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畫和西洋畫不同,西洋畫講究色彩,色彩豐富,要有很高的技術才能達到。中國畫講究線條、筆墨,需要很深的功力才能畫好。功力和技術有聯系更有區別,技術是經驗的積累,主要是手上的工夫,俗稱手巧,當然,其高下之分在眼力、眼光、認識能力、理解程度,還有腕力等也重要,所以,西洋畫家畫畫的高峰多在二十多歲至四十歲之間,過了四十歲,作畫不但很少有進步的,且大多是退步的。

功夫是技術的升華,是傳統的功夫,是一種文化的體現,中國書畫的功力,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基礎尤為關鍵,而且必須按固定的套路去修煉。換言之,必須有嚴格的程式化的訓練,而且必須有技巧和文化互動的結合。
比如中國的武術,必須一毫不差的按固定的套路去練,方能有功力,否則,你按自己想象的去瞎練,練一輩子也不會有功力。也許你自己不按傳統套路練的所謂武術會比真正有功力的武術更好看,但一交手你就會摔倒,而且,內行一眼就看出你是亂打的,毫無功力的,只有外行才會為你叫好。中國畫的功力也如此,你不按傳統方法去練,亂畫一輩子也不會有功力,也許你用刷子一刷,紅點綠點左點右點,似乎很好看,外行會為你叫好,稱之為形式美,但是內行一看就知你沒有功力,你畫的不是中國畫,至少不是好的中國畫。

所以,中國的武術,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都講究師承,必須從臨摹開始,必須重視傳統,“六法論”之一便是“傳移摹寫”。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反復地說:“形似須畫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這“用筆”就必須有功力,“善書”者必從臨帖開始,也是必須有傳統的。張彥遠還寫有《敘師資傳授南北時代》一節,論畫人的師承關系。一句話,中國的書畫,沒有傳統是不行的,有傳統就必須按套路去練。

傅廷煦的畫,就是道地的傳統。我初看他的畫,以為是他收藏的古人畫,看了題款,才知是他畫的。他是老老實實按照傳統的套路去練習、去創作。他開始學明以前諸家,對倪云林、王蒙下的功夫尤多。后來他學沈周、學文征明、學董其昌、學石濤、學八大山人、學弘仁、學石溪,像學書法臨摹字帖那樣認真去畫。學古人的用筆、用墨,勾線、皴、點、染,無一不似古人,不惟得古人用筆之法,更得古人之神韻。因而,他的畫,氣息也是古人的。

在浮躁的今天,世人畫畫,爭著先鋒,前衛,筆筆求新、求洋,而傅廷煦作畫,筆筆求古、求中,誠為難能可貴。古就是傳統,中就是中國的,和西方畫拉開大的距離,在一片求新、求洋的氛圍中,他的畫不求新反而新了。而世人皆求新,反而不新。當然也有一些新的花樣;世人皆求洋,也并不洋,只有怪誕。傅廷煦老老實實按中國的傳統去畫,反而突出了,同能不如獨詣,這就顯示出不隨波逐流者的魅力。

我曾寫過一篇《復古也是一條路》的文章,指出中國歷史上凡是高舉復古大旗的,無論是文是藝,都取得很高很突出的成就,文學史上韓愈高舉復古大旗,他成為了杰出的散文家;宋代高舉復古大旗的文學家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繪畫上,宋朝由保守走向復古,元代的趙孟兆頁力倡復古,都取得杰出的成就,文藝復興的大師們高喊 “回到希臘去”,也是復古。實際上,復古并不是完全重復古人,而是認真學習古人的精華,也就是按照傳統的套路去修煉自己的功力,使自己具有雄厚的踏實的基礎。但你不是古人,你具有現代人的精神。學古過程中,你的修養也隨之加深,你再有個性,所以,你表現出的必然是既有古人精華又有新的特色的作品,這就比那些不師古而無基礎的空架子“創新”的作品要高明得多。

傅廷煦的繪畫,已經進入古人殿堂,他于傳統已經有所得,只要他繼續在這條路上努力,等他再打出來,必然是更加充實,更加雄厚,更有功力的繪畫,也就會更加突出。路子正,基礎厚,前程則不可限量也。
個人簡介

傅廷煦,字樵舍,1958年生于江西
1980年畢業于江西師院南昌分院美術專業
從事繪畫創作近三十年 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數次獲獎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美術家協會會員
江西美術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