下,通向茅屋的小橋上一老翁舉傘匆匆前行,屋中的老婦正倚窗向外張望,小侍童忙著煮茶迎接主人的歸來。這種生活場景被宜興的工匠們以細膩的泥漿表現得淋漓盡致,使紫砂壺富于生機。

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菊花壺,清乾隆,高9cm,口徑8cm,足徑7.5cm。
壺直口唇邊,扁圓腹,短彎流,環形柄,圈足。蓋拱起,上飾寶珠鈕。紫砂內胎,外髹黑漆,上繪金彩大朵菊花,花兒競相開放,花葉染為紅、綠色,一只蝴蝶在花叢中飛舞。底有金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此壺的紫砂胎和彩漆結合緊密,底漆烏黑瑩亮,將金彩圖案襯托得華美富麗。圖案微凸,略高于黑漆地,使花紋更富于立體感。在紫砂胎上描金彩漆最需要解決的工藝是漆皮的剝落問題,一旦粘和不好就會成片地剝落。乾隆時期紫砂漆器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此壺制作精湛,展示了皇室用器精美絕倫的藝術特色。

宜興窯紫砂綠地描金瓜棱壺,清乾隆,高11.2cm,口徑8cm,足徑8cm
壺瓜棱形,曲柄,短彎流,瓜形蓋,寶珠鈕,圈足。紫砂內胎,蓋及腹部繪綠地描金粉彩蓮花、蝙蝠、雜寶紋,通體以金彩為主,其間點綴紅、黃、藍等色,設色艷麗,富麗堂皇。圈足內為紫砂地金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此壺是先在宜興燒內胎,進呈宮廷后由造辦處再加工,工序為描金、彩畫、書款。經如此過程,這件作品才算完成。
瓷器裝飾發展到乾隆時期出現奢靡綺麗的風氣,宮廷紫砂器也深受影響,紫砂胎加彩極為盛行。此壺藏有一對,原存放于皇帝的寢宮養心殿內,是乾隆皇帝喜愛的御用紫砂精品。

宜興窯紫砂蘆雁紋六方茶葉罐,清乾隆, 高16.2cm,口徑4cm,足徑4.7cm
罐六方形,小口,折肩,六方足。蓋、鈕皆帶六棱。朱紅色砂泥。腹六面繪通景蘆雁紋,碧波粼粼的湖面上簇簇蘆葦在微風中搖弋,一群大雁飛臨水面,分別作飛、鳴、食、宿狀。整幅畫面用細潤的泥漿堆繪而成,畫面微微凸起,富有立體感。
蘆雁紋是中國文人畫常見的題材之一,宋徽宗時期就有蘆雁紋的宮廷繪畫,明清時被大量地運用在工藝美術的裝飾上。宮廷紫砂使用泥漿堆繪蘆雁紋比一般的繪畫作品內斂含蓄,凸顯出紫砂泥質的肌理之美,恬靜雅致,意蘊悠長,散發出無盡的書卷氣。

紫砂御題詩梅花紋茶葉罐,清乾隆,高15.5cm,口徑4cm,足徑4.8cm
罐圓口,短頸,長圓腹,圈足。圓形蓋,珠鈕。淺黃色砂泥。腹一面為乾隆七年(1742年)所作御題詩《雨中烹茶泛臥游書室有作》。另一面用細泥堆繪梅花圖:湖石縫隙間老梅斜出,花滿枝頭,或盛開,或含苞。
七言詩《雨中烹茶泛臥游書室有作》曾被廣泛地應用于乾隆御制茶具的裝飾上,不僅局限于紫砂器,景德鎮官窯瓷器上也多有應用。

宜興窯紫砂小圓壺,清嘉慶,高5.2cm,口徑3.4cm,足徑2.7cm
壺直口,垂腹,淺圈足。環柄、彎流均高于壺口。蓋面凸起,上飾寶珠鈕。足內鈐“嘉慶年制”楷書款。
此壺造型小巧精致,紫紅色砂泥,質地細膩光潤。款識的布局、書體與當時的官窯瓷器一致,為宮廷御用紫砂小壺的代表作品。

宜興窯紫砂提梁壺,清,總高14.5cm,口徑8.2cm,足徑7.3cm
此壺乃圓器,鼓腹,平底。圓蓋凸起,以太湖石為鈕。高架三叉提梁相交于壺體上方,有曲有直,與壺身渾然一體,使作品具有平衡性而又不失活潑。整壺呈黃色,泥料溫潤細膩。
清中期以后,提梁壺多由單提梁改為雙提梁,既增加了壺的穩定性,又體現出壺形的美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