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琺瑯彩瓷 皇族血統
琺瑯瓷又名瓷胎畫琺瑯,是由景泰藍演變而來。景泰藍是銅胎上琺瑯釉而成,若改為瓷胎上琺瑯釉則叫琺瑯彩。
琺瑯彩瓷的制作是由景德鎮燒制的上好素白瓷送進宮中,再由宮中畫上琺瑯彩釉烘烤而成。畫工百里挑一,技藝特高,加工水平嚴格控制追求完美,如有缺陷即刻打碎處理。由于琺瑯彩器是專供宮廷皇室玩賞之用,不得向外流失,而且其制作嚴謹產量不多,故此類珍稀藏品數量特別少,存世皆臻品。
琺瑯彩瓷起始于康熙后期,鼎盛于雍正至乾隆期。康熙期的琺瑯彩繪,在銅胎畫琺瑯工藝基礎上精益求精,紋理細膩,色彩柔潤,造型典雅。內容多為纏枝牡丹、纏枝西蕃蓮、纏枝秋葵,也有寫生花卉。構圖上講究對稱規矩,表現工整秀氣,紋案精致。花卉造型枝大葉大富貴逼人,內容簡單素雅,彰顯清朝皇族高瞻遠矚,雄韜偉略,入主中原一統天下之霸氣。
乾隆琺瑯彩瓷在顏色處理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大膽運用紅、黃、藍、白等各種顏色作底,然后在瓷器上繪畫,將底色和繪畫顏色融合在瓷器里面,使得瓷器整體呈現出內壁潔白,光滑柔潤,施色勻凈的乾隆特色。
乾隆琺瑯瓷價值連城 增值空間大
乾隆時期的陶瓷藝術品,業界內外多風聞其珍、其美、其雅、其尊,尤其傳世官窯瓷器精品因其數量稀少且品相尊榮高貴,多被深藏,后世罕見。作為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一個精彩片段,乾隆陶瓷品在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之后,以另外一個重要角色——作為典藏的藝術品完成了它在當代社會的華麗轉身。無論是在市場的起步期、轉型期還是火爆期,它都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已經成為“天價”的代名詞。
據悉近幾年來,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琺瑯彩瓷器均在上千萬港元左右。1997年,一件清雍正“粉彩過墻枝蝠桃紋大盤”,以1520萬港元成交。同一場拍賣會,清乾隆“琺瑯彩黃地開光式胭脂紅山水紋碗”,以2147萬港元成交。1999年,一件雍正胭脂紅地琺瑯彩月季綠竹詩意小杯,以1784萬港元成交。2002年,一件雍正琺瑯彩題詩過枝梅竹紋盤以3252.41萬港元成交。2014年以1.15億港元成交的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錦雞圖雙耳瓶,曾在1975年出現在倫敦佳士得的拍賣會上,當時的成交價格為1.6萬英鎊。30年的時間,它的身價暴漲了近千倍。

近日,廣州耀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所征集的這對黃地琺瑯彩花鳥紋瓶,亦屬乾隆御制之精品,此瓶高:17.7CM 口徑:4.2CM 地徑:5.1CM底足書“乾隆御制”四字款。外圍印有(中國國家博物館10-52)字樣。 整體造型典雅秀麗,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瑩潤。器身通體施黃釉,琺瑯彩繪花鳥紋,并配以詩文,花鳥刻畫細致入微,栩栩如生,氣韻生動,形神兼備。詩畫結合,筆墨情趣躍然紙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