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號壯暮生,齋名魚飲溪堂、杜齋、煙江樓、苦篁齋。江蘇常州人。
1943年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1942年與張大千赴敦煌研究石窟藝術,寫成《敦煌藝術敘錄》、《敦煌石窟集》等書。
謝稚柳的畫,初師陳洪綬(號老蓮),后來宗法宋元。他從北宋王詵入手得巨然之堂奧,拙樸渾成,形成了嚴峻清麗的畫風。他喜歡用青綠重彩描繪江南山水,那連綿的山巒,無盡的林麓洲渚,恬靜的山村漁舍,竟是一片平淡天真。而他的花鳥畫,在研究徐熙的落墨法之后,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以落墨為格,在墨的基礎上設以雜彩。這種墨彩融為一體的格調,使燦爛奪目的花朵,帶著濃郁酣暢的浪漫主義詩境,呈現出朦朧的美。

謝稚柳-仿王蒙山水

謝稚柳-仿北苑山水

謝稚柳-仿黃鶴山樵

謝稚柳-仿陳老蓮居士人物
謝稚柳閑來愛養花,在他居住的巨鹿園里,親手栽培了幾十盆五針松、月季花和杜鵑花,但他最喜歡的卻是荷花——他崇尚荷花的高潔和美麗。在他的一生里,花卉中畫得最多的也是荷花。劉旦宅曾感慨地說:“張大千的荷花工筆重彩帶金碧輝煌,充滿富貴氣又毫不俗氣,可比作楊貴妃;八大山人的荷花似乎不在意花形葉態,外在并不美,卻有一股內美,可比作丑女鐘無鹽;謝稚柳的荷花則是荷葉舒卷有致,花朵清氣可掬,那種冷艷的意味為旁人所無,可比作李清照。”謝稚柳將一朵朵荷花開放在墨彩交融的荷葉之中——它把美麗留在了人間,也把自己的高潔留在了人間。

謝稚柳-層巒清響圖

謝稚柳-云壑松風

謝稚柳-青山紅霞

謝稚柳-富春山色
通過對敦煌石窟的研究,謝稚柳的畫風也為之一變,他由明上溯五代董源、巨然,力追唐宋繪畫以及元明清諸家,兼眾家之長,把李成、郭熙的多姿和范寬的風骨結合起來,把南宗、北宗融為一體,并登山臨水,師法造化,變化創新,形成自己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晚年他研究五代徐熙的“落墨法”,畫風再一變,由工筆細寫轉向豪放寫意,色彩由淡雅轉向濃烈,潑墨潑彩,自成一家。

謝稚柳-山水

謝稚柳-魚飲溪堂燈下

謝稚柳-牧區即景

謝稚柳-一路榮華
謝稚柳的中國畫杰出才華成就了他在書畫鑒定上的精深造詣,1983年到1990年他擔任全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組長,對全國208個文博機構的數十萬余件古代書畫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甄別鑒定,為中國文博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