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是經過漫長的歷史和文化演進而逐漸形成的,有其幾千年的文明脈絡和人文認知,其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已成為中國人文化基因的一個組成部分,并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內心。中國畫是意象藝術,是用不寫實也不抽象的“似與不似”、“不似之似”的內涵和豐富的筆墨結構塑造出來的。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意境”和“氣韻”是主體審美意識的高級形態,它們的形成有賴于筆墨結構與形態的運用和創造。唐代王昌齡首先提出“意境”的概念。其后“意境”成了中國藝術審美特征的高度概括,成了中國美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中國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講究主觀與客觀的和諧統一,追求人與自然,人道與天道、人與畫的和諧統一。在天人合一的大框架里追求物我兩忘的境界,強調人的精神性表現,是中國畫的總體美學品格和藝術優勢。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正是王家訓的中國畫藝術的精神支柱和“盡意”的精彩內容。正因為有了它,王家訓的中國畫才具有了高品位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品格。

在王家訓的作品中,“意和境、天與人”相互關聯并渾然一體,他將自然景象品性人格化。在他的筆下,不是簡單地從表現形象上刻畫人物,也不僅僅是從形象上表現所連帶的內容,他一方面秉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另一方面找出了寫意人物畫中形神關系的獨特特質,這種特質就是王家訓與所表現的對象在精神層面的合一,這是他與畫中人物在靈魂層面的碰撞。

正因為有了這種心靈上的碰撞,王家訓才能夠根據精神需求從客觀現實中選取有意蘊的形象素材;正因為有了這種心靈上的碰撞,才能夠達到內心靜謐澄明的境界,也才能夠引發王家訓的深思并使之獲得啟示。這是一種直觀感受和內心體驗,帶著中國傳統哲學的玄妙之意。這種感覺在其作品中的凸現不是偶然性,而是因為其原創性,充滿了力、氣和神。正因為充滿了生氣,才造就出王家訓氣韻無窮的中國畫作品。他用長期積累的審美經驗,將生活加以篩選、提煉,綜合成為意象性形象,從而創造出物我交融的作品,使作品產生神韻,體現了強烈的人文精神。并且因為長期不斷地對中國文化的研習,使自身具備了極高的文化學識修養,具有了高尚的品格素質。王家訓長期廣泛的觀察自然,深入生活,不斷感悟,把這種主、客觀都共同存在的品格素質,以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手法,再現生活,表達主觀的思想感情,將再現與表達巧妙地融合到了作品之中。

中國繪畫是中國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國哲學思想最為親切的一種樣式。而王家訓的中國畫則與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互為表里,我們可以根據王家訓的中國畫去探尋中國文化的哲學精神。反之,也可以用中國哲學思想、文化理念與思維去透析王家訓的中國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