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島榮德2016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預展 拍賣 時間安排
預展時間:2016年07月25日- 8月6日
拍賣時間:2016年08月07日 上午9:00
預展/拍賣地點:青島名家美術館(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漓江西路666號)
拍賣場次
中國書畫專場
古籍善本專場
青島文博之父 —— 鄭爰居舊藏專場
明清瓷器文房珍玩專場
陳年名釀,養生珍品專場
精品賞析——明人修枝
2144 容齋隨筆 十六卷 續筆十六卷 三筆十六卷 四筆十六卷 五筆十卷
宋 (江西鄱陽)洪邁 撰
明崇禎三年(1630)馬元調紙窻竹屋刻本
原裝14冊1夾板 白綿紙 線裝
鈐印:誦芬室、壯弘審定善本、濠上翁、柿葉山房、賞心、桂館、偶然得之

此書為馬元調借丘子成所藏舊本與沈子誨所藏弘治殘冊互相參校而成,改正舛訛千余字,于崇禎三年刊成,七十年后書板歸于“瑾”,印于康熙三十九年。首有謝三賓序及自序以述刻事,馬元調少時即喜讀容齋隨筆,而世間全本鮮傳,馬氏博學好古又長于校讎,遂匯校梓成此五筆全帙,后世評價頗高?!度蔟S隨筆》是古代文言筆記小說,詩詞文翰、醫卜星歷無不收錄,與沈括的《夢溪筆談》、王應麟的《困學紀聞》合稱宋代三大筆記,洪邁經四十年撰成,共五筆,七十四卷一千二百二十則。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第972頁
26*17cm
2141 諸子品節 五十卷
明 (江蘇吳縣)陳深 輯
明萬十九年(1591)吳縣陳深寫刻本
原裝18冊2函 竹紙 線裝

是書大字寫刻,墨色凝煉,印工亦屬上乘,為陳深自輯自刻。西京以前諸子之文文有余而道不足,宋以后之文道有余而文不足,遂取先秦諸子所撰典籍匯為一編,共收秦漢諸子數十家,書版上方間錄陳深己見,以資后世參考,對于考訂秦漢時代的哲學思想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第1024頁
27.5*18cm
2150 周易兼義 九卷 經典釋文一卷 略例一卷
唐 (河北衡水)孔穎達 疏
明嘉靖李元陽影宋刻本
原裝5冊1夾板 黃綿紙 線裝

是書影刻宋代“十行兼義本”,字體寬博古樸,“注”、“疏”二字作黑底白字,頗具宋本風貌,書口下有刻工姓名,如熊文林、余宗、陸榮等,皆為嘉靖間刻工。由于李氏本直接過錄宋本文字,故錯訛極少,成為后來國子監和汲古閣等重刻的范本。此書僅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杭州大學等五家公藏,存世較少。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第3頁、《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第310頁
28.7*17.5cm
2139 列女傳 十卷
漢 (徐州)劉向 撰 明 (歙縣)汪道昆 增輯(太倉)仇英 繪圖
明萬歷汪道昆刻本清乾隆鮑氏知不足齋印本
原裝10冊2函 白紙 線裝

書內版畫由明代吳門四家之一的仇英繪稿,鐫刻又出自新安名匠,繪刻俱精,線條流暢,實為明代徽派版畫之代表作,書板原為萬歷間汪道昆所刻,乾隆間板歸鮑廷博知不足齋,因板片保存完好,故鮑氏印本一如初刷。正文記敘自上古訖止西漢閨閣故事,分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諸傳,以為閨范,原七卷,至萬歷間由文學家汪道昆增輯為十六卷,增補部分多為皖南汪氏列女行止。拍品存前十卷。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第357頁
29.2*18cm
2140 牡丹亭還魂記 二卷
明 (江西臨川)湯顯祖 撰
明萬歷間金陵周氏懷德堂刻本
2厚冊 竹紙 線裝

此書首有周氏懷德堂牌記,并有“懷德堂周氏書坊發兌”朱戳,《版刻辭典》注明懷德堂為萬歷間周姓室名,且明確記錄《牡丹亭還魂記》二卷即出自周氏之手,觀此書半版十行二十二字四周單邊,與《善本總目》著錄萬歷間刻本吻合,當為明萬歷刻本無疑。書內收精美版畫三十五幀,線條纖細細膩,雕工頗為精湛,實為明代版畫之精品,前有萬歷二十六年清遠道人題序?!赌档ねぁ访枋龆披惸锖土鴫裘返膼矍楣适拢鞔锨碜鳎彩菧@祖的代表作,傾注其畢生的思想感情,故曾言“吾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第1888頁、《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第398頁
25.7*15.2cm
2045 宣和博古圖錄 存五卷
宋 (河南開封)王黼等 輯
明萬歷十六年(1688)歙縣吳養春泊如齋寫刻本
5冊 白綿紙 線裝
鈐?。号嵛闹姓洳貓D書


是書為明代徽州出版家吳養春重刻本,所刻圖版出自名匠徽派黃氏,僅浙江圖書館一家公藏。此書為北宋宰相王黼據宣和殿所藏古代銅器,摹繪編輯而成,按器形分類,附釋文載器物尺寸、容量等,拍品存卷九至十三卷,存周代至漢代卣五十三器、瓶三器、壺五十三器,考古學家裴文中舊藏。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第743頁、《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第573頁
28*18.5cm
2158 淮南鴻烈解 存十九卷
明 (浙江吳興)茅坤 評
明武林張烒如刻本
10冊1函 白綿紙 線裝

是書白綿紙撫印精良,半版九行二十字四周單邊,書末有張烒如跋,《善本總目》著錄為明張烒如刻本,拍場首現,存世稀少。此《解》為茅坤評注,最初由茅坤之子茅一桂刻印,而茅坤對一桂之作甚不滿意,便又重新整理其書用朱墨套印之法刊刻,此書據套印本所刻,行款一如其舊,頗為精悍。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第964頁
27*17cm
2149 米元章 一卷
宋 (山西太原)米芾 撰
明天啟五年(1625)毛晉綠君亭刻本
原裝1冊 竹紙 線裝
鈐印:張洪義曾過眼、吳縣

是書版心刊“綠君亭”,刻印考究,在明代精刻本中獨具別格,頗為少見,為毛晉早期刻本精品,后室名改為“汲古閣”,設書坊以謀利,刊印質量自不能望“綠君亭”項背,此書初印,墨色凝練,品相完好,亦為可貴。此集收錄米芾作品一百零二篇,涉及書畫、碑帖、硯臺、紙墨等,是一部藝術品味頗高的雅集。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第383頁、《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第288頁
25.6*16.6cm
2155 張雪盦藏《梁元帝御制集》十卷 附錄一卷
梁 元帝 撰 明 (福建龍溪)張燮 輯
明天啟崇禎間張燮刻本
原裝3冊 竹紙 線裝
鈐?。簭堁┍Q藏書印

此書為明代文學家張燮輯刻梁元帝別集,此版本僅故宮博物院、國圖、福建、唐河縣文化館四家公藏,存世較少。極初印,墨色凝練,品相頗佳。張燮,福建龍溪人,字紹和,號海濱逸史,兼覽史鑒百家,文章詩歌名噪一時,黃宗羲稱他為“萬歷間作手”,喜輯名家詞賦,此書即為張燮精心搜采而成。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第1677頁
27*16.7cm
2156 趙清獻公集 十卷 目錄二卷
宋 (浙江衢州)趙抃 撰
明萬歷十六年(1688)成都知府詹思謙刻本
原裝4厚冊1函 綿紙 線裝

是書拍場少見,為北宋“鐵面御史”趙抃別集,書首有嘉靖元年四川監察御史林有年長序,詳述趙抃生平,序文葉數為墨錠,或為試印本。此書首冊有目錄兩卷,半版九行二十字,為《善本總目》所錄萬歷成都知府詹思謙刻本,此書最早為宋景定元年陳仁玉刻元明遞修本,已不可覓,此全本十分難得。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第1244頁
24*18cm
2157 唐陸宣公集 二十二卷
唐 (嘉興)陸贄 撰
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肖川吳繼武光裕堂刻本
原裝6冊 竹紙 線裝
鈐?。核稍茣?/p>



書內有大量朱筆批注,版心下刊“光裕堂梓”四字,每卷首均刊“肖川吳繼武???rdquo;,“光裕堂”為明萬歷間武陵人吳繼武室名,明代徽州刻書久負盛名,吳氏為徽州刻書大家,有吳勉學、吳琯、吳繼武、吳繼化兄弟等,以校正精準行格疏朗著稱,因此吳氏刻書受時人崇尚。是書分為制誥、奏草、奏議三部分,內容涉及中唐時期的社會歷史問題。此書拍場多見金鑲玉改裝,而拍品原裝未襯,保存如此實屬不易。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第1197頁、《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第189頁
25.4*16.2cm
2154 宋大家王文公抄 十六卷
宋 (臨川)王安石 撰 明 (吳興)茅坤 評
明崇禎四年(1631)茅著刻本
4冊 竹紙 線裝
鈐?。豪钍霞也亍⒗罘吨 ⒕龢G、完山

是書僅安徽省博物館、湖北省圖書館兩家公藏,存世較少。此書為茅坤編訂后由其子茅著首次刊印,錄有上仁宗皇帝書一首、箚子疏狀七首、表奏三十六首、與友人書三十五首、序十二首、記二十二首、論原說解雜著二十五首、墓志銘及祭文七十三首,目錄前有王安石本傳,為王氏別集較完整之版本。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第1680頁
24.6*16.7cm
2148廬照鄰集
唐 (河北范陽)盧照鄰 撰
明萬歷十二年(1584)金陵楊一統寫刻本
1冊 黃綿紙 線裝
鈐印:靜菴

是書拍場僅見,為楊一統編印,版風別致,寫刻精美,印工亦屬上乘。收錄盧照鄰詩、文、賦八十余篇。盧照鄰,初唐詩人,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佳句傳頌不絕,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杰”。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第1684頁、《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第288頁
27.2*15.7cm
2159 李卓吾匯撰注釋萬形實考 五卷
明 (福建泉州)李贄 撰
明萬歷間李潮寫刻本
3冊1函 黃綿紙 線裝

是書僅西安文物管理委員會一家公藏,拍場僅見。此為萬歷間南京著名刻工李潮操刀,寫刻精麗,綿紙撫印,墨色黑濃。此書是李贄對萬物的考釋,書內分為六卷,目錄和內文皆無第四卷,且目錄葉數連續,實為五卷全帙。李贄,號卓吾,曾官國子監博士、姚安知府,后棄官研學,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成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第1004頁、《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第333頁
26*16cm
2164 禹貢解 一卷
明 (福建泉州)何楷、何櫆 著
明崇禎寫刻本
2冊1函 竹紙 線裝

此版本不避清諱,國圖無藏,《善本總目》多見清代傳抄本,未錄此本,可見其存世之少。全書寫刻極工,小楷精麗,展卷頗為悅目,當出良工之手。是書為何櫆借鑒大哥何楷《水經》編纂而成,在稱頌大禹治水偉業的同時對各地河道做了詳細考察,間錄治水方略,以資后人參考。首有九州總圖一幅。
25*15cm
2153 綱鑒正史約 三十六卷
明 (江蘇昆山)顧錫疇 編
明崇禎三年(1630)顧錫疇原刻本
原裝16冊2函 竹紙 線裝
鈐印:淞南一逸、永保貞吉

是書通篇朱筆圈點,間有小批,極初印。此為顧錫疇編纂成書后首次刊印,流傳頗罕,且全本為拍場首現。嘉靖隆慶以前,諸公專以綱目性理為課,而此書則記歷史故事,彌補了歷史著作的不足,所錄皆出正史,仿胡三省體例,以編年形式詳加考訂,用詞講究,如將戰船喻作“金翅”,免去學者讀綱目之枯燥,悅之饒多意趣。顧錫疇,字九疇,號瑞屏,江蘇昆山人,萬歷四十七年進士,歷任國子監祭酒、本部尚書、南京禮部侍郎等職。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第269頁
25.7*16.7cm
2162 隋書經籍志 四卷
唐 (河南洛陽)長孫無忌 撰
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北京國子監刻本
舊裝2冊 白綿紙 線裝
鈐?。喝f卷樓珍藏

是書白棉紙初印,刻字寬博大氣,開卷頗為悅目。此《志》是唐代官修的一部書目,至萬歷間北京國子監將其編為隋史的一部分,半版十行二十一字,不避清諱,善本總目著錄僅國圖一家公藏,存世少見。此書首次使用四部分類法,共收隋代遺書一萬四千四百六十六部,也是我國現存最古的史志目錄之一。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第232頁
27.5*17cm
2151 戰國策 十卷
宋 (浙江龍泉)鮑彪 注
明天啟三年(1623)武林鐘人杰刻本
原裝8冊 竹紙 線裝

是書刻印精整,版式疏朗,九行二十字,《善本總目》著錄為天啟三年鐘人杰刻本,此版本較少見。鐘人杰即明代文學家鐘惺,此書為其委托多位大臣校讎后刊印,首有蘭陵張師繹、宣城吳伯興等作序稱贊其版本精善,???。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第306頁
26.2*17cm
2152 資治通鑒綱目前編 二十五卷全 續編存十三卷
明 (蘇州)陳仁錫 編
明崇禎三年(1630)陳仁錫刻本
原裝23冊2夾板 竹紙 線裝

是書為陳仁錫據成化內府本進行通批通校,梳理條陳計五千余,約五萬余字,崇禎三年初刻而成,此本初印,墨色凝煉黑亮,原書簽保存完好,品相頗佳,亦極難得。陳仁錫,字明卿,號芝臺,蘇州人,翰林編修,官至國子監祭酒,明末著名學者。此書首函為前編二十五卷全套,續編存十五至二十七卷。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第210頁
26.8*17cm
2161前漢書 一百卷
唐 (山東臨沂)顏師古 注
明崇禎十五年(1642)琴川毛氏汲古閣刻本
原裝30冊2函 竹紙 線裝

此書為毛晉匯校諸古本后刊印,頗為精善,為五局合刻二十四史之底本。
25.5*16.5cm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