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 術 簡 介
徐永生 1959年生,山東萊西市人。現為山東省文化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山東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校外研究生導師。
作品先后入選第八、九、十、十一屆全國美術展覽和第四屆全國體育美展。其繪畫作品曾獲全國首屆少兒讀物金獎,全國冰心圖書大獎,全國第八屆“群星獎”優秀獎,“精品工程”入選獎,首屆全國“中國畫油畫大展”銅獎。在全國十幾家出版社出版了多部畫冊、連環畫套書和畫冊。2004年為國家郵政總局設計《柳毅傳書》郵票。出版《連環畫精品集—徐永生》,技法專著《怎樣畫古裝人物》,《古裝人物技法》、《古裝仕女線描集》、《名家線描羅漢》和《名家線描仕女》。作為文化使者先后赴法國,德國,意大利,奧地利等國家進行藝術交流。并到印度、俄羅斯、日本、韓國、埃及、柬埔寨、西班牙、美國、土耳其采風。

出入于古典與現代之間——徐永生先生的人物畫藝術
(文/石寒)齊魯畫家徐永生先生為人儒雅、清雋,他的藝術早已蜚聲畫壇,是一位深受畫壇和收藏界關注的實力派畫家。縱觀他近年來的創作,試作如下淺述。
很顯然,徐永生先生的人物畫藝術所追求的是出入于古典與現代之間的“新古典”審美旨趣,從而使他成為新古典主義陣營里的杰出畫家。藝術家的古典情結不是偶然的,它來自于藝術家對傳統文化的深入自省和自覺,更來自于畫家對本土文化主體意識的崇高自信。徐永生先生的作品正是體征了他從心靈深處到形式訴諸上對華夏古典藝術精神的皈依。盧沉先生曾講過:“筆墨上講傳統,造型上講現代感,中國畫發展不在筆墨上,而在造型、構成、色彩上。”(盧沉《水墨畫的學習與研究》)徐永生先生的作品恰好體現出這種精神,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事實上,筆墨經過千百年來的積淀,其自身已然形成了涵容民族文化和審美精神的具有獨特的生命機體。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筆墨無所謂新舊,只有功力高低、格調雅俗之分。徐永生先生的筆墨語境是直承傳統文脈的,畫面上高古的游絲線描,背景的山石、云水、林木、樓閣、亭臺,充分彰顯出他精湛的筆墨修養,這給他的畫面增添了蓊郁俊逸、迷離幽眇的意境。人物造型上,他在唐宋典雅高古的線描基礎上稍稍揉合了一點西畫的光影,這使他的人物形象既有古典的風韻,又不失現代的審美情趣。其畫面的形式構成充滿了清新灑然的時代氣息,而沒有文人畫羸弱、孤標自憐的陳腐氣,也沒有民間造像的刻板、粗鄙與匠氣。總之,他恰到好處地涵容了文人畫高蹈云外的文思境界和漢唐雍容高拔的偉岸風骨。讀他的畫,分明能感受到徐永生先生優游于古典和現代之間煢然獨步的那種自在和從容。

當下畫家的現狀總是人文與藝術的分崩離析,藝術家往往只關注藝術的語言、形式與風格,而忽略了作品中所應當涵蘊的人文精神。事實上,作為一個人物畫家,其表現的主題是人物,如果畫家缺乏對人性的深刻思索、缺乏對社會的審苦意識、缺乏對悲憫情懷的訴求的話,那么,其藝術作品的人文精神肯定是貧薄而匱乏的,其藝術感染力也肯定是貧弱而蒼白的。徐永生先生的人物畫母題之所以選擇了古典人物,而尤以佛教人物為多。我想,這不是偶然的,它根源于徐永生先生與生俱來的悲憫情懷和憂患意識。可以這么說,畫家選擇創作母體往往就是他心靈的獨白,也是他精神境界的一面鏡子。

佛學乃智慧之學,它離我們很近又很遠。人世間物欲橫流、爾虞傾扎、道德崩壞,人們多為欲望所囿,心身疲憊,深陷于苦難泥沼之中,生活品質庸俗低下,人的生命機體時時處于分裂之中而從容不再。然而宗教的終極意義就在于引領人們脫離苦海,以進入理想人格的覺醒與完善。皈依佛教,對于蕓蕓眾生不啻是一條掙脫苦難的方便之門,而繪畫藝術本來就有宗教性的職能,可以自渡,可以渡人。用藝術來代替宗教,曾是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主張。徐永生先生以他的惻隱情懷和藝術家良知,虔誠地描繪那些佛像,用濃郁的殉道精神向我們闡釋般若智慧。以他那行云流水般的線條、安詳莊穆的造像營構出一派空明澄澈的菩提鏡像,傳達出一種久違了的慈悲心韻。而流溢于筆墨之間的那種質樸、出塵之美善在我們眼前沛然升騰,令當下的我們重新煥發出一種對真、善、美的希冀和追求。面對他的作品,我們的靈府豁然升起一輪朗朗的新月,天地洞開,智慧常明,心量廣大!感謝徐永生先生!他的慈悲心懷、他的美妙作品使我們日漸疲憊、蒼涼的心靈得到一絲平靜、一點安慰。

徐永生先生還擅長畫仕女及歷史人物,尤其是他筆下的仕女深受人們喜愛。他所畫的仕女多溫婉雅致、情調高潔,沒有時人那種以頹靡、病態、低俗為能事的標榜,一如他筆下的羅漢,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總是一派清澈通明、圓融和諧的天上人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