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2日,2016北京拍賣季藝術市場價值榜專家評審會暨藝術沙龍在北京商報社召開。拍賣史研究專家趙榆,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歐陽樹英,北京拍賣行業協會秘書長姚光鋒,著名鑒賞家、收藏家朱紹良,首都師范大學客座教授、在藝App創始人謝曉冬,鑒賞家、策展人楊建國,大道融元執行董事、策展人朱小鈞,《收藏》雜志社副總編輯季英倫等嘉賓出席了本次論壇。與會專家暢所欲言,對2016年藝術品市場的變化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讀。2017年市場新形勢下應如何應對?市場難題如何解決?且聽專家一一見招拆招,對癥下藥。
在藝術市場略顯疲態的形勢下,提質減量策略已成行業共識,一些輪動板塊的不俗表現也讓市場看到了回暖的跡象。歐陽樹英從數據角度對2016年的藝術品市場做出這樣的解讀,她表示,以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時等10家拍賣企業為樣本可以看出,2016年拍賣市場獲得了小幅增長,成交額也在上升。2015年成交額為168億元,2016年則上漲到190多億元。上拍數量也出現小幅提升,從2015年的4.6萬件上漲到了16年的4.7萬件。從10家樣本企業的數據來看,減量提質給市場的回暖帶來了一定的動力。
自2012年以來,拍賣市場一直處于深度調整階段,這一輪調整可謂周期最長、深度最廣的一次。對此,趙榆表示,“這次調整時間是非常長的,從2012年進入調整期,直到現在還處于調整之中,特別是2013年超億拍品為1件,2014年超億拍品1件,于是大家都對市場的未來表示悲觀,到2015年超億拍品有5件,2016年有9件,對于這樣的成績,業內都相當振奮”。
對于藝術品市場的這輪調整,謝曉冬表示,在經歷市場的調整之后,市場價值將回歸理性。投資者投資西方藝術品無可指責,然而收藏家重視本國的藝術創作,扶持年輕藝術家也是責任感的體現。藝術創作能夠成立,不能只是藏家呼吁,藝術評論家也要有責任感,策展人也要提高展覽品質,這需要整個藝術生態的努力。
2016年是古代書畫市場集中爆發的一年,不少重量級拍品突破億元大關,比如曾鞏《局事帖》、任仁發《五王醉歸》等。那么,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朱紹良表示,古代書畫市場的熱,說明藝術市場開始回歸美術史脈絡。在古代書畫板塊中,最重要的就是價值發現,30萬元買進書畫,卻能千萬元賣出,回報率幾近十倍,靠的就是對藝術品背后的價值發掘。當然,也要分辨藝術商品和藝術珍品,好的東西只會越來越貴,反之亦然。
價值發現和發掘對于古代書畫市場的提升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但價值發現不僅體現在古代書畫,對于一些新的藝術門類也有同樣的要求。綜觀整個新水墨市場,在2012年前后進入市場發展的高峰,然而卻曇花一現,近年市場又迅速滑落,原因是什么呢?在楊建國看來,新水墨從火熱漸趨平淡,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場上升太快,尤其價位上升太快,藝術家扎堆式地進場。這使得市場從2013年秋季開始下跌,包括很多價格高的藝術家也是如此。但是,年輕藝術家往往在拍賣市場出現的不多,而更多出現在畫廊,原來的藝術家選擇方式有些粗放,經過這一輪調整之后,出現了很好的轉變。這對于市場來說是一種利好。
新水墨市場的快速崛起,能夠看到資本的身影浮現,那資本的介入對于藝術市場又是怎樣的影響呢?朱小鈞提出,從某種角度來看,拍賣市場是有炒作的,但這些被炒作的作品大多是好作品,作者都具有自己扎實的基本功,有著自己獨特的繪畫立場,更加深入地回望傳統。另一方面,近年來藝術作品展覽的品質逐漸被重視,展覽不僅為藝術家提供一定的資金,也為作品的展示提供了場地。
季英倫則從媒體角度對藝術市場進行了分析,他表示,市場早期一定是金字塔形的,但如果要實現一個真正完善的、穩定的市場結構,就需要筑起底部,即吸引一些年收入在100萬-200萬元之間的的投資者進入藝術品市場。隨著市場的繼續發展,底部筑起后會慢慢變成一個菱形結構,這也是最穩定的結構。
本次論壇作為2016北京拍賣季藝術市場價值榜的活動之一,也是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來加強拍賣企業、行業協會、收藏家、媒體等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增強北京拍賣行業的凝聚力、活躍度和影響力。
對此,姚光鋒表示,北京拍賣季是北京拍賣行業的大事,北京拍賣行業協會也一直是作為協辦者的身份參與。通過拍賣季活動,可以看出當前北京拍賣市場在國內的地位。自2016年以來,藝術品拍賣市場確實出現了變化,藝術精品在不斷增加,拍賣企業也在轉型,不斷拿出自己的特色。一個地區人們的素養是可以從大眾對藝術品的追求和收藏方面體現,北京作為一個藝術重鎮,將來也要走向這個方向,不忘初心,把目標定好。北京商報記者 徐磊
實習記者 宗泳杉 鄧杏子
趙榆(拍賣史研究專家)
“加強中低端拍品是市場回暖關鍵”
對于處在調整期的市場來說,加強中低端藝術品市場是業態回暖的關鍵,尤其需要媒體的正確引導,如果各個拍賣公司對中低檔拍品能夠認真對待,包括鑒定、審查等,人們會對市場更加充滿信心。
歐陽樹英(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副秘書長)
“目前市場結構呈美人腰形態”
目前的市場結構是“美人腰”,低端價位和高端價位的拍品成交相對較好,中間價位,尤其是500萬元左右的拍品成交相對較少。隨著市場的回升和企業策略的變化,以及政府的支持,2017年拍賣市場仍然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姚光鋒(北京拍賣行業協會秘書長)
“北京拍賣季將引領行業發展”
對于市場來說,首先是要讓假貨越來越少,這要求行業和企業做好認證和鑒定工作。其次是通過北京拍賣季、拍賣月等活動,把北京的特色領域發揮出來。最后則是價格指數方面,希望能通過北京價格來體現中國文物藝術品的價值。
楊建國(鑒賞家、策展人)
“價格上升太快是新水墨滑落主因”
新水墨市場由于價位上升太快,使得市場從2013年秋季開始出現下跌,甚至許多高身價的藝術家也是如此。對于青年藝術家來說,重要的是價格不能升太快。好的藝術品肯定是在增值的,作品是最重要的。
朱紹良(著名鑒賞家、收藏家)
“市場迫切需要藝術鑒定人才”
當前市場迫切需要具有藝術鑒定、藝術理論、藝術學知識的人才,在市場樹立正能量,普及藝術教育。對于拍賣公司來說,要讓做講座成為常態化,不斷在市場中培養收藏家、鑒定家,作為自己的鑒定力量。
謝曉冬(首師大客座教授、在藝創始人)
“古代書畫市場核心在于價值發掘”
在拍賣市場的各個門類中,古代書畫最為堅挺,往往能夠承受住市場的下滑,具有很強的抗跌性。對于拍賣行來說,如何挖掘古代書畫的核心價值是關鍵,這就要求拍賣行對拍品的來源進行深入的考證,對拍品的價值進行細致的發掘。
朱小鈞(大道融元執行董事、策展人)
“藝術創作需深入傳統”
藝術品拍賣市場需要注重審美的提高,不要過多地強調投資屬性。傳統藝術是精髓,也是為藝術家加分的部分。年輕藝術家的創作需要深入傳統,即所謂的東方美學,這也是大道融元從藝術家選擇到展覽策劃都一直堅持和努力的方向。
季英倫(《收藏》雜志社副總編輯)
“藝術審美成中產階級進場障礙”
現在的“美人腰”形態是不正常的,一個市場是否穩定要看中部的力量,即吸引一些年收入在100萬-200萬元之間的投資者進入藝術品市場。但現在的狀況是,許多中產階級不懂藝術,沒有足夠的藝術審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