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上和誠邀,賞石韻,品畫香。
北京上和2016秋季拍賣會即將在北京伯豪瑞廷酒店隆重舉辦,預展時間11月30日至12月1日,拍賣時間12月2日14:00。名家丹青與宋元遺珍并陳,繽紛墨彩與古石樸色光影交輝……盛會在即,敬邀知音同賞。
本次秋拍中國書畫部分上和精心策劃,推出了10個專場,包括啟功專題、黃胄專題、吉語齋號專場、齊門風骨專場、近現代書畫專場、張大千專題、致臻雅韻專場、咫尺風華—扇面專場、當代書畫專場、名家書法專場。共計推出了二百余件精品,延續了上和在拍品質量上嚴格把關的一貫宗旨,在拍品真偽的判斷上做了很多的功課,從五百余件拍品中精心選取了二百余件,堅決杜絕了很多有“賣相”的拍品上拍。并且對每件拍品的來源,傳承,出版,展覽等輔助材料的梳理做了大量的工作。上和以對書畫藝術的執著和專業的判斷,真誠為廣大藏家選擇拍品提供最全面最貼心的服務。
在已經得到市場與藏家廣泛認可的“啟功專題”和“黃胄專題”外,中國書畫板塊還隆重打造了“吉語齋號專場”、“張大千專題”以及“致臻雅韻—工筆專場”。上和在鞏固優勢的同時,也在不斷的進行探索,這三個新專場精心甄選了質量整齊,精彩紛呈的拍品,即將在本季秋拍登場。
在書畫版塊之外,上和隆重推出宋元明清賞石專場,數十件閱盡人間滄桑而泰然自若的賞石散發著古樸又靈動的氣息,靜待有緣人與之相遇相知……
秋意盎然,一年中成熟與收獲的時節。從書畫到賞石,時間的流逝,藝術的傳承,文化的蜿蜒流轉……我們都是參與者,我們收獲的不僅是珍寶,還有無限的意趣與情誼,金風送爽,在這個美麗的季節,讓我們與您攜手,共赴一場美的盛會……
預展時間:2016年11月30日-12月1日 9:30-20:00
拍賣時間:2016年12月2日 14:00
展拍地點:北京伯豪瑞廷酒店(東三環光華路15號)
拍賣精品賞析:

啟功(1912-2005) 纖塵不染出污泥
紙本鏡片 1990年作
款識:纖塵不染出污泥,亦有松煙壞色衣。能著通書未解畫,今人句下笑濂溪。一九九零年春日,借居同樂園晴窗,啟功。
鈐印:啟功之印(白)、元白(朱)。
QI GONG LOTUS
60 × 83cm 約4.6平尺
RMB: 400,000-500,000
黃胄專題
黃胄先生擅長人物畫與動物畫,尤以畫新疆人物和驢著稱。他善于運用速寫的表現手法抓住人物的生動形態,線條流暢,不拘筆法,風格奔放,作品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他創作精力旺盛,生活積累豐富,往往畫大幅作品也無需起稿,放筆直掃,筆下所出奕奕有生氣。黃胄非常喜歡畫驢,文革期間在農村勞動,曾擔任養驢的任務。據黃胄夫人鄭聞慧記述,黃胄非常喜愛他的毛驢,視驢如同小孩,自己有什么吃的,都會給驢吃,有時給驢吃饅頭,有時甚至給驢吃水果糖。他飼養過的驢,在離開他以后仍能從人群中認出他來,非常溫順。黃胄畫驢的高超技巧與其對驢的深入了解和觀察顯然是不能分開的。
此圖為畫家作于1983年的重要作品。畫面以新疆維吾爾族牧民放牧歸來為題材。作品筆法奔放,墨色變化豐富,筆意簡練而形象準確。以速寫為基礎,人物線條流暢、筆力勁爽,身著衣服快筆畫出,筆到意到;四頭小驢的畫法以濃墨塊、淡墨塊畫出,造型準確。驢的眼睛是其點睛之筆,活靈活現,畫面中人物形象突出,神態動作輕盈,特別是線條瀟灑飄逸,顯出勃勃生機,充分展現了黃胄先生扎實的繪畫功底,也充分體現出黃胄先生對少數民族生活的熱愛。

黃胄(1925-1997) 柳蔭牧驢
紙本鏡片 1983年作
款識:一九八三年黃胄寫。
鈐印:黃胄之印(白)。
HUANG ZHOU HERDING DONKEYS
83 × 50.5cm 約3.9平尺
RMB: 500,000-700,000
1959年至1960年間,黃胄到廣西、云南深入生活,生活在廣西邊境水口的京族是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風情迥異的京族婦女給黃胄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水口停留時間并不長,卻創作出數幅佳構,亦留下許多速寫稿。
此作作于1983年,描繪京族婦女挑著滿筐水果趕集的場景。畫中三名京族女性著傳統服飾,頭戴最有民族特色的斗笠,最前者著黑衫裙,腰束藍色布帶,裙裾和腰帶隨風飄舉,身段婀娜、風姿綽約。三人皆滿面春風,雖負重前行,卻步履輕盈,展現出健康的勞作之美。用筆酣暢,衣紋以迅疾錯綜的線條勾出,人物面龐等部位則描摹細致,放逸中不失法度,將勤勞樸實、樂觀開朗的京族婦女形象生動呈現出來,極富生活氣息。

黃胄(1925-1997) 趕集圖
紙本鏡片 1983年作
款識:玉喬兄囑正,一九八三年夏,黃胄寫。
鈐印:黃胄之印(白)、蠡縣梁氏(朱)。
備注:上款“玉喬”為廣州著名書畫家、收藏家滿玉喬。
HUANG ZHOU CHARACTERS
84.5 × 48cm 約3.8平尺
RMB: 600,000-800,000
很多人酷愛黃胄的畫,酷愛他收放自如的線條。人們常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黃胄亦是如此。如果沒有艱苦的練習,沒有成麻袋成麻袋的速寫稿,怎會有如此精彩的作品 黃胄筆墨以速寫起家,強調骨法用筆,強調毛筆線條的表現力,很好地將速寫與中國畫筆墨結合,于大處見氣魄,小處見精微,作品充滿生活激情和新鮮活力。黃胄作品里經常有復筆,這一點,黃胄夫人鄭聞慧女士談到:“你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表現事物飛舞、奔跑、轉動等動態時,黃胄才會用復筆。對于面部五官是不用復筆的。復筆的運用對整個畫面產生強烈運動感,烘托熱烈氛圍,造成滿壁風動的效果是很有好處的。”于速寫中提煉精神,于創作中發現靈魂,黃胄就是這樣,在藝術道路上辛勤耕耘,花香滿園。
《鐘馗》是國人十分喜愛的題材,此幅畫面上的鐘馗形象極大地豐富深化了我們傳說中的鐘馗形象,而且畫作技法老辣自信,濃潑重染,色彩別致,人物形象渾然天成,全然達到人物畫作中的極致境界,且著朱砂紅衣袍的鐘馗像僅此一件,實為罕見。全面承載黃胄人物畫精粹嘔心瀝血之作。

王雪濤(1903-1982) 牡丹蝴蝶
紙本立軸 1978年作
款識:戊午秋日雨后寫于首都,雪濤。
鈐印:王雪濤印(白)。
備注:北京文物公司舊藏。
WANG XUETAO PEONY AND BUTTERFLY
65 × 45cm 約2.7平尺
RMB: 300,000-400,000
在現代寫意花鳥畫家中,王雪濤以其60余年不倦的藝術探索,形成了健康靈動、題材多樣的一派新風,贏得了廣大藝術品愛好者的熱愛。早年他曾受教于齊白石、陳師曾、蕭謙中、湯定之、王夢白等前輩,在眾多前輩老師中,他尤受益以小寫意著稱的花鳥畫畫家王夢白,并繼承其畫風,致力于花鳥草蟲,為小寫意畫派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另一位亦師亦友的老師齊白石也曾多次為王雪濤的作品題款,如1934年齊白石在雪濤雜畫冊上題曰:“藍已青矣”。足見王雪濤在技法上,已經不落前人窠臼自成一家。
牡丹一直是王雪濤最擅長、最經典和最見其深厚的傳統筆墨功力的題材之一,他筆下的牡丹神態各異,生機勃勃,美艷卻不落俗,有著令人愉悅的審美情趣。此幅牡丹,是王雪濤牡丹系列中的典型作品,全圖以小寫意的畫法繪之,層次錯落有致,虛實合宜,干濕有度,綠葉配以紅花,蝴蝶蜜蜂點綴其中,給人生機勃勃之感。

林風眠(1900-1991) 雙鷺
紙本鏡片
款識:林風眠。
鈐印:林風眠(朱)。
LIN FENGMIAN CRANES
67 × 67cm 約4.1平尺
RMB: 300,000-400,000
陸儼少的山水擬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從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從七十年代后至八十年代,晚期又從九十年代開始。其早期作品呈縝密娟麗,神韻流動之感,較多地留有古人的筆意,尤其是唐寅、王蒙之遺風。中期的作品呈渾厚蒼潤,狂放簡約,揉南北二宗畫風,個性鮮明,風格獨特。晚期的作品顯得較為粗疏漫溢,荒率頹唐,由縝密趨向簡淡,簡淡中又具有獷達多變的境界。
本幅作品即是其中期的代表之作,他的畫既充實又空靈,充實中蘊含著空靈,空靈中包含真實。這種空靈而真實,且又幻變的境界實是將宇宙生命中最具深刻意義的燦然呈現在人們面前,自有一種化工之外的靈氣,一種沉痛超邁的人生情韻與深邃莫測的宇宙境界的完美合一。
此幅《秋深黃葉寺》筆墨厚實而靈透,筆筆順勢而生,沒有定則,用墨則由濃入淡,同時又隨濃隨淡,一氣呵成。畫面前景山石俊偉,雄奇樸茂,大巧若拙,云霧繚繞穿插于前景與中景之間。中景山石古樹環繞中隱隱一座古寺,禪意十足。以水墨大面積留白來表現云飛霧繞,其意境虛實結合,蒼茫悠遠,甚為精妙。作品氣勢爽利,渾淪而突出,繁簡輕重,濃淡干濕,極富變化之能。陸老此幅畫作如行云流水,由濃轉淡,由遠及近,氣韻貫通。筆墨所致,峭壁森立,古樹攀巖而生,起筆并無山川大勢,然畫家心中自有章法,虛實變換,剛柔并濟,終成宏偉之勢。
生活中有大氣象,而大師胸中亦有大溝壑。其畫勢“山勢連綿,其勢如龍”,“山頭折迭而進”,運筆“急當應急,慢所應慢,有時振筆疾書,有時輕描淡寫,有時從容不迫,云煙落紙,弄筆如彈丸,隨意點染,皆成文章,有時揎拳卷袖,狂叫驚停,下筆如疾風驟雨,頃刻立就”。為了綜合筆觸,其又用大塊面的墨跡打破碎散,小開合包括與大開合之間,運勢如有神助。如此因勢利導,又不疏牽連交迭,縱向可得行云流水之暢,橫向又增跌宕起伏之貌,當真是一幅氣象萬千,美輪美奐的經典之作。

吳作人(1908-1997) 金魚
紙本鏡框 1975年作
款識:一九七五年作人圖于鼓浪嶼。
鈐印:吳作人印(白)、魚父(朱)。
備注:經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秘書長商玉生先生鑒定為真跡并附合影。
WU ZUOREN FISHES
45.5 × 26.5cm 約1.1平尺
RMB: 60,000-80,000

于非闇(1889-1959)、任慶斌 和平牡丹
紙本立軸 1959年作
款識:牡丹花開遍地紅鵓鴿對對兆和平,時在一九五九年春節于照任慶斌侯及名合作于首都西郊北京路局。
鈐印:非廠(白)、任慶斌(白)。
備注: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舊藏。
YU FEIAN AND REN QINGBIN PIGEON AND PEONY
66.5 × 50cm 約3.1平尺
RMB: 200,000-300,000
梁啟超(1873-1929) 分云小樓
款識:分云小樓,梁啟超。
鈐印:新會梁氏(白)、啟超私印(朱)。
LIANG QICHAO CALLIGRAPHY
22.5 × 114.5cm 約2.4平尺
RMB: 30,000-50,000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 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后從師于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后先后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并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后,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后,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1873-1929) 清風蓋地
紙本鏡片 1926年作
款識:清風蓋地 ,丙寅六月梁啟超。
鈐印:梁啟超(白)、任公(朱)。
LIANG QICHAO CALLIGRAPHY
19.5 × 69.5cm 約1.3平尺
RMB: 30,000-50,000
趙之謙—覆刻悲盦賸墨
趙之謙法書集粹
趙之謙書畫集
趙之謙書畫編年圖目—上
趙之謙(1829年-1884年),中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漢族,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后改字撝叔,號悲 庵、梅庵、無悶等。趙之謙的篆刻成就巨大,對后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畫家都從他處受惠良多。
在晚清藝術史上,趙之謙無疑是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在繪畫上,他是"海上畫派"的先驅人物,其以書、印入畫所開創的"金石畫風",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書法上,他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的形成,實得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從而成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碑的典范;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作模式,開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趙之謙于篆書,或因其學篆刻,最初源自鄧石如、吳讓之,其次受同事胡澍影響。當時的篆刻,皆以小篆入印。趙之謙亦學此而只擅長小篆,大篆作品極少,能見得到的僅一橫額,故不足論。清代善篆書者以鄧石如為第一,這在趙的時代已成定論。其他如王澍、洪亮吉、錢坫、孫星衍等篆書高手,皆重玉筋篆,乏變化,不合趙之謙性格,故不為趙所重。鄧之后,張惠言、吳讓之、德林傳其篆法。而同事好友胡澍則于此道有專長。趙在54歲為弟子錢式臨《繹山碑》冊時寫道:“北魏時已佚,今所傳鄭文寶刻本拙惡甚。昔人陋為鈔史記,非過也。我朝篆書以鄧頑伯為第一,頑伯后近人惟揚州吳熙載及吾友績溪胡觰甫。熙載已老,觰甫陷杭城,生死不可知。觰甫尚在,吾不敢作篆書。今觰甫不知何往矣。錢生次行索篆法,不可不以所知示之,即用鄧法書繹山文,比于文寶鈔史或少勝耳。”這其中透出種種信息,其中根本性的則是師法鄧石如。然而,趙之謙與吳讓之的最大區別,便是不墨守成規,師法鄧石如而不死守鄧法,化人為己用。他評鄧石如,天分四,人力六;而包世臣天三人七;吳讓之天一人九;自己則是天七人三。憑天分則在諸人之上。因此,從心底里,他也不服鄧石如,以為經過努力,除卻“起迄不干凈”五字病,則有鄧、包諸君不能到者。
趙之謙34歲臨冊及前后篆書作品,結構在鄧石如、胡澍之間,筆力尚乏沉雄。中年為鶴年臨李陽冰《城隍廟碑》等篆隸二體團扇中篆書,將結構美化到了一個極致,在鄧石如、吳讓之、胡澍之外,別出新意。而此新,則主要在于“結構”之美。
趙之謙篆書早年師法鄧石如,也曾臨習過其他一些名人墨跡。但他不是如實描摹。與其師北碑一樣,尤重神韻骨架,用筆有著強烈的個性。如不刻求工致,方整對稱的字體力求有所變化;有些筆劃有意變幻彎曲的幅度,姿態生動,具有“畫”意;在運鋒上,不強調方頭逆筆,但筆不到而意周,并摻有魏體書意。故就整個字體雖不及鄧石如工致敦實,但顯得輕松舒朗,勁健有神。
“安順堂” 篆書橫額為趙之謙同治十年(1871年)四十三歲時所書,以成熟的魏碑體書款“同治辛未五月撝叔作篆”。篆書融合三代金文和石刻,并參以隸書和北碑筆意,運鋒藏露相兼,結體方圓合度,行筆蒼勁而婉轉流暢,為趙之謙典型書風。
安順堂印鑒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刊印趙之謙印鑒

齊白石(1864-1957) 朱顏不讓老來紅
紙本立軸
款識:行年五十自稱翁,老轉童顏計已窮,昨日醉歸扶對鏡,朱顏不讓老來紅,借山館主者制。
鈐印:木人(朱)、白石翁(白)。
QI BAISHI CRABS AND GRASS
97 × 47.5cm 約4.2平尺
RMB: 300,000-400,000
中國自古就有祝壽的傳統。松、柏、鶴、石、桃、靈芝等多種自然景物,都被視為長壽的象征。尋常百姓更是將“壽桃”作為祝壽畫經久不衰的題材。因而,齊白石的祝壽畫中,以桃為最多。求畫者也喜歡以桃為題材請其創作。
這幅《多壽》圖主體是九顆壽桃放于提籃中,寥寥數筆,道出喜慶祥和的意蘊。從構圖上看,桃實的分布頗具疏密和藏露之妙,壽桃的向背光都以顏色的變化來確切地表現出來。從技法和設色上看,以沒骨大寫意法將洋紅色潑寫出碩大桃實,兼用色點點染,顯出桃實渾圓飽滿,桃子的桃尖部分施以藤黃,以此顯示出桃子的成熟。濃墨勾勒葉片,自然的把桃葉片輕薄而柔軟的質感表達出來。這樣墨色穿插在溫暖的紅黃色調的壽桃之間,使三色互為映襯。竹籃以焦墨勾出,造型簡單,凝重蒼勁。還有,白石老人對洋紅有特殊的偏愛,他的潤格中就有提到:畫中要用洋紅,加銀一元。可見在最初購畫時,這幅作品就已不菲。
畫面上還有一直翩翩飛來的蜻蜓,使這幅作品動靜結合,更加生動,惟妙惟肖,細致入微。蜻蜓翅膀上的網紋輕重濃淡,動感十足。極富敏銳的藝術觀察力和表現力白石老人,其草蟲也富含意筆的趣味,更是白石老人細心留意大千世界渺小生命的一舉一動,再用畫筆將自然物的基本特征傳達出來。凸顯出他數十年的扎實的基本功、豐富的學養和個人對生活的理解。
畫中的紅桃與昆蟲,具是生活中的尋常之物,但齊白石老人,勾畫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營造畫面詩意的同時,將自己沉蓄樸實的真情、大膽灑脫的胸襟和崇尚拙樸自然的心性展現出來。此作品之妙處在于將靜止的壽桃與飛舞的蜻蜓形成對比,使畫面動靜結合,生機蓬勃、雅俗共賞。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