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赤壁夜游》亮相北京誠軒2016秋拍

Lot 99 傅抱石(1904-1965) 赤壁夜游
立軸 設色紙本
132.5×22.5 cm。 約2.7平尺


Lot 99 傅抱石(1904-1965) 赤壁夜游(局部)
金剛坡時期是傅抱石一生藝術創作最為人稱道的階段,也是他繪畫風格形成并成熟的關鍵時段,而1945年則是其中當之無愧的鼎盛之年,這一年作品數量多且質量極高,《九張機》、《山鬼》等名作相繼問世,《赤壁夜游》即是1945年傅抱石繪贈友人的山水人物佳作。
赤壁夜游題材取自蘇軾名篇前、后《赤壁賦》,傅抱石極喜此二文,曾反復描繪。是幅《赤壁夜游》,表現《后赤壁賦》中蘇軾“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一段。畫面以窄長幅布局,上半部陡崖直矗,高不見頂,綿延逶迤;中下部的江面上,斜置一葉小舟,居中者為東坡居士,其頭戴方巾,眉目清朗,手持酒杯,正“四顧寂寥”,兩旁者均頭包軟巾,右邊一位身著白衣,左邊藍衣者,則亦仰頭張望,其視線正落在盤旋于陡崖之側的仙鶴上,緊扣文中“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船尾的舟子著短衣,躬身手持船篙,船板上散置酒杯、酒壺,正合“攜酒與魚”,“游于赤壁之下”的主題。夜游遇鶴的圖式在傅抱石畫作中極為鮮見,而表現動物更是罕有。
此作中,陡崖、船、前方的礁石將畫面分為三段,彼此錯落,其間星散著大大小小的礁石,陡崖的豎勢與水波、船的橫勢對峙,既表現出赤壁之險,又巧妙地實現了畫面的平衡。山體皴法不多,多藉水墨渲染,唯稍用豎筆長皴,表現出絕壁的崚嶒尖峭。水波則以淡墨細筆略勾染,輕拍著礁石、小舟,令人似聞“江流有聲”。通幅的墨色層次豐富,濃淡相濟,加之人物的頭巾、杯、壺及鶴頂點綴的色彩,使畫面富有節奏感,并凸顯出作為主體的人物,四人神情動態刻畫精微,恰如其分,屬傅抱石金剛坡時期殊為經心且耐人尋味的佳作。
據葉宗鎬先生稱,《后赤壁賦》題材作品著眼點在“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一句的興亡之感。傅抱石在1946年之前常寫《后赤壁賦》詞意,之后卻難覓其蹤,顯然抗戰的勝利令他釋然許多,轉而偏愛境界豁達的《前赤壁賦》。
上款“逸周”即邵逸周(1891-1976),安徽休寧人,曾任武漢大學工學院院長,抗戰期間,組織學校西遷樂山,抗戰勝利后,赴東北接收日偽企業,創建鞍鋼,并出任總經理。1948年赴臺,后移居美國。
拍賣信息
北京誠軒2016秋中國書畫拍賣會
預展:2016年11月8日至10日
拍賣:2016年11月11日
地點:北京昆侖飯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