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哈德·里希特創作歷程中最優秀的風景畫之一——《冰山》,即將于2017年3月8日倫敦蘇富比當代藝術晚拍上首度登場。 格哈德·里希特,《冰山》1982年作,油彩畫布,100.5x151cm 估價:800萬至1,200萬英鎊/約7,680萬至1億1,…
格哈德·里希特創作歷程中最優秀的風景畫之一——《冰山》,即將于2017年3月8日倫敦蘇富比當代藝術晚拍上首度登場。

格哈德·里希特,《冰山》1982年作,油彩畫布,100.5x151cm
估價:800萬至1,200萬英鎊/約7,680萬至1億1,520萬港元
“里希特經常以攝影視角客觀描繪日常可見的自然景物,其中冰山為題的作品系列在眾多風景畫作中尤見獨特,全然貼近十九世紀德國浪漫主義藝術中的超然壯美之境。我很幸運能親身接觸此作,得以觀察色彩每天變化,時而散發光芒,溫暖和煦,時而冰冷凜烈,風采多變,令我深深著迷。”
──蘇富比歐洲區當代藝術部主管Alex Branczik
里希特于1981年與第一任妻子埃瑪(Ema)離婚不久后,繪下這幅荒涼凄美的動人畫作。他與埃瑪的婚姻維持了25年,后來于八十年代初期,他與新進藝術家伊薩·根茲肯(Isa Genzken)展開新生活。里希特的傳記作者迪特馬爾·埃爾加(Dietmar Elger)曾提及,他以《冰山》嘗試“克服渴望家庭美滿的未了心愿,深入審視人生中的困境。
畫中海景以完美平衡的冰冷色調糅合而成,被公認是里希特當時心境的暗喻,更是其內心反思與內省的寫照。
1972年,里希特面對婚姻危機之際,他在格陵蘭島冰海峽旅行途中拍攝數張冰山照片,其后以此創作動人心弦的作品。此次旅程使他暫離杜塞爾多夫的生活,一方面休養身心,另一方面更為他帶來澎湃靈感,創出人生中最強而有力的畫作。
“這個創作意念……實是為了遠離繁瑣……我面對的婚姻問題已達白熱階段。走進冰天雪地,其實反映我渴望置身安全之境,眼下四野無人,只見連綿冰雪。”
──格哈德·里希特
《冰山》為里希特以冰山為題創作的三幅作品之一,亦是當中尺幅最為恢宏之作,估價為800萬至1,200萬英鎊/約7,680萬至1億1,520萬港元。同系列另一幅作品收納于知名的多麗絲及唐納德·費舍爾(Doris andDonald Fisher)收藏,現藏于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而第三幅畫作《冰》(1981年作)則于2012年2月倫敦蘇富比以430萬英鎊(675萬美元)拍出。
《冰山》自1983年、即藝術家完成作品一年后,一直存于同一歐洲私人收藏。
逾35年來,風景畫一直是里希特的創作重心,更是藝術家長期深深著迷的領域。但縱觀他畢生所創的作品,風景畫并非多數,更顯其稀有珍貴,備受藏家追捧。
當問及里希特為何選擇描繪風景,他回答道:“我希望把美麗的事物畫下來。”
《冰山》以藝術史典范為鑒,秉承風景畫的悠久傳統,特別向另一位德國藝術大師賈斯帕·大衛·費得利奇(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冰海》致敬。該經典之作繪于1823至1824年,在里希特的出生地德勒斯登創作,描繪航海家威廉·愛德華·帕里(WilliamEdward Parry)與桂帕號軍艦(HMS Griper)于1820年被困冰海的事件,當時他們正展開史無前例的西北航道探索。
如同里希特的《冰山》,《冰海》同樣深具藝術家的個人投射,從中反映費得利奇之弟克里斯托夫(Christoph)意外身亡的悲劇。13歲的費得利奇在一次溜冰時遇溺,幸得克里斯托夫救助,然而克里斯托夫卻遭遇不測,在他面前溺斃于冰水之中。
“里希特在畫中投射眼中之事......實是他的心境狀態......他在格陵蘭島拍攝的照片,展示了愿望落空的寫照。對于尋找為夫、為父之道,他感到筋竭力疲,心中渴望家庭幸福美滿,最終卻未能如愿,夢想破碎。”
──迪特馬爾·埃爾加
*估價不包括買家傭金;成交價包括落槌價與買家傭金,并扣除買家因作出“不可撤銷投標”承諾并成功競投而獲得的報酬補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