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道萬千,如自然萬象之雜,如各人心目之異,無待同歸......繪寫目之于線色,一經發之于藝術,即有個意存于其間,雖同而不全同。——吳大羽

吳大羽 采韻-60
53 × 38.5 cm
布面油畫
中國嘉德 2016秋拍
發表:
《吳大羽》,P151,大未來畫廊藝術有限公司,2006年5月出版;
《海派百年代表畫家:吳大羽》,P31,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
《吳大羽》,P137,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展出:
吳大羽油畫、紙上作品展,大未來畫廊,臺北,2005年10月15日-11月6日。
吳大羽:
中國當代抽象藝術的先驅

吳大羽肖像
為我國現代油畫的開拓者和先鋒性人物,吳大羽(1903-1988)是20世紀初我國第一代留法歸來的杰出教育家,同時也是具有獨特創造力的一代藝術巨匠。為了赤誠的藝術夢想,吳大羽自幼便志存高遠,用盡半生東西奔波,上下求索,但終究歷經坎坷。丹青誰知君清性心,雖然蟄居小樓淡泊一生,但吳大羽的藝術卻煥發出巨大的生命力,在以臻于意象之境的畫作,在世紀初的中國畫壇填補了一個關鍵性的空白,他以充滿詩性的藝術語言進行著跨越東西的表達,使作品既有西方特點,又具東方情韻,在中國現代美術發展史上走出一條獨特的藝術路徑,用盡一生的藝術探索喚醒著人民大眾對藝術與生活的認識和理解。
此次推出的《采韻-60》是吳大羽重要之作,不僅顯示出作者在藝術表現上與西方流派的脈承關系,更感受到一位赤熱藝術家的創作激情,以及在平凡事物中發掘出生活之美的深刻冥思。

吳大羽(右一)、林文錚、林風眠(左一)
線性筆觸的“詩性”躍動
在吳大羽的繪畫中,“中”和“西”、“洋”和“土”是其時刻面臨著的繪畫命題,因而繪畫的形式語言——“線”的使用自然成為其創作的重要依托。單從畫面來看,吳大羽創作中“線”的意識非常強烈,純粹、不同類型、不同表現的線,構成了吳大羽繪畫中介于具象與抽象直接的藝術世界。吳大羽對略帶“筆墨程式”的線條尤為偏愛,一些被符號化的形象、象征、表現對象,都被他用“線”不斷重復,不斷重構,以最直觀的手法將畫筆變成藝術家的心靈載體,從而在創作中彰顯出獨特的個人素養、氣息特質以及時代趣味。在吳大羽的畫面中,“線”不僅是塑造物象的形式,同時也是可感、可觸的真實內容。

吳大羽 《窗前裸婦》 1932年
在《采韻-60》的畫面中,畫家通過筆觸的變化來獲得畫面上的一種“氣韻”,用多變的筆觸描繪出尋常生活中的微縮景觀,帶有氣象萬千之感,他說:“馬克西莫夫、蘇派用筆比較概念,而中國畫很重氣韻,中國人在油畫上也應該講筆韻”,為此,他充分將中國傳統藝術中線的表現力運用到油畫之中,使畫面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和“詩性”特征。由于長線更有利于表現空間的躍動與沖突,因而在《采韻-60》等吳大羽后期的作品中常常出現各式變化的長線,畫家用斷裂、連續、交疊的線條完成一種看似“無序”的表達,又在整體上相互聚合,使觀者的目光輕松地隨畫面的“勢”而動,沉浸于畫面永無止息的運動之中。

吳大羽 《紅花》 1945年
“飛光嚼采韻”之色
吳大羽的色彩表現致力于將原有塊狀色彩重新打散、重組、分解,使顏色更加強烈、單純、醒目,他尤為偏愛藍色,常用普藍進行鋪底、點染、交疊、勾勒,并留痕跡于畫面,足以見出畫家在后期創作中對顏色爐火純青的掌控力。但吳大羽并沒有拘泥于色彩的單一表現傾向,除藍色外,紅、綠、紫等印象派畫家常用的顏色也常出現于畫面之中。在中國現代美術遭遇外來沖擊的時代背景下,晚年的吳大羽在尋找色彩豐富性的同時,還致力于在創作中發掘于表現色彩的“中國性”,將印象派色彩互補的方法轉化為用黑色、黃色或其他并不“時興”的色彩阻隔物象,因此來完成吳大羽式的色彩改造,從而走出了一條中西色彩融合之路。

吳大羽《瓶花》 1959年
此件《采韻-60》的整幅畫面都幾乎用藍色構成,畫家用藍色組成的降調,一階一階地微調著畫面的色彩關系,使作品宛如藍色的幽雅夢境,在線條的跳躍中靈動于觀者眼前。在畫面中,畫家近乎“中國式”的表現將色彩的純度拉到極致,真正做到了超脫物象,隨類賦彩,將色彩回歸到藝術本體,從而描繪出“飛光嚼采韻”的光彩韻色。

吳大羽 《花之舞》
空間的“勢象之美”
“畫需要的是領悟,不是畫筆上的技巧,不要去畫物的外形,需要的是超脫。”
在空間處理上,吳大羽的繪畫很難具有一種具體模式,這種介于二維與三維之間的空間關系占據了吳大羽的大部分創作,在西方的空間架構中顯示出鮮明的東方特色。這種空間“隨意”的畫面處理接近于塞尚的主觀性空間表現與空間想象,既傳達出畫家內心的聲音,同時也為繪畫本身注入了更多詩性。吳大羽曾在一幅手稿上寫道:“語符的書法和超形象的格局,是就時空的范圍擺布下來的我的心理結構”,充分體現出畫家“由心而出”的空間表現,用心靈的俯仰觀看空間萬象,與詩同游,與畫同游。

吳大羽《采韻-59》
在《采韻-60》的畫面中,背景似乎是平面的,僅用重色的幾個色塊幾何地分割了畫面的淺色區域,帶有濃重的裝飾意味;而在前景花瓶的空間表現上,“體”與“面”又完全交織在一起,似乎在畫面中潛藏著無限的詩意空間。吳大羽熟練運用本土文化及物的方法,逐漸將形狀代之以各種被分割的空間,而在色彩的交錯與碰撞中,空間界限又被即興的筆觸打破,似有形又似無形。

吳大羽《譜韻-63》 約1980年
在吳大羽的畫面中,似乎時間有了寬度,空間有了長度,他用理性完成了藝術中詩學和美學的升華,以一種天生的藝術直覺和詩性情懷,將才情之慧、思維之光、激情之殤匯聚到剎那落筆之間。技藝超于法度,思緒浩漫不拘,用筆汪洋恣肆,吳大羽在被邊緣化的人生位置,揮就了大量大氣磅礴的作品,他用從具象到抽象,再到抽象變化的過程,展示出智者般堅實的內心與非比尋常的藝術反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