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藝術精神,就是指藝術獨自具有的、內在的品質,或者是一種文化的根本理念。
藝術的原動力來自于強大的精神力量。可以這樣說,失去了精神性的藝術很難用杰出或偉大的概念來評判。藝術作品中傳遞的精神性強弱決定了藝術創作主體的影響力大小。因此,如果藝術家創作毫無精神性所言,只能是美其名曰的藝術家而已。在我看來,精神性既包含了藝術家在藝術人生中的豐富性,也包含了藝術家在作品中的純粹性。或者說:藝術家自身的修養與閱歷建構了藝術價值中的精神性,反過來便制約了藝術價值。技法不過是從事藝術創作必須具備的表現手段,而藝術家的格調完全受制于學養。縱觀藝術歷史的發展,偉大的藝術家無不具備這種通過作品來傳遞氣息格調的能力,遂之形成藝術品的精神性。
自康德起,藝術就不斷地尋找它自律的道路,像現代人尋找個人位置一樣,藝術在歐洲經歷了幾百年的注重“寫實”探索后,逐漸地開啟了新的方法道路。“為藝術而藝術”的論調不但深刻影響了19世紀的法國文壇,同樣在藝術領域里掀起了軒然大波。直到20世紀,抽象主義作為主導藝術之一決定著我們這個世紀的面貌,叔本華在《康德哲學批判》中作了這樣的描述“我們生活于其中的可見世界幻覺的產物,是一種騙人的巫術,一種把視覺幻想和空間加以比較所產生的無根基、即無自身本質的外觀,這個可見世界是一層環繞著人類意識的渾濁的迷霧,它是那種同時是錯誤和真實的東西,這種東西人們可以在說他不存在的同時說他是存在的。”康定斯基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文化產生著巨變的背景之下,追求精神自由,強調內在力量的作用,成為了論藝術的精神的原動力。
“在這樣的時代里,藝術只滿足低級的需要,滿足物質的需要。它在粗俗的材料中尋找內容,因為它不知道還有更好的東西。客觀對象總是那樣,而人們認為藝術的目的便是把它復制出來。從此,是什么的問題消失了,唯獨剩下怎樣表現這個問題,即用什么方法來復制這些物質對象。方法變成了基礎,藝術也就失去了它的靈魂。”這是康定斯基在他的《論藝術的精神》中所談到的。
如果我們用一個詞來概括中國傳統藝術精神,那便是“溫柔敦厚”。表現在中國藝術精神通常為清高、脫俗、質樸、天真。如《莊子》中說:“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道家強調素樸、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認為這是萬物之本。佛家和道家在這方面是相同的,比如司空徒對于詩的贊譽“落花無言,人淡如菊”等這樣的描述。儒家強調要把握好“度”“中庸”,這也可謂是“溫柔敦厚”的精神訴求。表達情感可以,但要溫柔敦厚。
而西方(主要指西方傳統藝術)藝術精神可以用黑格爾曾經的描述“靜穆的哀傷”。靜穆中透露出淡淡的哀傷是西方古典藝術極致的一種風格。這個概念中有兩個層次,即所謂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即狄俄尼索斯精神;“日神精神”就是阿波羅精神。這兩種精神形成了古希臘藝術的理想:靜穆的哀傷。
無論是西方現代繪畫還是中國傳統繪畫,都以借物抒情,彰顯超脫、高尚為最高藝術境界,著力于對人生內在精神生命力的探求。梵高曾經說過:“芍藥屬于簡寧,蜀葵歸于郭斯特,可是向日葵多少該歸我。”中國畫家徐渭也曾經宣稱:“青藤是我。”中國畫家石濤的“遠塵”與高更的“遠離資產階級文明”如出一轍。由此可見,西方現代繪畫與中國傳統文人的藝術精神也有相似之處。雖然他們具有不同的特定時代背景和文化特性,但它們作為創作主體的個性精神,恰是深入挖掘藝術精神性思想精髓的重要依據。
個別哲學家曾經談到,真正的藝術品應該具有比美感上的滿足更加重要的意義,創作者應該在創作和理論思考上更加注重對繪畫本質——藝術精神性的關注。在真正的藝術家眼里,關照藝術精神顯然要比感受現象重要得多。
我們必須有這樣的認識,藝術價值的體現既在于形式和內容,然而更在于精神。
藝術價值的精神性更為重要
藝術價值的精神性更為重要
藝術價值的精神性更為重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