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我國著名畫家,“新山水畫”代表畫家。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1904年10月5日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 。少年家貧,11歲在瓷器店學徒,自學書法、篆刻和繪畫。
傅抱石在藝術上崇尚革新,他的藝術創作以山水畫成就最大。在日本期間研究日本繪畫,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融會日本畫技法, 受蜀中山水氣象磅礴的啟發,進行藝術變革,以皮紙破筆繪山水,創獨特皴法-----抱石皴。

傅抱石《巴山夜雨》

傅抱石《布拉格郊外所見》

傅抱石《杜甫像》
二十世紀的中國藝術史,傅抱石的突然出現或許可算得上一個奇跡。
是偶然,但也是必然。歷史與時代的激蕩,噴薄而出的情感,古老中國在西方的沖擊下面臨史無前例的巨大轉折,如何固守民族的本來精神,如何汲取東西方人文藝術的精華,以中國之廣,歷史之久,文脈之深,產生這樣一個融古鑄今、放膽獨造的藝術英才應當是必然的——盡管這個英才留下了那么多的遺憾。

傅抱石《二湘圖》

傅抱石《泛舟圖》

傅抱石《河伯》
傅益璇這樣說道,對傅抱石的認識,將來可能會有更不同。一百年后我們也無法預知,肯定就不是現在這樣了。我只能就現在的認知 談一談我父親。他所有的藝術,其實與我本人身上所體會的點點滴滴是一樣的,那就是:真情真性,他追求他心中所有的東西。

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嬌》

傅抱石《九歌圖——東皇太乙》

傅抱石《九歌圖——云中君》
我不認為他的畫和我之前所提到的生活細節有什么區別。就拿米開朗琪羅做例子,他一生從始至終并沒有以藝術家的身份自居, 他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位雕塑、繪畫、建筑上都是頂級的人物。即便他的藝術成就這么大,在他死前他反而思索的是懷疑他本人的 藝術,也開始懷疑藝術本身。藝術并不像種下了一片稻田,是為了收割。我心目中定義的藝術家應該是到了最后他眼中看不見這 片具象的田野——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如果有這樣的思維,你干什么事情都會是頂級的。落實到具體的哪一張畫就沒有意思了。
對我父親藝術的看法,輪不到我說,我父親的藝術在我面前是高山仰止,根本不可能以平視的視角去檢視他的畫作,在我看來他 的藝術就是一樣美好的東西,具體為何很難言說。

傅抱石《李太白像》

傅抱石《麗人行》

傅抱石《秋縱》
“傅抱石畫展”一鳴而驚人,從此大家知道有一個擅長中國山水與人物畫的傅抱石,有一個畫風恣肆豪放的傅抱石,有一個敢于挑戰傳統與創新革命的傅抱石。與此同時,傅抱石也更清楚自己在繪畫創作上的能量與希望,因此有了更加充分的自信,促使其一往而無前。
所以在以后的數年間,是其大展畫技與創造能量迸發的關鍵時段,初創便讓人驚艷的畫風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與發展,以“抱石皴”為標志的畫風完全成熟,甚至被發揮到一種可稱之為極致的程度。這種激情洋溢、磅礴天成的畫風讓當時 的名流所傾倒。 徐悲鴻在其《大滌草堂圖》上題了“元氣磅礴,真宰上訴”八個大字,言簡意賅地贊其畫風的特色與魅力;常任 俠贊其山水畫“墨光直欲離紙飛去”,非常藝術地贊其筆墨氣韻的神奇。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