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政治相對清明、國力強盛的一個發展階段,有“康乾盛世”之稱。這個階段也是中國古代瓷業生產發展史上的繁榮時代。尤其是乾隆時期,由于乾隆皇帝對陶瓷藝術的嗜好和重視,及內監唐英對御窯廠窯務盡職盡責的督理,在乾隆朝前半期,景德鎮的藝術瓷創制水平在康熙、雍正兩朝積累的瓷器燒造技藝基礎上又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峰。

《景德鎮陶錄》記載了乾隆時期景德鎮“廠窯”瓷業的盛況:“仿肖古名窯諸器,無不媲美;仿各種名釉,無不巧合;萃工呈能,無不盛備;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銀、彩水墨、洋烏金、琺瑯畫法洋彩,天藍、窯變等釉色器皿。土則白壤而埴,體則厚薄唯膩。廠窯至此,集大成矣。”
乾隆時期瓷器精巧雋秀,紋飾富麗堂皇,造型新奇,品種繁多,繁花似錦。業界內外多風聞其珍、其美、其雅、其尊,尤其傳世官窯瓷器精品因其數量稀少且品相尊榮高貴,多被深藏,后世罕見,其中所占比重較大且名聲大震的品種是粉彩瓷。
乾隆粉彩瓷有白地繪粉彩、色地粉彩和色地開光粉彩等品種。開光粉彩瓷是乾隆朝創燒的新品種,即在黃、綠、紅、粉、藍等色地上用極細的工具軋出纏枝忍冬或纏枝蔓草等延綿不斷的紋飾,且多和開光一起使用,完美地將瓷器底色和各種繪畫顏色融合在一起,使得瓷器整體色彩絢麗多姿,層次分明,紋理細膩,精致之處若如錦緞織就,富麗堂皇,人稱“軋道開光”。這一工藝的出現,將粉彩瓷推上了更加富麗繁縟的頂峰,一直沿用到民國,具有劃時代意義。
乾隆粉彩瓷造型上常見有盤、碗、小瓶、面盆、筆筒和大件器物“鹿頭尊”、賁巴壺、交泰瓶、轉頸瓶、耳尊等。常見的紋飾有:山水、嬰戲、九桃、瓜蝶、白鹿、花鳥、螭龍、仕女、百花、八仙、云蝠、福壽、纏枝花、皮球花、花蝶等。構圖上講究對稱規矩,表現工整秀氣,紋案精致。花卉造型枝大葉大富貴逼人,彰顯清朝皇族貴氣和統治者至高無上的權力。文中此瓶,便是乾隆粉彩開光瓷器的極致表現。

此螭龍雙耳尊造型獨特,風格典雅華麗,以黃金彩“軋道開光”,繪以五彩花卉圖并飾以青花飾文,勾勒紋理細膩,敷各色粉彩,規整奪目,彰顯錦上添花之繁麗效果。瓶胎質細密,釉面純凈,施彩較濃厚、艷麗,施彩中多處使用了藍彩、紅彩、金彩,更顯其華貴,具有有乾隆朝粉彩開光瓷純正血統,魅力獨到。
作為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一個精彩片段,乾隆粉彩瓷在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之后,以另外一個重要角色——作為典藏的藝術品完成了它在當代社會的華麗轉身。無論是在市場的起步期、轉型期還是火爆期,乾隆粉彩瓷已經成為“天價”的代名詞,未來前景無可限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