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月,“吳大羽文獻展”登陸中國油畫院,讓這位生前沒有舉辦過一次個展、沒有賣過一幅作品、也沒有出版過一本畫冊的大師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上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的“飛羽掠天:吳大羽的詩與畫”以及單向空間的“第一百零一個世界——吳大羽”展覽,又讓公眾認識了作為詩人的吳大羽。看完展覽,大多會有這種感受:藝術的境界或許真的跟技巧關系不大,獨立之人格遠勝于技巧之純熟。人,無求而品高,無欲而則剛,人格是寶貴的詞匯。讀懂吳大羽先生,確應先從人格見之。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是他的人生。

吳大羽(1903-1988)
慎獨自勵 勇于創造之人格
“慎獨”和“創造”是他的鮮明特點,了解這兩方面,是讀懂吳大羽詩與畫的基礎。吳大羽從1940年開始了“我實慎獨,堅守孤深,徒效陶公之隱”的隱居生活,隱居對他而言,不是無為,而是機遇。他在隱居的環境下思緒涌動,并且開始了對抽象藝術的探索。即便是1947至1950年返聘杭州藝專任教期間,依然如此。

吳大羽與林風眠、林文錚
1950年,杭州藝專解聘了吳大羽的教職。此后,他真正開始了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百花巷)老房的隱居。文革開始后,有關單位先后安排三家工人家庭擠占了吳家住房,他的畫室被挪到只有十平米的狹小閣樓,然而就是這樣的“陋室”中,吳大羽為后人留下了2500余幅作品,50余萬字的文稿。

吳大羽文獻展現場獨占一面墻的文獻《自落低微》
這種“慎獨”,側重于精神層面的自守。1950年代開始的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路徑,也深刻改變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和人格,使吳大羽離群索居的并不是“反右”和所謂的文革,而是建國初在院校中開展的思想改造運動。這對他們影響巨大,一些老藝術家在“夾著尾巴做人”之后也使一部分具有個性色彩的創作轉入了地下。知識分子的人格面具與內心經驗之間的分裂達到相當程度。而在吳大羽的身上,我們感受不到這種分裂,感受不到他對艱難環境的抱怨,更多的則是藝術中、精神中“何陋之有?”的高度自信與堅守。

吳大羽1956年作品《紅花》
“創造”是其同樣重要且鮮明的特點。根據陶詠白的回憶,1979年,他曾在上海見到吳大羽,并有一次簡短的談話,零星的談話記錄成為我們了解晚年吳大羽思想狀況重要的一手資料。吳大羽曾講到,他喜歡塞尚、馬蒂斯、畢加索,是由于“他們不斷在創造,他們決不喜歡停留在他們的水準上,他們是后來者前進的腳踏板。”吳大羽崇敬他們的創造力,他自己的“創造”,則是開創中國現代抽象藝術的先河。
根據吳大羽年譜和他自己的回憶,吳大羽1922至1927年留學法國的時候,“巴黎美專仍是學院主義作風”,同時也正是巴黎畫壇受塞尚影響最多的時候,另外就是野獸派、立體派和抽象派等現代繪畫。據此,讀懂吳大羽,還要追問,吳大羽是不是青年時期就已開始抽象繪畫的實踐?又具有哪些“創造”性的特點?
現代主義的學脈暗流
閱讀藝術家傳記、作品全集,是認知一位藝術家最便捷的方式,但由于吳大羽的“慎獨”,以及“文革”中對作品的毀壞,我們在今天看到的出版物大多是其晚期作品,早期繪畫鳳毛麟角。

吳大羽1929年作品《春》
1928年,即歸國次年,吳大羽與林風眠、林文錚成立以杭州藝專教師群為主體的“藝術運動社”,并舉辦多次展覽會,吳大羽在1929年第一次展覽和1934年第四次展覽中分別展出了《漁船》、《倒鼎》、《汲水》等作品。當時即引發熱評,“吳大羽的油畫吸收法國印象派的技法、中式色彩的光色效果。”可見,早期的吳大羽已經注重對于色,對于感覺的認知與實踐。

吳大羽至吳冠中、朱德群信件
其后,1937年,吳大羽在藝專因戰亂南遷的途中離開教職,我們基本看不到他的作品。這一時期吳大羽做了什么?從今天看到的文獻中可以知道,他一直在讀書,思考,同時也不停地給學生和朋友寫信,抒發自己讀書思考以及藝術創作的主張。

匡時十周年秋拍 吳大羽 《無題》
紙本蠟筆
14×10cm×2
正是在這些信件中,我們發現了“勢象、光色、韻調”這些吳大羽“創造”性的詞匯。光色是對色彩的理解,韻調是對作品氣韻的把握,勢象則是在光色和韻調基礎之上所顯現的整體難以阻擋的宏大氣勢。1940年,“勢象”的提出,也成為吳大羽對抽象藝術探索的重要標志,比較諷刺的是這種“形式主義藝術”的傾向,則成了1950年他被杭州藝專解聘的主要理由。
追溯西方抽象藝術的的起源,可以至后印象主義代表人物塞尚,他是第一個將現代主義藝術從具象帶往抽象的畫家,也是對吳大羽影響頗深的畫家。今天我們把抽象藝術理解為顏色和形式的藝術時,才能更好的體會塞尚對于色彩的精辟理解。這影響了其后立體主義、至上主義的發展。在中國,吳大羽創作了堪與西方同時代大師相媲美的抽象藝術作品,構建了自己完整的藝術體系,以一個人的美術史,填補了中國現代美術史上一段長時間的空白。

匡時十周年秋拍 吳大羽 《無題》
紙本蠟筆
14×10cm
由此,可大體推斷,在1940年代,至少從思想上,吳大羽已經開始了現代藝術的抽象之路,對形體的恭順,無益于掌握形象,美的出現在形象和心象之間。更為難得的是,他在非主流藝術,且也會因此不斷受批判的各種運動中堅持了下來。過去曾以為,1950年代后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的現代藝術完全停止了發展,但通過吳大羽來回溯,說明現代藝術運動并沒有停止,僅是成為潛流,而不是斷流。這種學脈,又被吳冠中、趙無極以及朱德群等學生后輩所繼承,不斷發展壯大。這是吳大羽現代抽象藝術的價值和意義。
通過以上對吳大羽性格和學脈的探究,在了解了其為人與從藝兩方面之后,開始讀他的作品,或許會有新的感受。
八十年代的油畫與蠟彩
文革結束,歷經磨難的吳大羽迎來了其人生最后十年蓬勃藝術創作的春天。1978年,他的抽象畫《公園的早晨》在上海展出,1979年油畫《滂沱》入選了華東六省一市畫展,1984年《色草》入選了第六屆全國美展并獲得“榮譽獎”,這一現象如同20世紀80年代中國藝術解禁的第一縷新綠,預示著中國藝術春天的到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油畫、蠟彩、水墨等諸多領域的作品,也多創作于這一時期。

匡時十周年秋拍 吳大羽 《韻譜-57》
約1980年作
布面油畫
53×38.6cm
展覽:1。中國新派繪畫大師-吳大羽,大未來畫廊,臺北,1996年
2。吳大羽畫展,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2001年
3。吳大羽油畫藝術回顧展,上海美術館,上海,2003年
出版:1。《中國新派繪畫大師-吳大羽》,大未來藝術有限公司,1996年,P137
2?!秴谴笥甬嬚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年,P52
3?!渡虾S彤嫷袼茉簠谴笥稹?,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P156
4?!秴谴笥稹?,臺北大未來畫廊,2006年,P112
5。《吳大羽作品集》,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P125
《韻譜-57》創作于1980年代,畫面使用了他最喜歡的藍、綠等顏色,顏色強烈,單純而醒目,呈現出一個色彩多樣的繪畫世界。作品中,它更注重和畫面中書寫性的筆觸表達,筆的縱、橫向以及曲線的使用,將色彩自身的材料之美完全釋放出來,氣勢撼人。

匡時十周年秋拍 吳大羽 《無題》
紙本蠟筆
14×10cm×2
吳大羽保存下來的作品中,還有大量的蠟筆畫。使用蠟筆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物質條件的匱乏與外部環境的限制。因為用蠟筆畫作畫不費太多財力,同時快捷而隱秘,同油畫創作相比,這種好處便非常明顯了。小紙片的方寸之間,是粗獷的線條、濃烈的色彩和跳躍的筆觸,酣暢淋漓,無不涌現出一股抑制不住的激情。
至此,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似乎讀懂了吳大羽,但這確真是一點皮毛。晚年吳大羽離群索居是主動還是被迫;吳大羽極高的傳統文化修養與繪畫之間的關系;吳大羽“第一百零一個世界”提出怎樣的宏大藝術觀與世界觀等等,都需要我們深入的研究,這是吳大羽充滿魅力的地方,或許只有到那時,我們站在畫作面前,才能透過絢爛的筆觸,感受到背后那位不停揮灑、真實且有質感的吳大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