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海藝博會-青年推介項目 李季《齒輪屋》訪談

看人類文明史上出現的那些最智慧的頭腦,就可以感受到科學與藝術原本就不分家:達·芬奇在畫蒙娜麗莎和巖間圣母的同時還在研究怎么制作滑翔機;愛因斯坦能提出相對論,也能用小提琴去拉莫扎特;我們知道歌德是一位大文豪,卻不知道他在解剖學和地質學等多項科學領域內都有研究。
在給李季做這次采訪之前,我在百度上搜了這么幾個東西:能量、焦耳、功、能量守恒定律、牛頓三大定律。是的,要把李季這次在藝博會上呈現的《齒輪屋》理解到位,我真應該翻出高中課本,重新回顧一下力學那一章,因為這件作品的創作靈感全部都來自于物理學中的概念:永動機、能量、做功。

永動機是一種屬于理性邏輯者的浪漫
Q:永動機一直是你在作品中不斷表現的主題,它的哪些特性激發了你的創作靈感?
A:因為我爺爺是鐘表匠,所以那些齒輪、螺母之類的機械零部件在我的記憶里留下很深的印象,小時候就覺得這些小小的零件很有意思,后來它們就成為了我作品中很常見的元素。后來上了學就非常喜歡物理,尤其是永動機的設想,覺得非常神奇。永動機違反了能量守恒定律,雖然無法真正實現,但它至今依然在激發著人們對它進行探索。我覺得永動機就是這樣一個象征,永遠敢于探索,精力充沛、充滿能量。永動機的這些象征意義激發了我的靈感,我希望自己能對這個世界,還有藝術創作都保持著好奇和懷疑的態度,做一個不知疲倦的懷疑論者,就像一直在工作中的永動機。
Q:所以你創作永動機系列也可以視為將物理問題在藝術領域中的延伸和轉化。
A:是的。我以永動機為主題的系列作品并不是想闡釋什么物理學問題,或者借科學之名鼓吹什么;但似乎通過藝術的手段反而可以將讓某些東西永動起來。永動機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偽命題,自身具有充滿理性的科學性,同時也有著某種神秘色彩。在我看來,它就是一種屬于理性邏輯者的浪漫。
Q:為“一種屬于理性邏輯者的浪漫”這個說法鼓掌!
A:科學必須經過縝密的邏輯推理,藝術就相對感性和浪漫。我關于永動機的那些作品就是希望能從科學的邏輯中找到浪漫的一種美感。藝術是實現這一想法最快捷的途徑,它可以將科學中原本抽象的概念轉化為更具象,更可感的形式,這一轉化過程本身就是非常浪漫的。
來自藝術的審美做功
Q:將科學的抽象概念變成具體的藝術形式,這里面是不是也存在著某種“能量”的轉化?
A:對。在藝術中的永動機可以傳遞出某種能量,在人們的感知中永遠存在。我認為這種能量就是美。就像我在前面所說的,科學是理性的,但其中也會有浪漫的部分;我在永動機身上找到了關于不知疲倦、精力充沛這樣的象征意義,然后用藝術的手段將它表現出來:畫面中的永動機在無止盡地運動著。在這樣的藝術處理過程中,我就將原本的物理問題賦予了我的個人思考和情緒,以及形式上的美化,這些都最終構成一種關于美的能量,這種能量也是藝術作品要向觀眾傳遞的能量。
Q:這次你在藝博會上展出的《齒輪屋》,可以看到整間屋子的墻面上都布滿了會動的齒輪。這在視覺上比靜態的永動機更具有表現力,甚至的確會給觀眾造成“永動機的確真實存在”這樣的錯覺。而且這樣動態的呈現方式似乎更加貼合你源自物理學的靈感。你覺得使用動態與靜止會對作品意義的表現和觀眾的感知帶來哪些不同?
A:這次的《齒輪屋》可以說是我的永動機系列在裝置藝術中的一次嘗試。在這個正方形的房間里,有一個附有齒輪和永動機圖案的鏡箱體,通過箱體中燈光的轉動,投射在墻面上的齒輪的影子也看起來像在運轉一般。我認為相比原先那些靜態的永動機,這次把畫面做成動態的除了在視覺上更加生動之外,也為作品本身賦予了一種“時間性”。運動讓作品被定格的某一瞬間得到延長,使原本凝固的靜態圖像轉化為一種關于時間的表達。對于觀眾而言,動態的作品也能在更具象的層面上引導觀眾對原先的靜態畫面產生思考,使得原先需要拓展聯想的部分變得更具有可視性。
Q:動態的畫面使得整件看上去很有“能量”,尤其還是這種全景式的呈現,感覺更有力度了。
A:借助動態的呈現方式,我作品中的永動機可以向觀眾傳遞能量,就像力學中的“做功”。
Q:通過作品對觀眾的“做功”傳遞美的能量。
A:是的,此外也不僅僅只是作品在對觀眾進行“做功”。藝術中的“做功”我認為可以包括兩層關系:藝術家對作品、作品對觀眾。這期間的能量被最終轉化成美,審美經驗的獲取和感知過程就是藝術作品產生的能量與觀者之間的能量傳遞:藝術家通過作品這一載體把個人理念和情感傳達給觀者,使得觀者面對作品得以獲取某種反思與共鳴。在這過程中,作品成為了藝術家與觀眾之間能量傳遞的媒介,通過觀者的個人感知從而形成藝術意義上的“做功”,而審美體驗就是最后能量轉化的結果。

審美體驗可以比真理更真實
Q:《齒輪屋》是一件裝置作品,裝置作品很重要的一個屬性就是需要觀眾的介入。請談談你對裝置藝術的理解,以及希望它為觀眾營造怎樣的觀看體驗。
A:相對于傳統形式的繪畫,我認為裝置藝術更能表現展示空間在作品與觀眾之間發揮的作用。在裝置藝術中,包括觀眾、作品在內的整個空間都是一個整體,觀眾在作品中扮演者參與者與觀看者的雙重角色。作為觀眾必須介入作品,進入作品,并且構成作品的一部分,整件裝置才能夠完整。正是因為觀眾對作品必不可缺的介入體驗和真實感知,裝置藝術才能在情感表達上相對于傳統媒介更具表現力,給觀眾帶來更立體的感官體驗,從而對作者的創作理念產生更深刻的共鳴。
Q:雖然可能聯系不大。。。。。。但《齒輪屋》在形式上讓我聯想到柏拉圖的那個洞穴理論,還有他關于藝術的看法:柏拉圖認為現實再現真理,而藝術是對現實表象的模仿,因此藝術是遠遠脫離真理的。你在這件作品中表現的主題是原本就違背科學真理的永動機,而你用通過藝術手段為觀眾營造了“永動機可以一直運動”的假象。你是如何看待藝術作品與真理和現實之間的關系?
A:柏拉圖探討現實世界的表象和真理,而我們自己也具有本我和真我的區分。我認為在現實世界存在的真理或者偽命題,那些關于哲學和科學的解讀都存在于我們已知的認知范疇內,而對于人的本我與真我的追求和認可則因人而異。如果作為一名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一直固守著科學和真理,那么藝術中最有趣、最感性的地方也就被消解了。藝術家畢竟不是哲學家和理論家,可以從科學真理中獲取靈感,創作過程也需要具有邏輯的理性思考,但藝術家最終的敘事手段我認為還是應該更偏向于感性的。雖然藝術作品只是對現實的模仿,甚至完全是虛構的,但只要最終能營造出審美體驗,我認為它就是真實的。因為畢竟,由藝術激發的情感就是絕對真實的。
[藝術家簡介]
李季,男,1989年出生于上海,上海青年美術家協會委員,2011年赴美國阿肯色中央大學交流學習;2015年參與法國魯昂藝術學院駐地藝術項目,同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獲美術學碩士學位。李季的主要創作媒介包括架上繪畫、影像和裝置,現工作生活于上海。
展覽經歷:
2010
生于1989.11.25--李季 個展
中國-上海-華東師大美術館
不存在--李季 個展
中國-上海-華東師大美術館
小眾革命--首屆大學生藝術與設計交流展 策展 聯展
中國-上海-1933創意園
2011
紅線-新銳藝術家 聯展
中國-上海-虹橋國際展覽中心
THE DIVINE WOO 聯展
美國 阿肯色中央大學
Art of the Uncanny Valley 聯展
美國 阿肯色中央大學
2011年“直覺”上海市美協小幅油畫作品展 聯展
中國-上海-上海市美術家創作中心
2012
“春意” 聯展
中國-上海-北外灘111 創意園
北京偶發影像藝術節-上海站 聯展
中國-上海-北外灘111 創意園
2012年“圖像”-上海市美協小幅油畫作品展 聯展
中國-上海-上海市美術家創作中心
2013
“夜襲”青年藝術家群展 聯展
中國-上海-M50 視界藝術中心
溫度-當代藝術展 聯展
中國-上海-明園藝術中心
沖撞浮華-當代藝術展 聯展
中國-福建-閩都美術館
“大家都有”研究生作品展 華東師大美術館
“唐氏綜合癥” 華東師大美術館
2014
日常之變 策展
中國-上海-上海灣
《這是一個很棒的展覽!90+白皮書》策劃 聯展
中國-上海-上海明圓美術館
“世界看第三只眼” 上海新澤園藝術中心
“第三只眼看世界” 華東師大圖書館
2015
《初·計劃 青年藝術家回顧展PLUS+》聯展
中國-上海 1929Artspce平閣文化藝術空間
《藝術驛站--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系2015屆畢業作品展》聯展
中國-上海-紅坊創意園-上海城市雕塑中心
《四是而非 90+白皮書》
中國-上海-MaoSpace(靜安嘉里)
《第二屆 初·計劃 青年藝術家系列聯展》聯展
中國-上海 上海半島美術館
《被遺產的機械時代》 聯展
中國-上海 華東師大美術館
《江南之春-上海市民美術大展》 入選
中國-上海 劉海粟美術館分館
《90+白皮書 第二季 OVA—不開燈》 參展
中國-上海 老碼頭 DNA畫廊
《尺度-2015上海小幅油畫展》 聯展
中國-上海 陸儼少藝術院
2016
《TEDx蘇州》策展
中國-蘇州-新光天地
《站在感性,律動的慣性上》聯展
中國-上海-韓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處
《看得見的聲音》策展
中國-上海-MOCA
《藝術未來 藝術博覽會》聯展
中國-上海-錦江飯店
《光輝歷程:第六屆上海市市民藝術大展》聯展
中國-上海-虹橋當代藝術館
《藝術未來 藝術博覽會》聯展
中國-上海-錦江飯店
《伙聚x蓬皮杜 高校巡回講座》講座
中國-上海-上海戲劇學院
《伙聚x蓬皮杜 高校巡回講座》講座
中國-上海-上海建橋學院
《2016 JISP 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聯展
中國-上海-靜安雕塑公園
《2016 上海設計周:一花一世界》聯展
中國-上海-上海展覽中心
《2016 中國國際青年藝術周-靜態藝術展》聯展
中國-上海-奉賢圖書館
《工業朋克穿梭機》聯展
中國-上海-M50小美術館
《Thirsty Stories》聯展
中國-上海-Scribble Studio
《中國當代藝術的自覺》聯展
中國-上海-水晶藝廊
《中國當代藝術的自覺》聯展
中國-上海-交通大學
《南京藝博會》聯展
中國-南京
《伙聚x蓬皮杜 高校巡回講座》講座
中國-上海-上海師范大學
《上海國際藝術節-青年創想周:白日夢想家》聯展
中國-上海-上海戲劇學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