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初召開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中宣部部長劉奇葆指出,文藝評論是講方向、出精品、領風尚的有力抓手。文藝評論既要評文藝思潮、文藝現象,也要評文藝作品。思潮和現象是通過具體作品反映出來的,只有評價作品才能夠貼得近、評得準。比如,《文匯報》經常推出一些針對熱映影視劇的評論,有自己鮮明的觀點,甚至給出尖銳的意見。文章的觀點可能是一家之言,但像這樣評論具體作品的做法值得提倡。要鼓勵對具體作品開展建設性的評論,可以肯定,也可以批評,這對提高文藝創作水平有積極意義。
文藝理論評論工作與文藝創作為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他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構成文藝事業的兩個方面,文藝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風貌,引領著一個時代的風氣。現階段,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前進號角,而理論評論又指導和推動文藝創作,為文藝把脈,為文藝指出方向。故此,筆者認為,文藝評論者要在藝術評論質量和水平上實事求是,對各種不良文藝作品現象思潮敢于表明態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敢于表明立場,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總之,文藝評論者要校準正確的方向。
方向是文藝作品的“魂”。一部好的文藝作品應該是把握時代節拍,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有了這個“魂”,才能創造出精品,才能領導時代風尚,反之,如果丟掉了這個“魂”,做市場的奴隸,沾染上了了銅臭氣,再好的文藝作品都是“毒品”,是“危險品”。
然而,遺憾的是,近年來文藝作品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出現了令人擔憂的現象,丟掉了方向這個“魂”,比如出現了低俗、庸俗甚至惡俗的作品,一些從業者單純追求感官刺激,忘了所應該肩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有的“呲必中國”、污蔑英雄、抹黑歷史、虛無黨史;還有的崇洋媚外,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痛扁國產劇等等,作為文藝評論者,就要勇敢地站出來,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打磨好評論這一“利劍”,指出文藝作品里不堪和猥瑣的、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者和墮落者。
方向正則“靈魂”清,“靈魂清”則行為端。處于改革攻堅期和矛盾凸顯期的中國,發展中的問題、快速成長的煩惱交織疊加,呈現錯綜復雜的狀況。這些問題都會投射在文藝作品了,作為文藝評論者,只有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本著對黨的事業、國家前途、人民利益高度負責的態度,把握大局與大勢這個文藝之魂,自覺運用發展思維和改革思路來全面認識現實,客觀反映問題,以鮮明導的評論來凝聚推動社會進步的正能量。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之年,在全面深化改革、奮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關鍵時刻,文藝不能缺席,文藝評論者更不能袖手旁觀,而是要積極投身其中,校準文藝作品的“魂”,為文藝掌好“舵”,把好“砣” ,方不辜負時代的重托。
劉奇葆部長說“文藝評論是講方向、出精品、領風尚的有力抓手。”誠哉斯言。
文藝評論要校準方向
文藝評論要校準方向
文藝評論要校準方向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