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壺春瓶又稱玉壺賞瓶,是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形。流行地區廣,沿用時間長。關于“玉壺春瓶”名字的來源,一般認為由宋人的詩句“玉壺先春”而得名,也有說是因“玉壺買春”而得名。此類瓶造型定型于宋代,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現代。玉壺春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代青花玉壺春瓶,本文將重點介紹元代青花玉壺春瓶的紋飾特點以供藏友學習交流。

青花瓷從宋代的深沉過渡到元代,其風格南轅北轍,各自迥異不同,元代青花瓷色彩表現強烈,視覺效果鮮明,風格大氣豪邁,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歷史頂峰。元青花瓷器造型既有恢弘雄偉的大器,又有秀美靈巧的小器,無論何種器型均形態優美,古樸端莊;其中小器以梅瓶、玉壺春瓶多見。
元青花玉壺春瓶最大特點在于其飾紋上,常見紋飾有以下幾種:
一、麒麟紋是元青花裝飾中富有時代特征的題材之一,麒麟為傳說中的祥瑞之獸,在元青花紋飾中其形象特征是鹿頭、牛蹄、馬尾,并常與花草、瓜果紋組合成畫,也有與龍鳳紋同時繪于一器的。
二、人物故事紋是元青花裝飾中最為后人稱道的裝飾題材,與其他動植物紋樣相比,繪有人物故事圖案的元青花器物雖然較為少見,但幾乎件件可稱得上是稀世珍品。從已知資料來看,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圖案主要見有“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三顧茅廬”、“蒙恬將軍”、“文姬歸漢”、“周亞夫細柳營”、“昭君出塞”、“尉遲恭救主”、“四愛圖”等。此外還有一些難以分辨人物情節的圖案。這些圖案的故事內容多取材于民間喜聞樂見的著名歷史人物故事,顯然它與宋元時期話本小說的流行及元代戲劇的發達有著密切的聯系,反映了文學藝術對元代陶瓷裝飾工藝的深刻影響。
三、元青花裝飾除主題紋飾特點鮮明之外,許多輔助紋樣也有著獨特的時代風格,其中尤以變形蓮瓣紋和云肩紋表現最為突出。變形蓮瓣紋是最能代表元瓷特征的輔助紋樣之一,除元青花瓷之外,亦見于同時期景德鎮窯的卵白釉、青白釉產品以及元代龍泉窯青瓷裝飾之中,其畫法一般以外粗里細的兩道線勾勒蓮瓣的輪廓線,每片蓮瓣之間不相連,即留有一定的空隙,蓮瓣內加繪有花朵、云朵、火焰或琛寶紋。琛寶也稱雜寶,元代雜寶紋常以火珠、犀角、古錢、銀錠、葫蘆、蓮花、靈芝等組成,但組合并不固定。這種變形蓮瓣紋多裝飾在器物的口邊、肩或足脛部,有繪一周的,也有在不同部位多繪至四周的,但都不作主題紋飾。云肩紋又稱如意云頭或靈芝頭,俗稱大云肩,多繪畫在器物的頸肩部,紋內一般繪有各種繁密的動植物紋樣,因其借鑒于元蒙貴族服裝上的肩部織繡紋樣而來,故而得名。
元青花玉壺春瓶構圖方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飽滿類型
飽滿類型的裝飾,無論圓、琢器,全器被青花紋飾所覆蓋,有的器身布滿青花紋飾達8層之多,以此突出表現元青花的壯美之感。元青花飽滿型裝飾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通體以卷枝紋或海水紋為地,突出白色的花紋或在地紋上作菱形曲線開光,開光內繪一主題紋飾。這種飽滿設計方法多在八棱器上體現,看似繁縟,實則安排有序,具有強烈的美學效果和時代風格。
疏朗類型
疏朗形式的裝飾,講究無論是圓、琢器的青花紋飾都由單獨紋樣構成,裝飾畫面疏朗,活潑自然。如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的青花龍紋玉壺春瓶,全瓶繪一條龍盤繞器身,畫面簡潔,給人以龍在無垠空間中自由飛騰之感,視覺效果極好。另一種疏朗紋飾是寫實或寫意的瓷畫,畫面較開闊。再有一些民間供器及殉葬品的青花紋飾就更為疏簡豪放,用線條快速描繪圖案,可謂一氣呵成,別具一格。

文中此青花玉壺春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造型輪廓有弧線,變化柔和。胎質細膩,釉面手感溫潤如玉,光感柔和有光澤。發色鮮麗呈靛青色,略帶幽雅的紫羅蘭色。瓶口、瓶頸、底部都繪有蓮瓣紋及卷草紋等輔助紋,有元代青花玉壺春瓶紋飾繁縟之風,極具美感;瓶腹繪楊柳荷花圖案,筆觸簡練,如一幅水墨風景畫,為同類瓷器的上乘之作,實屬難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