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輝老師一行觀展中
導語:2016年11月4日下午,中國美協理事、著名美術理論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來到亞明藝術館,在安徽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張松、亞明藝術館館長陸小和的陪同下,認真觀看了張松主席“域外藝旅”訪歐寫生作品展,其間對展覽作品做出了極大肯定。觀展結束后,尚輝老師接受卓克藝術網的訪問,訪問內容如下:
卓克記者:尚老師您好。我們都知道張松主席在安徽畫壇具有重要地位,有評論稱其為“新徽派山水畫的領軍人物”,他的山水畫在繪畫風格上剛柔相濟,蒼潤互補,表現手法上筆墨并重,色墨兼奪,那么尚老師在看完張松主席“域外藝旅”訪歐寫生作品展,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尚輝:異域風情中的徽派山水畫或者說徽派山水中的異域風情,這句話可以說高度概括了我看完這次展覽的感受,也是我此刻最強烈的感受。當然我這里說的徽派,指的是新徽派。

張松主席向尚輝老師解說
卓克記者:在老師覺得新徽派和以前的徽派之間區別在哪里?
尚輝:新徽派的來源一方面是黃賓虹等創造的傳統的筆墨,也有受到新興畫派影響,當然也有安徽本土畫家在創作中發現新的方法。新徽派創作中有現實主義因素,這主要與從上世紀3、40年代引進西方現代美術教育有關,到了5、60年代寫生山水開始向現代化山水轉型,這也成了傳統徽派變成新徽派的重要原因。
卓克記者:那老師剛剛說到對這次畫展最大的感受是“異域風情中的徽派山水畫”,那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感受呢?
尚輝:中國畫家畫異域風情是從5、60年代開始的,最早的畫家比如傅抱石先生、李可染先生、關山月先生,包括亞明藝術館的亞明先生最好、最突出的作品,在我看來也是畫異域風情的作品。中國畫家畫異域風情,并不是客觀再現歐洲的景致,最主要的是畫家用中國山水畫的方法畫異域風情,必然會體現中國文化的情韻。也就是說,異域風情畫里面一方面描繪的是對異國的情調、異國的建筑、異國的文化的感受和反映,另一方面繪畫的載體仍用的是中國畫,必然會帶著中國文化的特點。所以異域風情的中國畫創作需要解決的就是如何在異域風情中體現東方文化的特色,同時擴大中國畫的表現范圍。

尚輝老師認真觀展
中國畫在表現異域風光的時候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是在傳統中國畫中是從未涉及的。學界對這種變化非常感興趣。比如李可染先生正是因為畫了德國教堂系列,才使得其繪畫語言發生變化,亞明先生也是這樣。我并不認為亞明先生畫的黃山有多少新意,但其異域風情畫每張都充滿新意,原因是對象改變了讓他特別激動,筆墨也特別恣肆,特別豪放。異域文化激發了藝術家的強烈的創作靈感和創作欲望,同時對象的改變也迫使藝術家在如何用傳統中國畫的筆墨表現新的對象時發生變革。
這次張松主席的展覽在這方面體現非常鮮明,比如說“羅馬廢墟系列”,并不是再現羅馬頹廢的景致,而是將羅馬殘垣斷壁的符號經過抽象構成的處理、水墨潑墨的運用,使其更加具有現代視覺形式感。張松作為當代徽派的領軍人物,必然會用新徽派的筆墨來畫它,所以這里面有焦墨的成分。當然張松原來也有純焦墨的作品,但這次他將水墨、焦墨和抽象構成共同組織成“羅馬廢墟系列”,對他個人來說也是一次突破。

羅馬廢墟系列之四 50×50cm 2006年
而且有些小幅描繪城市建筑的作品特別精彩,比如凱旋門。很多中國畫家畫凱旋門,大部分都是畫一片樹林,里面有凱旋門、十六條街道,但張松主席的凱旋門四周的街道用的是水墨的方法,凱旋門則是用勾線、勾染的方法,街景畫得很概括,用水墨暈染的方法,里面有枯濕濃淡的變化,境界特別新穎。再比如《意大利少女泉之夜》,他以前很少畫夜色,這次的夜色很特別。一般畫夜色天空都是深顏色,不可能大面積留白,但這件作品靠暈染的方式將天空畫得很暗,夜色如水,夜色畫得特別透、特別有深度,水墨留在卡紙上,又透又潤,又留下很好看的漬墨的效果。夜色的營造非常好,大理石石刻噴泉,中國傳統畫家都沒畫過,用概況的古法用筆來繪畫雕刻,盡顯一片池水。池水用淡墨處理,墨中有色。墨色和夜色天然地合二為一,達到很高的境界。以及他畫的點景人物,比如畫家廣場,他畫畫家在寫生,畫得非常有情趣。

意大利少女泉之夜 50×50cm 2006年
張松邊寫生邊創作,這個是中國寫生創作的特點。西方寫生看什么畫什么,畫得和對象一樣,新徽派的特點是目識心記,畫家看著景畫,畫著像但又有理想化的改造。這種創作必然是帶著中國畫語言、中國畫境界對景色的再造。這次展覽體現得特別精彩。依我的總結,畫歐洲建筑比較難,中國畫用線來塑造形象,用線來表現建筑,只能勾個輪廓,所以中國畫歐洲景一般都是“大景小建筑”,大景就是樹木或其他外物,建筑只是點景的一小部分,而張松的繪畫中,尤其是羅馬系列,建筑成了主體,樹木只是遮掩的方法,這對他構圖的一次挑戰。把建筑作為主體,建筑就需要重新再發明,除了勾線、染邊,也進行了暈染,能夠把建筑的體量、建筑的材質、建筑的前后空間都表現出來。所以說,這次“域外藝旅”的展覽很好地體現了他自己的筆墨個性,帶著濃濃新徽派山水畫特點,但對象是表現異域風情,在構圖方式、表現方法、筆墨語言上都發生了相應的調整和新創,使得他的繪畫表現出異域風情中的徽派筆墨,或者是徽派山水的異域風情開拓。從這兩個角度,是他這批繪畫最大的特點。

尚輝老師接受采訪
卓克記者:尚老師的點評非常細致生動。那剛剛的點評可以說是從很高的學術角度出發。我們也知道尚老師和張松主席是多年的好友,那可不可以從兩人的友誼出發,換個角度說說這次展覽給您的感受?
尚輝:張松主席是性情中人,性格十分豪放,所以他的焦墨山水、水墨山水與其他徽派畫家并不完全一樣。其他徽派畫家比較有章法、比較嚴謹、比較理性,相反的一方面就是拘謹、呆板。但張松不是,豪放并不等于沒有章法,豪放是把激情傾瀉出來,噴涌出來,這也是張松主席的個性與其山水畫統一的地方。但是這次的展覽作品給我印象很不一樣,溫文爾雅,體現了理性的構圖,特別是在一些建筑描繪上。我覺得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到了歐洲,把自己中國人的文化身份體現出來了,他在歐洲找到了中國文化人的特征,所以他畫的歐洲景色中更能體現中國人的儒雅、飄逸。異域環境,使得他發現了自身攜帶的中國文化,才形成了這樣一批新的作品風格。
卓克記者:那么,放眼當下的安徽畫壇,尚老師能談談您對于新徽派繪畫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走向的想法嗎?
尚輝:在我看來,徽派畫家發展比較全面,國畫、油畫、版畫齊頭并進,當然相對而言安徽的中國畫實力更強一些。徽派傳統淵源深厚,對筆墨的體味、駕馭能力普遍很高。可以說安徽的中國畫家接續的是中國畫的正脈。當然,今天的安徽隨著飛機、高鐵、網絡的發達,已經與世界融為一體,但還是受到了地域的限制,相對而言安徽畫家走出去的很少,眼界也有一定的局限,所以這次展覽也可以說給了安徽畫家一次好的示范,就是要走出來開闊眼界,只有這樣才能給畫面帶來變化,給傳統深厚的中國畫提供空氣和養分。希望安徽的美術家能夠更多地走出去,更多地樹立創新意識,這種創新意識來自于對于生活的表現。安徽有如此深厚的傳統,也有新徽派的這種格局,所以安徽的中國畫還是非常值得大家期待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