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旭桐,中國當代藝術家。在他的畫里,一條條急速橫貫構圖的墨線,點綴一個側坐的禪者,或一輪明月,簡約寧靜,空靈雋永,令人耳目一新。細細品味,線條的流動變化,墨色的濃淡干濕,空間的虛實相生,又構成了一個豐富生動的禪境世界,充滿了意趣。他的藝術造詣深厚,作品被中外企業機構、博物館和個人廣泛收藏,在新加坡、港臺地區等地頗具名氣,先后出版了《空白藝術》《禪-田旭桐當代水墨作品集》《東張西望-田旭桐作品集》等40余部書籍畫冊。

中國當代藝術家田旭桐
人們常說“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藝術作品往往能體現藝術家的個性修養及人生態度,田旭桐的作品正是他人生境界的真實寫照。他原以黑白畫聞名于繪畫界,后逐漸轉向水墨畫法,并融以自身生活理念及人生修養,便有了今天直指人心的禪意水墨畫。
田旭桐:通過國內外作品的研究,比較中國的傳統與國外的歷史,我發現很多本土的精髓漸漸被淡化了,于是重新去尋找、去發現,突然意識到中國的水墨反而是藝術家身體里流的血液。再研究發現,“禪”一直貫穿在中國的藝術里,它是中國藝術存在的一個方式,是非常有說服力與影響力的,也因此能夠獨立于世界的藝術體系里。于是,大概在10多年以前,我就開始逐漸有意識地將早期強調的色彩與精細繪畫方式漸漸轉移到觀念和理念上來,所以“禪”給了我一個更加寬泛的表達語言。從中我意識到,人們以前忽略了很多對生活本質的理解,也忽略了對美好的理解。

《園葵水醉》(紙本水墨,68×68cm,2013 年)
禪,在很多人印象中既高深又艱難。對此,田旭桐有他獨到的解釋:用筆墨簡單幾筆,禪境便躍然而出。
田旭桐:我認為,好東西應該是簡潔的,而不是簡單。它是逐漸提煉出來的,這是個過程。早期,過多的技巧浮在畫面之上,人們在看我作品的時候,會說這里畫得特別細,那里的顏色特別漂亮,可我發現思想的東西反倒無形間被削弱了。于是,我逐漸把技巧隱藏到畫面的背后,人們再看作品的時候,就會說:哦,一筆。只是,這一筆其實是幾十年的功夫,但這些東西隱藏在了背后,所以中國古代人說的好嘛:無畫處皆成妙景。
同時,我覺得“畫”有七分在創作,三分在別人的欣賞。作品之所以被喜歡、被接受,是因為人們能透過你的作品發現他想要表達的,這一點對畫家而言,是非常快樂的事情。所以,藝術家往往沒有必要解釋自己的作品,好的作品一定會通過不同人們的不同理解方式,找到不同的表達與敘說的內容。

《月影見魚歡》(紙本水墨,直徑32cm,2014 年)
田旭桐的禪畫創作中,主角常常是一個雙目微閉、側耳傾聽的小僧,他或靜伴蓮枝,或獨坐山巖,或拈花微笑,或醉于星河。田旭桐以自己的人生體驗與筆墨意趣入畫,把復雜的禪理,通過簡潔的符號化處理,闡述得透明起來,讓人們從中獲得一種崇敬完美的感受,一種寧靜致遠的意境。
田旭桐:最有意思的就是這個小僧,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符號,傳遞出更豐富的內容。其實難度也是非常大的,因為任何一個細小的變化,別人都會發現。確定這個符號也用了好幾年,逐漸逐漸地,我能夠表達自己對禪意的理解,它也更能被別人所接受。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小僧,讓人領悟到更多的內容,承載著一個畫家跟欣賞者之間的交流。

《波動隨藻香》(紙本水墨,68×135cm,2014年)
田旭桐常說,畫水墨畫由濃至淡易,由淡至無色無痕難;喝茶由濃至淡易,然而,由淡味至無味,從白開水中還能喝出個色、香、味,難。他創作重在體驗過程,從未為禪而禪,也并非刻意表述禪趣、禪意或借題發揮闡明大道理。這一點就像喝茶,有人為解渴,有人為消閑,有人為解油膩,有人喝出了醉意,喝茶不在茶時,禪就會隨心境自然到來。
田旭桐:好多事情人們體驗更多的都是結果,而把過程忽略了,正因如此,人變得格外繁忙而且雜亂,甚至具有功利性,很多的真實感覺也隨之消失了。所謂的品茶“由濃到淡,由淡到無”,其實就是一個體驗慢的過程。因為慢才能去欣賞,慢才能去理解,慢到什么程度,那是一種境界。同樣,慢是一種方式,而不是目的。如同品茶,除去茶本身,你在喝的時候,你在做的時候,你在想的時候,包括對茶的品質認識的時候,其實是在認識人生,這是人生的一種經歷,也是藝術的一種表達。

《茶禪一味》(紙本水墨,30×30cm, 2015 年)
終日與宣紙、畫布為伴,田旭桐不覺得這樣的生活有任何的孤單。在他看來,創作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交流,從中品嘗到創作的樂趣是最美好的。
田旭桐:其實任何人都不是孤單的,他一定要有他自己的環境。其實所謂的孤單,也是我們享受的過程。我從來不認為繪畫是一件苦差事,覺得有多孤獨或有多苦,不是的。這其實是跟畫布進行的一種對話,把自己想說的用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然后別人才能欣賞他。真的不孤獨,反而是通過作品去與更多人進行了交流與分享,這其實是最幸福的。

《可漁之水》(紙本水墨,68×68cm, 2015 年)
除卻當代藝術家的光環,田旭桐還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教齡近30年的他,近年來在清華主教的課程是色彩、素描和視覺語言。
田旭桐:我是1981年考上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85年畢業以后留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后來中央工藝和清華合并為清華美術學院。所以我一直都在上課,從學生到老師的轉變是很自然的,也是一個順水推舟的過程。說教學相長,還真是這么回事。首先作為老師來講,應該是學生的一個朋友,要去發現對方的優點,而不是一味地找學生的缺點。因為學生的任何一個改變、任何一個突破點,對于他來講都有可能成為今后發展的一個方向。我覺得老師和學生是互動的關系,是參與的關系,所以我上課主要是首先給學生創造一個環境,一個能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想法的環境,盡可能地讓他把自己可能還有些不成熟的想法表達出來。我就是說法律范圍允許的,都可以去表現,這樣感興趣才能夠去堅持,才能把藝術理解成一個非常美好的事情。

《牛》(紙本水墨,68×135cm, 2015 年)
對待藝術創作,田旭桐認真而執著。一筆禪風,他練了20年,終于成就了在國際享有知名度的“水墨禪意”;對待生活,田旭桐更是觀察入微,平日里他喜歡捕捉一切美好,攝影、繪畫、詩歌、音樂,任何形式和載體都能成為他撬動藝術的杠桿。
田旭桐:對普通人來說,只要把生活過得精致,就是一種藝術。比如烹飪,你把食物做得非常美味,不僅是一心想著使其成為藝術,更多的是體驗到了烹飪過程中的美好;再比如種地,農民不僅是只需要高產,當他在勞作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收獲的樂趣,也是一種溫暖。這些生活中的真實細節都是藝術,藝術的最終目的就是生活,產生藝術的目的就是為了使生活更美好、更豐富。
田旭桐,這位中國當代的水墨大師,用心感受生活,用畫筆記錄生活。他不為畫而畫,卻為生活而生活。他用充實而通達的人生態度,闡釋了他的藝術追求:藝術是對生活的感知,是與世界的交流;藝術家,獨立而不孤立,孤芳而不孤獨。這樣的他,向我們傳遞了一份創作理念和生活態度:過好自己的人生,繪制最華麗的人生畫布,每個人都會是生活的藝術家。

《一彎天境》(紙本水墨,68×68cm,2014 年)
田旭桐藝術履歷
1962 生于北京;
1985 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1989 在山西太原舉辦“田旭桐畫展”;
1995 參加北京“第四屆亞洲美展”;
2001 在新加坡客藝廊舉辦“禪意-田旭桐個展”;
2002 在新加坡客藝廊舉辦“通往內心和平之門-田旭桐個展”;參加“中國九大美術學院國畫系教師作品展”;
2006 參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50 年校慶展;
2007 在中國美術館和新加坡舉辦“空無與實在-田旭桐當代水墨聯展”;
2009 在北京可創銘佳藝苑舉辦“靜界·境界-田旭桐水墨作品展”;
2010 在臺灣千活藝術中心舉辦“田旭桐水墨畫展”;
2011 參加“藝術清華-清華美院造型教師作品展”;
2012 在新加坡客藝廊舉辦“田旭桐禪意水墨畫展”;
2013 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美術館、北京恭王府安善堂、蘇州嘉應會館美術館、北京飯店人民藝術館舉辦“秋月禪心-田旭桐禪意水墨作品巡展”;
2014 在北京悠然空間畫廊舉辦“觀空境- 田旭桐禪意水墨展”;在天津梅江國際藝術館舉辦“禪語幻象- 田旭桐當代水墨亞洲藝術巡展(天津站)”;在北京會心閣國藝館舉辦“妙筆無心- 田旭桐禪意水墨畫展”;在臺北千活藝術中心舉辦“田旭桐禪意水墨亞洲巡回展(臺北站)”;在新加坡客藝廊舉辦“田旭桐禪意水墨亞洲巡回展(新加坡站)”。
出版有《空白藝術》《禪- 田旭桐當代水墨作品集》《東張西望- 田旭桐繪畫作品集》《半硯詩境- 田旭桐詩畫集》《旭桐畫經》等40 余部著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