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十竹齋2016春季拍賣會
預(yù)展時間:2016.7.28-2016.7.29(9:00-17:30)
拍賣時間:2016.7.30(9:30開始......)
(拍賣是周六、周六、周六,重要事情說三遍。親,不是周日喲!)
展拍地址:南京金陵飯店·二樓昆侖廳(鼓樓區(qū)漢中路2號-近中山路)
2016年7月30日,十竹齋拍賣會將在南京金陵飯店二樓昆侖廳舉槌。本次瓷器玉器工藝品專場看點如下:一、囊括官窯佳器,民國古月軒名瓷,明清精美玉器;二、拍品來源可靠,流傳有序,部分出自名家舊藏,多次出版,值得收藏。、

1370
明永樂 御窯青花并蒂蓮紋折沿盤
D: 37.5cm
來源:文物商店舊藏。
說明:此類風(fēng)格青花折沿大盤風(fēng)格鮮明,富有特色,存世量極少,歷數(shù)百年之風(fēng)霜而寶光依舊,令人贊嘆不絕。檢視目前所有資料唯見大英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國內(nèi)某文物商店有藏。


1381
清雍正 斗彩靈仙祝壽盤 ( 一對 )
款識:“大清雍正年製”款
D: 20.5cm
來源:文物商店舊藏。
說明: 同類品種于繭山龍泉堂和鴻禧美術(shù)館均有收藏,惜其館藏均為單件。成對者可見徐展堂舊藏;類似拍品在2006年5月4日的佳士得紐約拍賣會上曾被拍賣,lot.1240號;2005年5月2日的蘇富比香港拍賣會上,lot.503號。
參閱:1.《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臺北故宮博物院,2009 年,第 116-117 頁,圖I -57;
2.《徐氏藝術(shù)館:陶瓷VI·清代》,徐展堂,1995 年,圖 144; 3.《龍泉集芳I》,繭山龍泉堂,1976 年,第 355 頁,圖 1065;
4.《中國歷代陶瓷選集》,鴻禧美術(shù)館,1990 年,第 312-313 頁,圖 137;
5.《中國陶瓷·玫茵堂》,康蕊君,1994 年,第 135 頁,圖 765。

1385
清乾隆 胭脂紅釉玉壺春瓶
款識:“大清乾隆年製”款
H: 29cm
說明:胭脂紅創(chuàng)燒于清康熙末年,原為琺瑯彩料之一,以微量金作著色劑,由歐洲傳入,故被 稱為“洋金紅”或“西洋紅”,因其色如胭脂,故名。由于燒制不易,提純困難,歷來頗為名貴。

1393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賞瓶
款識:“大清乾隆年製”款
H: 36.5cm
注:原配紅木底座。
說明:有清一代宮廷御瓷的一些品種與器形始終前后相襲,每朝必備,每歲必制,舊檔稱“歲例供瓷”,青花賞瓶是為一例。賞瓶因其外形俊秀、 線條柔美、比例協(xié)調(diào),深得清朝歷代君王的喜愛。
參閱:1、《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 P233,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3 年。
2、《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卷二 P203 Lot.179,紫禁城出版社, 2005 年。
3、《孫瀛洲的陶瓷世界》P236-237 Lot.146 紫禁城出版社,2005 年。

1397
清道光 鱔魚黃釉如意耳葫蘆瓶
款識:“大清道光年製”款
H: 25.8cm
說明:葫蘆瓶是瓷器中的傳統(tǒng)造型,名稱取其“福祿”諧音,寓意吉祥,自唐代便出現(xiàn)此形制,尤以明嘉靖時期大為流行,且樣式多變,系皇帝好黃老之道所致。
參閱:中國嘉德 2011 年 11 月 13 日 Lot3088 RMB920,000 《清代官窯瓷器史》 P303

1401
清道光 青花“福壽”紋雙耳扁瓶
款識:“大清道光年製”款
H: 24cm
出版:《真藏》P83,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13年。
說明:此式瓶依據(jù)明永宣朝同類器皿化裁而成,清宮稱之為馬掛瓶,是備受乾隆皇帝鐘情的尊貴式樣。
參閱:《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P220,上海文 化出版社,2003 年。

1402
清咸豐 青花趕珠云龍紋大花觚 ( 一對 )
H: 64cm
說明: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萬歷至清乾隆這一段時期, 清中晚期亦有燒造。早期的花觚除了陳設(shè)用之外,民間多用于插花,布置廳堂。

1422
民國 開光粉彩山水人物圖雙耳尊
款識:潘庸秉繪,“江西陶專精製”款
H: 18cm
說明:潘庸秉(1900-1961)陶瓷美術(shù)家,江西波陽縣人。出生于陶瓷美術(shù)世家,先后擔(dān)任過輕工部陶瓷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理事、省美協(xié)副主席、市美協(xié)主席、《陶瓷美術(shù)》總編輯等。主要作品有釉里紅金魚盤、蘭釉堆雕雞掛盤、天青云鶴新茶具、純青釉堆玉青果壺、長條山水瓷板畫等。

1423
民國 仿琺瑯彩仕女琮式瓶 ( 一對 )
H: 19.5cm
注:施德之舊藏。
出版:《古月軒名瓷》P38,上海美術(shù)出版社,1998 年。
說明:古月軒彩瓷盛行于清代康熙年間,以其重工重彩,富麗堂皇,精美絕倫的彩瓷工藝為清皇室專用,號稱“清代第一名品”。
收藏者施德之,本名E·A·Strehlnee, 為拉脫維亞人,軍伍出身,約當(dāng)日俄戰(zhàn)爭期間隨軍駐防哈爾濱,后退役來滬,開設(shè)古玩行。其有好古之癖,性喜東方文物,收藏中國美術(shù)品達(dá)萬種左右,尤愛清王朝“古月軒”瓷器。自稱“耗去三十年血汗之資搜求中國古玩”。曾重金招募古月軒七世孫胡顏標(biāo)和汪曉棠、王大凡等景德鎮(zhèn)頂尖制瓷、填色、繪畫高手,不惜工本, 繪制古月軒瓷。民國古月軒瓷品以乾隆重工重彩為基礎(chǔ), 同時結(jié)合近代文人派彩瓷的特點,融入西方對東方文化藝術(shù)的追求。

1459
清乾隆 碧玉雕山水人物插屏 ( 一對 )
款識:“乾隆御製”款
L: 25.3cm; W: 20.5cm
來源:文物商店舊藏。
出版:《真藏》P80,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13 年。
說明:硯屏是擺設(shè)的觀賞性小型屏風(fēng),故江南又稱臺屏。 對于硯屏的作用有良多說法,一說是放在硯臺的前面用于遮擋風(fēng)吹,預(yù)防研磨的墨汁干枯。還有一說是古人坐在書桌前讀書寫字,硯臺里的墨汁折射日光或燭光,輕易晃眼,所以要用一塊小屏風(fēng)障蔽,起到掩護(hù)眼睛的作用。后演變?yōu)槲娜税割^把玩之物。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 玉器編 8》紫禁城出版社 P92。

1480
民國 于碩微雕五連屏
L: 52cm
來源:文物商店舊藏。
出版:《真藏》P85,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13 年。
說明:于碩 ( 清末民初 ),字嘯軒。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微雕大師, 被稱為“牙雕一粒米”。據(jù)說能在一指寬的扇骨上刻 30行字,方寸之間能刻萬字,且無一敗筆。有“南于北吳 ( 吳南愚 )”之稱。

1506
清乾隆 銅獸耳六方瓶
款識:“宣德年製”款
H: 44.5cm

1508
清早期 掐絲琺瑯出戟花觚 ( 一對 )
H: 36cm
說明:方尊盛行于商周。乾隆好古,遂令造辦處燒造各式材質(zhì)的尊作陳設(shè)之用,故乾隆一朝仿古流行成風(fēng),精品倍出。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金屬胎琺瑯器》第 117 頁,圖 113。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