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宣德官窯青花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于世。宣德青花瓷以紋飾取勝,紋飾畫得十分規矩,從不出邊線。紋飾取材范圍比較廣闊,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無所不有。由于明朝政府加強對外文化貿易交流,所以阿拉伯字、梵文、藏文也經常出現在青花瓷器上。
“梵文”原為古印度的書面語言文字,有兩種書寫法,一種叫藍查體,另外一種叫悉曇體。密宗教徒將某個梵文字母所代表某一尊佛,或是某一個佛號。時至今日無論是藍查體還是悉曇體,這兩種梵文書寫方法皆已失傳,梵文字母已變成一種裝飾符號,始終成為無法破解之謎。

梵文瓷器在社會上存量極少,完整并帶有梵文明代瓷器更是難得一見。這種梵文裝飾符號在明代早、中、晚期的瓷器都有體現,多見于佛教法會道場的專用裝飾,如蓮花形的大盤,大碗,大匙等。

此款青花梵文蓋罐造型獨特,圓蓋,圓底,圓腹,頂部下塌,繪四朵層,中間有五個藍查字體梵文,系古印度佛教文字。蓋邊為海水紋飾,器身外壁側紋飾為“法曼荼羅”寓意消災去難、吉祥如意。蓋內環寫九個藍查體文字,中心從左至右篆書“大德吉祥場”,罐里底心也寫有同樣的文字與之相對應。
“大德”是對有德高僧的尊稱,我國自唐代元和以后僧官與道士都加“大德”稱號。“吉祥”二字也是歷史上的封建王朝授予僧侶的名號。“場”就是佛教僧侶所作的水陸法會的道場。這五個銘文記錄了此宣德青花罐是當時佛教密宗,高僧為作水陸會道場專門燒制的法器,佛教氣氛非常濃郁。
該罐其胎體厚重,胎質潔白細膩,釉水肥潤,白中泛青,釉厚處顯湖緑色,青花發色藍艷,有明顯的鐵斑和暈散現象,系本類瓷器中的精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