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但初期只被視作神仙道術(shù)的一種,流行不廣。西晉以后社會動蕩,戰(zhàn)事綿綿,民不聊生,佛教“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而得到究竟解脫”的信仰在民間得到廣泛傳播。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他們的文化傳統(tǒng)與來源于西域的佛教更易于相互認(rèn)同。因此,佛教在十六國時期得以迅速生長,并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
在十六國時期,中國出現(xiàn)了最早一批高僧,他們得到了胡族統(tǒng)治者的大力扶持。這些高僧不僅系統(tǒng)譯出了大量大乘空宗佛典,還培養(yǎng)出僧肇、竺道生等一代建設(shè)中國佛教的優(yōu)秀學(xué)者。使中國佛教藝術(shù)達到最輝煌的時代,莫高窟、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等早期石窟寺正是開鑿于這一時代,現(xiàn)存佛教造像也始見于此時,同時也出現(xiàn)大量銅鎏金佛像工藝品。

鎏金作為我國最古老的金屬器物鑲金方法,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獨特的工藝技巧,是我國古代技術(shù)的光輝成就之一。據(jù)記載,最早的鎏金銅佛像始見于東漢末年,在佛教初傳期多被稱為金人。十六國時期伴隨著佛寺的興起而發(fā)達,多供養(yǎng)在宮中或佛寺,在南北朝至唐代日漸繁盛。本面將簡單介紹各時代銅鎏金佛像的造型特征,以供藏友參考。
漢代和十六國時期,佛像方臉,面目平和,頭發(fā)平直,為坐式。這一時期的佛多為單個,尺幅較小。如1989年四川綿陽何家山東漢晚期崖墓出土一株銅質(zhì)搖錢樹,樹干上鑄有佛像5尊,每尊高6.5厘米,頭后有橫橢圓形光,頭頂有肉髻,雙眼微松,兩耳較大,上唇有髭,穿通肩袈裟,右手施無畏印相,左手拳執(zhí),結(jié)跏跌座佛衣下垂呈“U”形,繞于手腕,垂于足前,這是我國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銅佛像了。1972年,甘肅涇川縣玉都有鄉(xiāng)出土一鋪帶華蓋鎏金青銅佛像,高19厘米(包括傘蓋、底座),重0.5公斤,由可拆卸的四部分組成:華蓋、背光和頭光、置于獅子蓮花座上的佛身、四足底座。造型小巧玲瓏,工藝精湛。筆者考證,它的鑄造和流傳到?jīng)艽ǖ臅r代在公元四世紀(jì)末到五世紀(jì)初的十六國時期,造型上繼承綿陽搖錢樹上的佛像特征。
北朝(北魏以后),佛像頭為蓋碗式,長臉而瘦,高鼻大耳,閉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額發(fā)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有的結(jié)跏跌坐,有的盤腿坐,掌心朝上。佛座或為點腰較矮的須彌座或為四足方座。有的頭攮項光,有的身后背光,皆尖,周圍作火焰紋。北魏造像還有一顯著特點是主佛兩旁常為一至兩菩薩,多為立姿。
隋唐時期銅鑄造像,頭扎蓮花冠,臉龐發(fā)圓,腮發(fā)胖,高額髻,身著僧祗支,外披袈裟,寬衣下著百褶裙,垂于雙足。座下有雙層4足高床或單層4足,項或背光為較粗的尖楣形。
宋代銅佛像以菩薩像居多,有的高發(fā)髻,臉上胖下尖,身段高長。有的腿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于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衣裙稍有褶,掉于腿后,左手盤于腿上,右手于腹前伸。佩戴纓絡(luò),身坐兩層蓮花的細腰圓座。宋代出現(xiàn)了普賢、文殊、觀音銅像,坐于長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獅背、猻背上。河北正定隆興寺內(nèi)有大悲銅菩薩像。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體型纖細頎長,比例勻稱,衣紋流暢,富于宋代藝術(shù)風(fēng)格。
蛤清銅佛像以刺頭居多,有的刺頭頂上有肉瘤,大耳,下頦有一道肉褶,脖有一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胸前有的鑄有“ㄊ”字,披袈裟、袒胸、盤坐,掌心一般皆朝上。蓮形或山形座相對前代高,底座無銼痕。銘文或于座腿前。坐姿多樣,腿或一盤一掉,或一拱一掉。宋喀巴皆戴形帽。色重顯紅,金水發(fā)黃厚。
藏佛與漢佛也不一樣,藏佛胸高乳大,漢佛胸平乳小。嵌松石者多為藏佛,刺頭者皆為漢佛。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十一面觀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傳佛教鎏金銅造像。
現(xiàn)存早期金銅佛像極少,多用銅或青銅鑄造,為表面鎏金、可移動的佛造像,俗稱“鎏金銅佛像”也稱“銅鎏金佛像”。銅鎏金佛像的種類有若干,以板凳佛居多,其造型優(yōu)美、工藝精湛,面型端莊虔誠,身骨清瘦,長臉細頸,衣褶繁復(fù),且多為大背光。有高古佛像和明清佛像之分。像常見有釋迦牟尼、觀音、文殊、普賢、天王、母度等佛像。如本文配圖為鎏金銅板凳佛的典型代表。

此板凳佛像體型纖細頎長,比例勻稱,衣紋流暢,佛像面部莊嚴(yán)慈祥,雙手重疊置膝上作禪定手印,坐于長方形四腿座上,觀其鑄體,可見乃為鎏金鑄造。因時間悠久,致使部分鎏金脫落,然佛面鎏金基本完好。鎏金脫落處,可見銹痂較為深重,綠銹斑塊點染,紅斑凸顯,乃典型的紅斑綠銹之銹相。其銹瘢痂累累,銹質(zhì)十分堅硬,分布亦是自然,凸顯鎏金銅板凳佛之另類美感。
“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佛像代表佛身,是人造業(yè)的對境,積福的對境,成就所依。讓人正念,憶念佛的十力、四無畏等無漏的功德。此器造型古樸工藝精湛,佛像眉宇間散發(fā)出的救世、吉祥之光,方是前生五百次回眸,才換得今生一見。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