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明萬歷十六年(1558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卒謚文敏。精于書畫鑒賞,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書畫理論方面論著頗多,其“南北宗”的畫論對晚明以后的畫壇影響深遠。工書法,自謂于率易中得之,對后世書法影響很大。其書畫創(chuàng)作講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筆墨的運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帶秀,體現(xiàn)出文人創(chuàng)作中平淡天真的個性。
提及董其昌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報刊大多用“兩面”一詞論之,太多“惡霸”的歷史傳聞流于坊間,但只從書畫方面來看董其昌,其可謂是晚明藝壇一代宗師,他的書畫理論啟迪了后世無數(shù)書畫家,他的書畫作品與理論都深具啟發(fā)與創(chuàng)造性。他是海內(nèi)文宗,執(zhí)藝壇牛耳數(shù)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響最大的書畫家。

227董其昌 草書臨懷素《寄邊衣詩》及張旭《千字文》
手卷 絹本水墨
尺寸:引首:37×108cm
題跋:38×76cm
畫心:38×405cm
出 版:《書法》2007第10期、11期。
董其昌的草書,主要師法二王及懷素,并兼參索靖、張旭等人草書。他曾臨懷素《自敘帖》與《圣母貼》、《自敘帖》傳為懷素真跡,雖其時董其昌并不知其非懷素所寫,但當時他已認為“《圣母》為最,勝《自敘》狂怪怒張也”,并提出“懷素筆法當以淡為古宗,并非徒具毫宕狂放之勢”,故他后臨懷素書多有意識改造,雖體作狂草,但字畫郎宕,筆法、墨法清秀,相容飛白。而此幅作品書風更是出其己意,運筆瀟灑,轉(zhuǎn)折靈活,字間與行間表現(xiàn)出了映帶關(guān)系和顧盼姿態(tài),神完意足。自首迄尾無一懈筆,點畫的肥瘦和牽絲的聯(lián)系也極合度和自然。此件作品流傳有序,歷經(jīng)明代陳繼儒、清代陳璚、近代張大千鑒藏,曾收錄于“大風堂”中。

230董其昌 秋林晚翠
立軸 絹本設(shè)色
著 錄:
1.《穰梨館過眼錄》清•陸心源著,第二冊1029頁,臺灣學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出版;
2. 《中國歷代書畫藝術(shù)論著叢編》第三十八冊171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出版;
3.《董其昌全集》上集,第182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4.《歷代著錄畫目》福開森編,第361頁,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7年出版;
5.《中國名畫家全集•董其昌》第252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6.《中國繪畫大師精品系列•董其昌》第293頁,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2012年出版;
7.《虛室生白•董其昌心中的畫與禪》第158頁,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12年出版;
8.《漢石經(jīng)室金石跋尾》附《書畫心賞日錄》清•沈樹鏞撰,第10頁,藝文印書館1974年出版;
9.《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十冊第653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出版;
10.《中國書畫全書》第十八冊第657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出版;
11.《歷代著錄畫目續(xù)編》第283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尺寸:104.5×38 cm
戊申年為1608年,此時正值董其昌辭官隱居期間,賦閑家中,心定神閑,有充裕的時間,所以相比于他的紙本創(chuàng)作,或舟車旅途中的創(chuàng)作,更顯得從容不茍,神清氣爽。林泉溪岸、湖山清勝、坡陀逶迤、水聲泠然,樹色煙嵐間隱有人家,卻無人跡,一派悠遠絕俗的氣象。董氏山水不重形似而獨運匠心于筆墨,其淵源雖自董源、巨然與黃公望,而其用筆的生拙秀潤,用墨的清透明凈卻能臻前人未到之處。從其跋中可知,此作為欽仲所繪,欽仲是何許人也,時過境遷,我們也不得而知,但以其精心繪制畫面可知一定為其好友,當時畫法兼王摩詰、巨然之意,自跋長題為其本色的行楷書,“心有意成風,心無意取態(tài)”,頓挫轉(zhuǎn)折,短挑長拂,瀟灑俊逸。所謂“因生而得秀色”,一種翩翩的性靈,在自然的運施中,脫穎而出。與他的畫筆,正是精神上的契合,極“蘊藉沉著中痛快淋漓”之致。

228董其昌 仿宋元山水·自題行書
手卷 紙本水墨
尺寸:畫心:31×278cm
書法:32×164cm
本幅是董玄宰常見的水墨仿宋元山水題材,首段以松入景,松俱倪之神韻,皴枝點葉,山體掩映其中。坡岸沉石,各盡其態(tài),多以長披麻入石見筆,濕墨、重墨的明暗處理之高明借鑒于吳元鎮(zhèn),既有草木蔥茂、遠山霧蒙的江南丘陵特點,又有遠秀橫亙的田園情調(diào)。故落筆便有瀟灑出塵之概,整卷風神超逸,骨格靈秀,純乎韻勝,妙合巧工,自是古今獨步。此行書自題,書風飄逸空靈,風化自足,淡雅古樸,可以說是集古今之大成。
康熙曾為他的墨跡題過一段長跋語加以贊美:“華亭董其昌書法,天資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于褚墨間,非褚家能所及也。每于若不經(jīng)意處,豐神獨絕,如清風飄拂,微云卷舒,頗得天然之趣。嘗觀其結(jié)構(gòu)字體,皆源于晉人。蓋其生平多臨《閣帖》,于《蘭亭》、《圣教》,能得其運腕之法,而轉(zhuǎn)筆處古勁藏鋒,似拙實巧。……顏魯公、蘇東坡、米南宮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晉人。《畫史繪要》評價道:“董其昌山水樹石,煙云流潤,神氣具足,而出于儒雅之筆,風流蘊藉,為本朝第一。”董其昌的繪畫繪畫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畫壇。一直以來,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內(nèi)外大收藏家尋覓的目標。

222乾隆(1711-1799) 御筆臨董其昌白衣大悲五印陀羅經(jīng)
冊頁 絹本水墨
尺寸:11×6.5cm×13
乾隆《白衣大悲五印陀羅尼冊》,金箋,13 頁,首頁白描繪觀音像,12 頁行書“五印陀羅尼”,末頁署款“御用董其昌”,鈐“干”、“隆”朱白文連珠印,無年款。此冊封面錄書題名“白衣大悲五印陀羅尼”。此冊并非書寫佛,故先釋名。
此冊書法呈較明顯兼取兩家的書貌,自身風格尚不明顯,故當作于中年時期。首頁觀音坐像,屬于“御容佛像”類型。乾隆自詡為文殊菩薩世間作為轉(zhuǎn)輪圣王的化身,往往讓畫家將御容畫入唐卡或佛經(jīng)中,成為佛教尊神。此像用白描法,簡練流暢,與由宮廷畫家乃至外國畫家創(chuàng)作的“御容佛像”本不可相此,從中卻可看到乾隆難得一見的人物畫面貌。同時,以觀音代替主尊佛像,這在“御容佛像”中也是屈指可數(shù)的。綜上所述,此冊從畫像到書法,都有其獨特價值,是難得見到的乾隆書畫合冊。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