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足杯歷史淵源
高足杯也稱馬上杯,它同于高足碗,上為碗形,下有高柄。高足杯也稱把杯,外觀美麗,實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早期歷史文獻不見有高足杯的記載,直到五代十國的周羽沖《三楚新錄》才出現“高足碗”的名稱。
清代朱琰《陶說》卷六《說器中•唐器》之“高足碗(原注:十國南平器)”條記:“周羽沖《三楚新錄》:高從誨時,荊南瓷器皆高足,公私競置用之,謂之高足碗。”不過,熟悉唐宋瓷器的藏友們應該都知道,《三楚新錄》文中的“高足碗”,并不是元明時期常見的那種高足杯,而是類似北宋青白瓷中常見的高圈足碗,這種碗的圈足通常高1厘米以上。有的高達1.8厘米左右,相對于唐、五代十國時期常見的矮圈足碗和玉璧底碗,這種高圈足碗確實可以稱為“高足碗”。
陳德富《古陶瓷收成與鑒賞》:“高足碗是蒙古族文化影響的一種極具時代特征的陶瓷器,元以前是見不到的。明、清時期則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傳統而被繼承、延續下來,有小量制作。”王莉英《陶瓷器鑒賞與收藏》說:“文獻記載五代有高足碗,實際上五代時并無高足碗,有在碗心里印‘高足碗’三字者,但足很低。元瓷中多見高足碗,以紅釉、卵白釉裝飾。”
上述兩本書里明確說元代以前的陶瓷種沒有這種器形。可是在鐵源主編的《古代民窯陶瓷》則以實物彩圖分別列出了唐、宋、金時期有高足杯(碗)的存在。如“唐三彩高足碗”,“金介休窯白釉高足杯”,“金霍窯白釉高足杯”等。此外,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在宋代瓷柜窗里展出的影青釉高足杯的身影。陶瓷高足碗和杯在唐、宋時期已有制作并有存世者。有藏友收集到六朝時期青瓷高足杯一只,依據這些實物資料,似可把陶瓷高足杯的產生時代推進到公元6世紀前后了。

時代特征
六朝晚期青瓷高足杯唇口外卷,弧腹內收,高足(柄)瘦細垂直,底馬蹄狀中間實心,灰胎瓷化程度好,腹外壁釉剝落,轉折縫處微現釉跡,杯內有微薄的青綠泛黃釉。此杯雖然厚重笨拙,但造型已趨成熟。
元朝釉里紅高足杯敞口外侈,豐腹內收,高足空,外壁3道竹節,火石紅露胎。白胎,釉色光潤,淡青白閃微灰。全器用銅紅料繪出3個部分紋飾:(一)腹部飾一條飛龍,形體細長,瘦頭豬嘴,山羊須,細頸蛇尾,三爪鋒利,肘毛形如飄帶。毛發向后上飄,雙鹿角,斜方格鱗。龍的頭尾之間點綴火焰紋。(二)碗口內飾相互勾連的眷草紋一周。(三)內底部飾釉里紅折枝菊,中間一朵盛開的簡筆菊花,花瓣圍繞呈螺旋狀花心作圓形排列。
明代青花高足杯敞口外撇,深腹內收,喇叭形高足。白胎細膩,釉色青白,青花淡雅鮮艷。腹部裝飾青花壽山、寶塔、人物、樹枝。明高足杯和碗的廣景較大,尤其是高足杯現存有一定數量,品種也多。在造型制作上與元代有明顯的區別。元代高足杯的高足上細下粗,有1-4道竹節紋,中空不豐底、不施釉,只是元末的底足足緣外撇,中空局部施釉或占釉。明代高足杯的足均外撤,呈喇叭狀。杯與高足柄是用釉粘接,足中空封底心施釉,這是明代高足杯的主要工藝特點。
清代高足杯有青花、斗彩、鱔魚黃釉、冰梅等裝飾。造型和制作工藝與前代也有區別。明代高足杯足呈喇叭狀,中間柄較高。清代高足杯足外撇,杯與足之間相似兩杯底足對接,中間柄很短。圖5是筆者收藏的青景德鎮民窯青花纏枝紋高足杯。高6.7厘米。侈口深腹,下部成喇叭狀空心足,中空施滿釉。杯的口沿下繪青花如意紋,腹壁飾纏枝花紋,足壁畫焦葉紋,胎細白。
民國和當代高足杯主要是上部的杯敞口,腹稍淺,下足高大粗壯。如鐵源主的《民國瓷器》偽滿洲囚皇宮御用器,綠釉描金高足杯,康德年款,從杯內的字樣來看,當是薄儀賞賜之物。其釉瑩潤,金彩輝煌,為民國時期佳品。

文中此青花松竹梅歲寒三友高足杯,器型周正,規整精巧,青花發色純正,紋飾十分精美,釉色美潤做工精美,令人愛不釋手,珍稀古樸,老氣十足,珍稀古美,彌足珍貴,極具觀賞、研究與收藏價值。
“茶杯凝細孔,香岫起微云。樹影窗間見,禽聲屋角聞。流年易拋擲,舊學失鋤耘。師友今零落,何人為運斤?”古人閑來無時喜歡玩賞杯具,以抒發心中之情,尤其愛青花瓷高足杯。青花瓷之靜逸與高足杯之典雅,令多少風流人物為之傾倒、輾轉難寐。青花瓷如一位溫婉女子婷婷而來,淺淺笑意情致婉約,留脈脈清香,留一世芳華,留永恒的美好常駐。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