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保利第35期精品拍賣會將于7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保利會展中心舉槌。在本期拍賣會上,北京保利將特別推出民國書畫專題,拍品涵蓋任伯年、吳昌碩、吳大澂等名家精彩之作。
“萍花書畫會”催生新貌
可以說,民國時期幾乎匯聚了所有的繪畫流派,無論是京津,還是嶺南,或者金陵,最早都脫胎于初期的海派,即從清代嘉道年間至同光時期的海上畫派。因此, 要考察民國藝術,顯然是無法繞開早期的海派藝術。其中,所謂的“朱任吳蒲”四家堪稱翹楚,他們對乾嘉以來流于纖巧媚俗的畫風,有相當程度的改造和矯正。不 過,對后世藝術的影響而言,還應首推任伯年、吳昌碩一脈。可以說,任伯年從趙之謙手中繼承了藝壇領袖的重任,以一己之力“挽流風于既頹”,并與吳昌碩共同 奠定了早期海派的藝術及社會基礎。
早期海派藝術發展至同光年間,流派林立, 各顯神通,其中,較為有名的是“萍花書畫會”等。“萍花書畫會”當時在海上頗有名氣,并以“萍花九友”馳名海內外,九友即吳大澂、顧若波、胡公壽、錢慧 安、倪墨耕、吳徵、金心蘭、陸恢、吳石仙。這9位畫家創作風格各不相同,或重金石之氣,或兼虞山之韻,但聚在一起則催生出新鮮的藝術風貌。
吳大澂是以封疆大吏而沉醉筆墨,他與趙之謙相呼應,倚重金石。吳石仙則擅長潑墨,畫風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錢慧安較專注于寫真,早年學仇十洲和唐六如,筆意遒勁,神態嫻雅,程十發稱其為“海派藝術宗師”。
“豫園書畫善會”以藝助賑
辛亥革命前后,海派藝術出現了一個顯著特征,那就是以藝助賑。1909年,由高邕、楊逸等人發起,吳昌碩參與創辦的“豫園書畫善會”,就是一個以書畫義賣、慈善濟世為主的團體。錢慧安被推為首任會長。
行家認為,“豫園書畫善會”的成立,標志著海派書畫家的慈善活動,已從民間自發演變為有組織、有計劃的社會團體活動。該會以豫園為基地,借園中的“得月樓”為會所,會員一度發展至200多人,匯集了錢慧安、吳昌碩、蒲華、楊伯潤、王一亭、張善孖等名家。
繼任善會會長的楊伯潤,從虞山派和董思翁得法,所作山水畫雋秀明媚,氣韻清麗,別具一格。王一亭為海上著名實業家、慈善家及書畫家。王氏早年隨徐小倉、任伯年學畫,后隨海派大家吳昌碩學藝,亦師亦友,其畫闊筆寫意,筆墨酣暢,設色濃艷,在早期海派影響力僅次于吳昌碩。
與“豫園書畫善會”差不多同時成立的“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則是另一個聞名海上的書畫團體。不過,該會成員與“豫園書畫善會”不太一樣,它雖然包羅 了善會成員,但更重要的是,吸收了清覆亡后無處可去的遺老遺少。這一部分成員本身的文化修養極高,且在書畫藝術上風格紛呈,不一而足。
“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首任會長是汪洵,汪氏去世后由吳昌碩繼任會長。經常參加活動的會員眾多,有名的如倪墨畊、王一亭、黃賓虹、賀天健、錢瘦鐵、王個簃等畫家。
此后,海派藝術進入“后時代”,吳湖帆成為其領袖。與此同時,從早期海派中孕育生發、在他處落地生根的藝術形式也蓬勃發展起來,如在廣東形成的嶺南畫派,是由高劍父、陳樹人等大師創造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