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 王廣義
王廣義生于1957年,36歲的時候,他的作品已在中國藝術展中處于領先地位,他也因此聞名于全國藝術界及海外。1992年他曾經在一塊帆布上信手涂鴉,“王廣義是當代藝術運動中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由于個性比較謙遜,王廣義當時在這句話的結尾加了問號,但這個問號現在已經不具有實際意義。
王廣義的“大批判”系列吸引了西方藝術界的想像力,確立了他作為前衛派領導者的地位。在這些作品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商品消費主義相遇沖突,王廣義泰然自若地挪用那些描繪中國大步走向理想化明天的社會主義宣傳畫中的形象。
在中國前衛藝術家陷入西方語境的泥淖之時,王廣義將西方形式與中國內容結合起來,對后輩藝術家影響深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方案,紙上丙烯、圓珠筆等,30X44cm
推薦語
策展人杜曦云:
全球地緣政治中的社會主義文化,作為獨特資源和成長記憶,在當代的各種文化秩序中隨機應變。
以下為采訪正文
王=王廣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您是第一次參加南京國際美術展嗎?您對南京國際美術展有何印象?
王:是,第一次參加。之前聽過,但并不是特別了解。
2、您參展的作品是什么?能給即將來看展的觀眾大概介紹一下您的創作思路嗎?
王:我參展的作品叫《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是一件包括霓虹燈裝置、圖片、影像的作品。
歷史上不同時期,各個國家關于世界格局都有不同的想象,歷史上不同時期各國繪制的地圖在國界上都存在巨大的差異。這些信息引發了我關于“地緣政治”的重新思考。尤其是《詩經•小雅》篇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句話,引發了我用藝術的方式為這個世界提供一個“新秩序”的可能。
3、本屆美展的主題“HISTORICODE:蕭條與供給”,既涵蓋歷史意義,又要考慮現實問題,還引入了經濟學術語,但最后卻以藝術來呈現,您對這樣的主題如何理解?
王:總策展人呂澎帶領的策展團隊提出的這個主題非常有意思,我所理解的,是藝術家如何在當下的現實語境中進行創作,進行“供給”,而不脫離歷史的語境。
4、美展從第一屆至今,不斷在追尋專業化、國際化的方向,您認為它做到了嗎?除此之外,您認為一個好的展覽還有哪些重要的評價標準?
王:越來越好了,在我看來,一個引起爭議的展覽,是一個好展覽的基本特征。藝術家的作品和策展人的思想只有在廣泛討論的狀況下發生意義。當然,布展等“語言”問題也是重要的。
5、南京國際美術展通過全球海選,公開選拔培養藝術家,越來越多的年輕藝術家通過這一平臺有了更好的發展機會。您作為藝術界的前輩,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王:這當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6、11月12日第三屆南京國際美術展正式開幕,您會出席開幕式嗎?您對本屆美展有何期待?
王:我當然會參加開幕式,我也期待看到好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仰者的遺物 / 2015 / 圖片、亞克力、舊服飾等

眾神的起源 / 2015 / 裝置(油氈、石灰、黃土、石塊、動物模型、掃帚、樹葉、麻繩、亞克力等)
個展
2016
“圖像修正——王廣義”,新加坡當代美術館,新加坡
“北方的溫度——王廣義”,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沈陽
2015
“王廣義:信仰者的遺產”,MAC 當代美術館,西班牙拉科魯尼亞
“第五屆藝術長沙——連接中國的橋:歷史,科技,詩與雅”,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中國長沙
2014
“內爆與危情:王廣義實驗藝術國際論壇”,西南交通大學美術館,中國成都
“王廣義:意大利之旅”,拉維羅美術館,意大利莎雷諾
“偶像的底片:王廣義”,泉空間,中國北京
2012
“自在之物:烏托邦、波普與個人神學”,今日美術館,中國北京
“王廣義:冷戰美學(上海浦江華僑城公共藝術計劃)”,浦江華僑城,中國上海
2011 “實驗報告: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的視覺檔案:王廣義•交互的鏡像”,坦克庫—重慶當代藝術中心,中國重慶
2008
“視覺政治學:另一個王廣義”,OCAT,中國深圳
“冷戰美學:王廣義”,路易斯•布羅恩基金會美術館,英國倫敦
2007 “王廣義個展”,呂佩克畫廊,法國巴黎
2006 “王廣義個展”,阿拉里奧畫廊,韓國首爾
2004 “王廣義個展”,烏斯麥勒畫廊,瑞士盧塞恩
2003 “王廣義個展”,諾瓦拉畫廊,法國巴黎
2001 “王廣義個展:信仰的面孔”,斯民藝苑,新加坡
1996 “目擊者:王廣義個展”克勞斯•麗特曼文化中心,瑞士巴塞爾
1994 “王廣義個展”,漢雅軒畫廊,中國香港

圣物 / 2012 / 油氈/ 120 × 80 × 1000 cm

自在之物 / 2012 / 裝置( 麻袋、稻米、糠等)
群展
2016
里應外合——首屆峨眉當代藝術國際邀請展,峨眉當代藝術館,中國峨眉
“倒敘的美術史:中國當代藝術的另一種線索”, 億利藝術館,中國北京“石膏像——視覺經驗與文化身份背景下的中國現代性”, 億利藝術館,中國北京
關于展覽的展覽:90年代的當代藝術展示,OCAT,中國北京
“光州雙年展”,韓國光州
“第三屆南京國際美術展‘Hitoricode:蕭條與供給’主題展”,百家湖美術館,中國南京
2015
“游魂: 向高更致敬—中國當代藝術展”,塔希堤
“破圖集:中國當代藝術家處理圖像的方法”,寺上美術館,中國北京
“民間的力量: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開館展”,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中國北京
“星藝術機構文獻展——北方藝術群體”,星藝術機構,中國香港
“展示片段:OCAT 十年(2005-2015)文獻研究展”,OCAT,中國北京
2014
“漢雅一百:偏好”,香港藝術中心,中國香港
“ 8+1:實驗藝術的方案”,廣東當代藝術中心,中國廣州
“后波普:東方遇見西方”,薩奇畫廊,英國倫敦
2013
“第55 屆威尼斯雙年展特別邀請展‘歷史之路:威尼斯雙年展與中國當代藝術20 年’”,意大利威尼斯
2012
“第七屆深圳雕塑雙年展:偶然的信息——藝術不是一個體系, 也不是一個世界”,OCAT,中國深圳
2011
“紙上美術館:12 位華人藝術家”,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中國北京
“溪山清遠:中國新繪畫”,亞洲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
“2011 成都雙年展之‘溪山清遠:當代藝術展’”,中國成都
“典藏歷史:中國新藝術”,成都當代美術館,中國成都
“小運動:當代藝術中的自我實踐”,OCAT,中國深圳
2010
“改造歷史:2000-2009 年的中國新藝術”國家會議中心,中國北京
“溪山清遠”,路易斯•布羅恩基金會美術館,英國倫敦
“世界的藝術:2010 上海世博會世博軸雕塑長廊國際雕塑展”,中國上海
“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歷程•繪畫篇(1979-2009)”,民生現代美術館,中國上海
“建構之維:2010 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中國美術館,中國北京
“最低限度”,橋梓藝術公社,中國北京
“Made in Pop Land”,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韓國首爾
2009
“第53 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特別機構邀請展:給馬可波羅的禮物”,意大利威尼斯
“國家遺產:一項關于國家思想產生的視覺史方案”,曼徹斯特大學美術館,英國曼徹斯特;OCAT,中國深圳
“CHINAMANIA”,阿肯當代美術館,丹麥哥本哈根
Chinamania, Arken Museum of Modern Art, Copenhagen, Denmark
“意派:世紀思維”,今日美術館,中國北京
“碰撞:關于中國當代藝術實驗的案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北京
2008
“個案:藝術史和藝術批評中的藝術家”,圣之空間藝術中心,中國北京
“去中國•墻上的筆跡:中國八九十年代的新現實主義前衛藝術”,格羅寧根藝術博物館,荷蘭
“今日中國”,貝爾維美術館,比利時布魯塞爾
“遭遇”,佩斯北京畫廊,中國北京
“當代紅光亮”,程昕東當代藝術空間,中國北京
“前衛藝術•中國當代美術二十年”日本巡回展,國立新美術館;日本國立國際美術館;日本愛知縣美術館,日本
“人民•歷史:20 世紀中國美術研究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北京
“革命在繼續:中國新藝術”,查爾斯•薩奇畫廊, 英國倫敦
2007
“2007 第二屆莫斯科雙年展:我們主導未來”,俄羅斯莫斯科
“社會藝術”,特列恰可夫國家美術館,俄羅斯莫斯科
“后解嚴與后八九:兩岸當代藝術對照”,國立臺灣美術館,中國臺灣
“紅色熱潮:當代亞洲藝術崛起”,休斯敦美術館,美國休斯敦
“2007 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杰出藝術家”,上海展覽中心,中國上海
“第二屆美術文獻展:觀念的形態”,湖北省藝術館,中國武漢
“追補的歷史:館慶十周年館藏當代藝術展1997-2007”,廣東美術館,中國廣州
“'85 新潮:中國第一次當代藝術運動”,尤倫斯基金會當代藝術中心,中國北京
“十年一覺”,和靜園藝術館,中國北京
“絕對圖像Ⅱ”,阿拉里奧紐約畫廊,美國紐約
“金蟬脫殼:從傳統和革命中的語言拯救”,四方美術館,中國南京
“共震:運動視界藝術展”2007-2008 巡回展,上海當代藝術館,南京南視美術館,魯迅學院美術館,四川美術館,今日美術館,中國
2006
“江湖”,提頓畫廊,美國紐約
“絕對圖像 Ⅰ”,阿拉里奧畫廊,韓國首爾
“柏拉圖和他的七種精靈”,OCAT,中國深圳
“從‘極地’到‘鐵西區’:東北當代藝術展1985-2006”,廣東美術館,中國廣州
“展開的現實主義:1978 年以來中國大陸油畫”,臺北市立美術館,中國臺灣
“創造歷史:中國20 世紀80 年代現代藝術紀念展”,OCAT,中國深圳
2005
“體溫:紀念安徒生誕辰200 周年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北日德蘭藝術館,丹麥奧爾堡
“OCAT開幕邀請展”,OCAT,中國深圳
“開啟2005:第八屆國際雕塑與裝置展”,利多島,意大利威尼斯
“美麗的諷喻”,阿拉里奧北京畫廊,中國北京
“明日,不回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中國臺灣
2004
“身體•中國”, 馬塞當代藝術博物館,法國馬塞
“沙丘雕塑”巡回展, 諾瓦拉畫廊,法國巴黎 ;漢雅軒畫廊,中國香港 ;法國圖像及造型藝術著作人協會,法國巴黎
2003
“中國,你好?”,蓬皮杜藝術中心,法國巴黎
“來自中國的藝術”,印尼國家美術館,印尼雅加達
“開放的時代:紀念中國美術館建館40 周年”,中國美術館,中國北京
“印尼2003 開放雙年展”,印尼國家美術館,印尼雅加達
“超越界限”,滬申畫廊, 中國上海
2002
“圖像就是力量”,何香凝美術館,中國深圳
“中國的現代性”,阿羅羅•阿爾瓦雷斯•彭特亞多基金會美術館,巴西圣保羅
“巴黎—北京”,ESPACE CARDIN,法國巴黎
“Take Part Ⅱ”,烏斯麥勒畫廊,瑞士盧塞恩
“傳媒與藝術”,中國國際展覽中心,中國北京
“金色收獲:中國當代藝術大展”,薩格勒布美術館,南斯拉夫克羅地亞
“第一屆中國當代藝術三年展”,廣州藝術博物館,中國廣州
“觀念的圖像:2002 中國當代油畫邀請展”,深圳美術館,中國深圳
“重新解讀:中國實驗藝術十年—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1990 — 2000)”,廣東美術館,中國廣州
2001
“新形象:中國當代藝術20 年”巡回展,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成都四川美術館,廣東美術館,中國
“多元城市:亞洲流動藝術展”,漢堡藝術宮,德國漢堡
“下一代:亞洲當代藝術”,帕薩熱•德雷斯美術館,法國巴黎
“5 位中國前衛藝術家”,ARTSIDE 畫廊,韓國首爾
“被移植的現場:暨第四屆深圳當代藝術雕塑展”何香凝美術館,中國深圳
2000
“世紀之門:1979-1999 邀請展”,現代藝術館,中國成都
“社會:第二屆上河美術館學術邀請展”,上河美術館,中國成都
“20 世紀中國油畫展”,中國美術館,中國北京
“Futuroe: 中國當代藝術展”,澳門當代藝術中心, 中國澳門
1998 “蛻變:中國新藝術”1998-2000 巡回展,亞洲文化中心,美國紐約;P. S. 1 當代藝術中心,美國長島市;舊金山當代藝術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卡斯蒂利亞當代藝術博物館,墨西哥蒙特雷;塔克瑪藝術博物館,美國西雅圖;香港藝術館,香港
1997
“數字與神話:20 世紀藝術回顧展”,斯圖加特美術館,德國斯圖加特
“面孔與身體的王國 :90 年代的中國藝術”,魯道夫美術館,捷克布拉格
“紅與灰:8 位中國前衛藝術家”,斯尼藝苑,新加坡
“引號”,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
“進與出”,拉薩爾藝術學院美術館/ 新加坡;澳大利亞墨爾本、悉尼; 何香凝美術館,中國深圳
1996
“回望”,路德維西美術館,德國科隆
“中國!”,波恩藝術博物館,德國波恩
“第二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昆士蘭博物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
“首屆當代藝術學術邀請展”,中國美術館,首都師范大學美術館,中國北京
1995
“藝術:斯沃基”,芝加哥建筑與設計藝術博物館,美國芝加哥
“新亞洲藝術展”,麒麟美術館,日本大阪;東京藝術基金會,日本東京
“從國家意識形態出走 : 中國新藝術”,國際文化中心,德國漢堡
“中國前衛藝術”,圣地莫尼卡美術館,西班牙巴塞羅那
1994
“第22 屆圣保羅雙年展”,巴西圣保羅
“中日韓'94 北京國際現代藝術作品展”,首都師范大學美術館,中國北京
“漢城建都600 年國際藝術邀請展”,國家當代美術館, 韓國首爾
1993
“第45 屆威尼斯雙年展”,意大利威尼斯
“毛走向波普”巡回展,當代藝術博物館,澳大利亞悉尼;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澳大利亞墨爾本
“中國新藝術”,瑪勃洛畫廊,英國倫敦
“后八九中國新藝術”巡回展,香港藝術中心,中國;臺灣漢雅軒畫廊,中國;牛津現代藝術博物館,英國牛津
“中國前衛藝術展”巡回展,世界文化宮,德國柏林;鹿特丹美術館,荷蘭;牛津現代藝術博物館,英國;丹麥歐登塞、克雷德工廠藝術館
1992 “90 年代藝術雙年展”,廣州國際展覽中心,中國廣州
1991 “Cocart:后波普國際邀請展”,比昂卡•皮萊特畫廊,意大利米蘭
1990 “不和塞尚玩牌”,亞太藝術博物館,美國加州
1989 “中國現代藝術展”,中國美術館,中國北京

第三屆南京國際美術展主題:“Historicode:蕭條與供給”
出品人:嚴陸根
總策展人:呂澎
聯合策展人:Letizia Ragaglia
展期:2016.11.12-2017.2.12
展館:百家湖美術館
地址:南京市江寧區 利源中路33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