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后宮劇多的數不勝數,為何《甄嬛傳》會得到億萬觀眾的寵愛呢?大概是抓住了觀眾的渴望和需求吧。人們不禁會問,歷史上真的有甄嬛這位太后嗎?
甄嬛,即孝圣憲皇后,雍正帝妃,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十三歲時入侍雍親王府邸,號格格,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歷,即乾隆皇帝。雍正元年封為熹妃,雍正八年封為熹貴妃。雍正十三年其子弘歷(乾隆皇帝)即位,尊為皇太后,上徽號曰崇慶皇太后。卒于1777年3月2日(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跨越康雍乾十三),葬泰東陵。謚: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圣憲皇后。鈕祜祿氏的人生三朝,做太后的四十二年更是國家全盛時期,不但享盡榮華富貴,更幸運地親眼看見了自己的玄孫。

清高宗乾隆,十全武功,所愛之物更無數!迄今每每掀起拍場的壯闊波瀾!然其心中之最愛,唯其生母。乾隆對母親的孝養達到了相當的程度,號稱“以天下養”。乾隆本人是非常樂于享受人生的,而且他也樂于讓母親和自己一起享受。最能體現鈕祜祿氏下半生奢華的,當然還要數她的幾次大生日,只要她過生日,乾隆就一定要帶著內外王公大臣一起來為她祝壽,遇上過整壽的日子那就更不含糊了。
《清高宗實錄》有載:皇太后八旬萬壽,巡幸泰岳。上親囑:“陸路鞍馬勞,頓恐太后不適,應走水路。”更于外省公務理畢,御駕太后御舟之中,為母親親手熬制壽筵。又載:于泰岳之巔,囑葛峻起等陪同眾臣,每人為太后獻上祝壽頌冊。有如此孝子,甄嬛能成為史籍所載最長壽的皇太后,決當情理之中了!能如此尊孝,乾隆成為有史來最長壽且執政時間最長、唯一跨 越一甲子的皇帝,更意不為過了!
開卷宮廷氣息便撲面而至!

葛峻起 圣母皇太后八旬萬壽頌
冊頁 紙本水墨
釋文:恭慶,圣母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皇太後八旬萬壽九如頌,謹序。臣,按孝經援神契曰天子之孝曰,就言德被天下始終成就也我皇上御極之三十有六年恭遇。圣母皇太後八旬萬壽之辰,普天同慶寓臚歡臣又聞虞書王制俱載巡,狩之文而鄭氏云唐虞以五載夏殷六年洪惟。皇上自辛未歲值,皇太後六十萬壽敬奉。安輿省方問俗,羿華下賁典禮備舉越屆,辛卯皇上俯允臣工所請,適符巡幸之期際陽春之和煦捧鑾輅以時行六膳親調,九霞徐進禮倉于震方錫,殊恩于闕里萬姓大酺為樂,一人就養無方此有典有則為紹衣之盛,心而一豫一游實,承歡之至德當玆一陽乍復既五老之,流暉半子初開覺六宮之回暖。敦良其形巑岏我皇至德純孝克敦,蘭殿愉愉芝蓋團團日三視膳,祝一加餐上荷。天寵下格庶頑嘉與海內以悅慈顏,慈顏強固應地如山。右如山一章二十句,坤輿盤盤靡所不有,其體高平大陸曰阜君類滋昌萬靈斯守,既處峻極愈宏翕受資生,以大安土而允匪彼牢確鄙玆部婁托體于山輿天同壽巍巍蕩蕩以象圣母。右如阜一章十六句,陟彼崇邱言躋其岡其岡,維何脈絡斯藏尤兮峻峙蔚兮高張默運樞紐,以降百昌靡物不育靡殖不良亦有神物山靈高祥三萼敷采九芝生房,華平朱草洋洋其香唯我圣母主靜德方如麥泰岱正位中央,圣王承歡化日攸長俞兒整轡共祝無大禮方同,慶典該洽廣百郡之廉孝增禮官之甲科澤及幽潛,仁溥遐邇屬國之蹈舞者數十郡荒服之投誠者億萬人尤屬典策,所未宣而為亙古所僅見者也臣歸田下里散秩,中州庸愚曾列班聯趨附屢邀恩賁沐慈仁之下逮爰額手以歡歌臣嘗讀小雅天保之章,序云下報上也,言君有德政,臣歸美以報焉,臣細澤詩人九如之義見其蹈德詠仁靡所不至窮,以圣駕所至遠瞻泰岱俯視黃流其間,高山大川之流形,風土草木之異狀,莫不在日月帡幪之內宸游,披拂之中謹就箋疏列為九章式。觀圣孝之鴻敷,正合詩人之歸美,謹拜手稽首而獻頌曰,于唯璇宮列宿,是環居中體極色正芒寒下應九土質厚神完其象。
題簽:圣母皇太後八旬萬壽頌進,原任太仆寺卿臣葛峻起恭。
說 明:1.附葛峻起簽題及瀛臺內檔簽題各一張;
2.宮內“羊腦箋”描龍金文裝裱,公文紙寫本
尺寸:15×18cm×11
首尾扉頁裝楨的是,獨具清廷內宮規制的“明黃地繪團龍紋宮箋”。與傳世宮冊一致。框料與畫芯融似一體,其間“軟助”肉眼不見,需依靠強光手電方可辨識。顯示了清廷造辦處裝璜的最高水平!與宮中存留的宮冊,助條裝楨工藝一致。
最令人驚艷的是框料!采用了內宮御用的“羊腦箋”。(清沈初《西清筆記》載:羊腦箋以宣德瓷青紙為之,以羊腦和頂煙墨,窖藏久之。取以涂紙砑光成箋。黑如漆,明如鏡。
自明宣德間,制以寫經,歷久不壞,蟲不能蝕。)古籍界皆知,羊腦箋僅供歷代帝王后妃虔心祈天(書寫佛經)、祈壽(恭寫頌冊)之用,且多為帝后身邊的伴御之物。所用之料必須是清宮遺存的宣德瓷青,故傳世真品稀見。拍場至今僅見:上海博古齋2015 年秋拍封面《乾隆御覽寧壽宮寶——大乘妙法蓮華經》,煌煌三巨冊,一派帝王之氣!
然相比本拍品的“羊腦箋描金銀雙色繪八寶紋”邊框,繪工之精極;則于帝王之氣外,更彰顯出圣母皇太后雍容華貴氣度之極致!!內頁墨書,所用之墨,為內廷御制的“漆衣墨”。故點墨之間漆明如鏡,激似印制。乾隆漆衣存世極稀,目前僅見一碇,乃宰相劉墉定制,現為上海趙正范《博印堂》所藏。
此頌,去年出現于歐洲。遞出地之前曾有“清乾隆蓬萊八仙八寶轉亭琺瑯音樂鐘”和“清廷玉璽”兩個千、億級清宮重器先后遞出,后均為上海《龍美術館》購藏。由此揣測此頌缺失的封面和封底,亦應為珍貴材質。只因歐洲藏家不知內頁頌文何指,但識夾板貴重,故拆去!
今能得見此頌,攬圣母之雍容光華;讓甄嬛不再僅僅是傳說,盛世收藏之大幸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