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法巡展藝術家作品
以年齡順序排列

鐘涵《飲河者》 150X136cm 1990-2008年 布面油畫

全山石《維族百歲老人買買提》100X90cm 2007年 布面油畫

聞立鵬 《無字碑之五》 116×116cm 1993年 布面油畫

詹建俊 《雪域高原》180x150cm 2006年 布面油畫

妥木斯《秋韻》145X97cm 1996年 布面油畫

靳尚誼《晚年黃賓虹》115x99cm 1996年 布面油畫

楊松林《陽光.沙灘.海帶》150x150cm 布面油畫

陳鈞德《過秋紅葉落新詩》 89x116cm 2015年 布面油畫

曹新林 《羊肉湯》132x120cm 2011年 油彩 亞麻布

閆振鐸《荷泥》 180x200cmx3 2010年 布面油畫

張祖英《鐵匠阿米爾》128x102cm 2006年 布面油畫

尚揚《董其昌計劃-3》233×505cm 2006年 布面綜合材料

沈行工 《山村雪霽》 152cm×168cm 布面油畫 2012年

王懷慶 《老酒-1》 70x100cm 2013年 布面油畫

吳云華《礦嫂及其伙伴們》 170×180cm 2006年 布面油畫

羅中立 《蒲公英》200x185cm 2008-2015年 布面油畫

郭北平《和風南疆之二》146x130cm 2010年 布面油畫

俞曉夫 《巴黎藝術大逃亡之奧賽》198X138cm 2008年 布面油畫

周長江《互補跡象61》90X320cm 2014年 布面油畫

劉仁杰 《島》 油畫 200×145cm 2003

曹力《長翅膀的舞者》60x50cm 1996年 木板油畫

陳文驥《十七孔橋》80×200cm 2003年 布面油畫

楊飛云《大山門人家 》130x95cm 2015年 布面油畫

趙開坤 《大雪長白山》200x100cm 2011年 布面油畫

曹吉岡《風景》200×240cm 2012年 布面油畫

郭潤文《正月十五》 80x50cm 2009年 布面油畫

洪凌《窅然空跡》570x250cm 2014年 布面油畫

王沂東《陽光和我同行》180x145cm 2006年 布面油畫

許江《葵園十二景-秋風過》180×200cm 2005年 布面油畫

馬樹青《無題 》200×200cm 2007年 丙烯、礦物色粉布面

王克舉《大漠晚風》140X160cm 2011年 布面油畫

韋爾申 《麥田紀事五》200x150cm 2014 年 布面油彩

謝東明《胡西那瑪》 190x200cm 2015年 布面油畫

朝戈 《蒙古的湖》 45 X 180cm 2013年

祁海平《復》 72.5×60.5 2010年 布上丙烯

段正渠-《黃河》 150×180cm 2003年 布面油畫

楊參軍《陳子胄像 》100×100cm 2013年 布面油畫

林永康《繅絲女》 180cm×130cm 1994年 布面油畫

白羽平 《金韻》110x140cm 2014 年 布面油畫

金田《都市的船歌》100×100cm 2015年 布面油畫

王羽天《扇子和荔枝》112x145cm 2008年 布面油畫

劉大明 《伍迪艾倫的歲月》185×140cm 2007年 布面油畫

張立平-《幾條船》150x80cm 2011年 布面油畫

王玉平-《看盤》 150x120cm 2005年 油畫、丙烯

尹齊《沙發與樹枝之一 》 180x210 cm 2011年 布面油畫

張新權-《寒露回廊》 90x130cm 2013 布面油畫

顧黎明《母子奪魁——紫色版》布面油彩162 x114cm,2011年

黃鳴 《沉香之四》122x60cmx2 2013年 布面油畫

冷軍《肖像之相-小姜》120X60cm 2011年 布面油畫

5劉小東《人妖》 97x76cm 2001年 布面油畫

龐茂琨【作品-12】開往威尼斯的快車 布面油畫 180x280cm 2015

任傳文 《霞光.扎西德勒 》122x138cm 2011年 布面油畫

石沖- 舞臺stage- oil on canvas布面油畫- 240x85cm- 1996年

忻東旺《客 》132x108cm 1996年 布面油畫

開墾 陳樹東 2003年 布面油畫130×195cm 第十屆全國美展銀獎

何紅舟《橋上的風景》235x195cm 2014年 布面油畫

馬琳《遠方的雷聲》 165X155CM 1994年 布面油畫

雷波《跡之一》 110x90cm 2015年 布面油畫

申玲 《其楠》 200x200cm 2011年 布面油畫

喻紅《此時此刻》 180x90cmx3 2003年 布面丙稀

趙培智《塞上曲--春寂寥》200x170cm 2015年 布面油畫
自有獨特風采的中國油畫藝術
邵大箴
油畫藝術發軔于歐洲,經過幾百年的歷史變遷終于為世界各國人民所接受、欣賞和采納,成為世界性的語言。它的繪畫觀念和技巧能為世界各國人民普遍理解和認同,它在造型、色彩、肌理、空間觀念等方面確立的藝術標準,雖然與其他民族和地區有所差異,但符合一般人的視覺和心理的接受原則,符合基于人性本能的審美需求,因此能動人感情,撥人心弦。油畫藝術不是時代和國界的限制。即使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崛起之后,古典性的寫實油畫與現代性的藝術,在藝術標準的評判上出現了明顯的不同,但兩者之間仍然有割不斷的內在聯系。
中國人的油畫是在學習歐洲油畫藝術的基礎上開始起步的。油畫傳播到中國,在新的土壤上生長發芽、開花結果,也離不開油畫藝術的普遍標準。歐洲油畫高峰期的典范作品,從觀念到表現技法,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但是,油畫作為一門藝術,它傳載的思想和感情,必然帶有時代和民族的色彩,而技巧和形式語言也會由此產生相應的變化。只有這樣,油畫藝術才可能在不斷擴展它傳播地域的同時,獲得越來越多投入油畫創造的作者,使自身的表現語言接受其他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得以相應的變化而呈現出與原有形態不同的異彩,從而保持它旺盛的生命活力。西方油畫被引進到中國之后,中國畫家從本土的社會現實和文化傳統出發,根據中國人的審美觀念進行適當的改造,創造了有獨特風采的的油畫,這不僅是中國幾代藝術家努力在完成引進外來文化藝術的使命和職責,也是他們用自己的才智對世界藝術所做的卓越貢獻。
中國油畫從幼稚的摹仿到逐漸入門、成熟,進入創造階段,積累了不少反映中國社會時代變革風云和描寫本土自然風貌的優秀作品,在世界藝術史上已占有自己的位置。實際上,“畫中國人的油畫”一直是中國藝術家所思考和實踐的課題。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以來,油畫界一直在討論的“油畫民族化”、“油畫本土化”的問題,雖然一些提法缺乏嚴密的學理論證,但都表達了中國藝術家們的這一理想。歷史事實也表明,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真正有所作為的油畫家,都是在努力掌握西方繪畫技巧的同時,立足于本土的社會現實和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進行藝術創造的。20世紀上半期負笈留洋學習油畫的第一代藝術家是如此,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第二、三、四代藝術家更是如此。他們當中許多人都懂得,歐洲現實主義藝術油畫遺產和西方現代藝術創造,要虛心學習和研究;中國民族傳統藝術,同樣要虔誠學習和研究,并要將兩者加以比較,認識它們在審美追求和表現語言的相同和異同,從中獲取自己的心得和體會。他們普遍遇到的問題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體系,忽略立體造型空間,在平面空間中運用筆墨寫形傳神,它的出發點有形似,但主要不是形似,而是重在表達情、意、理、趣。如何在保持歐洲寫實油畫生動造型的基礎上,表現中國傳統藝術特有的詩性和寫意精神,是幾代中國油畫家一直在苦心探討的課題。我們看到,經過幾代人的潛心試驗和摸索,中國油畫界已經從藝術創造應有的觀念多元化和表現形式多樣化的理念出發,意識到必須運用油畫材質的特性,以西方古典和現代藝術以及本民族傳統為資源,富有個性、多角度地探討解決這一難題的途徑,那就是:尊重藝術家們不同的選擇,遵循兼容并包、各顯其能的方針。
由于社會的需要,20世紀中國油畫的主要類型是關照社會現實生活的寫實主義。寫實油畫源自于歐洲的古典傳統,幾百年來隨著社會歷史的衍變、物質文明的進步和人們審美觀念與趣味的變化,它的精神內涵和形式語言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20世紀以降,歐洲寫實繪畫受到前衛藝術的挑戰,面臨嚴峻的考驗。盡管如此,寫實油畫仍然是人們欣賞的一種基本藝術樣式,因為它仍然能夠承載當代人們的精神訴求,傳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當然,它的形式語言以至技術、材質也由此出現了許多革新。寫實藝術在當代西方式微,卻在中國仍然受到人們的贊賞與歡迎,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原因是中國社會變革需要從寫實藝術中得到助力。人們失望于文人畫家們沉湎于自我小天地和陳陳相因的復古風,寄希望于寫實的藝術反映社會現實,反映蕓蕓眾生的喜怒哀樂;寄希望于藝術走向大眾,為多數人欣賞,以激發他們參與社會變革的熱情。近幾十年來,西方藝術家和大眾之所以割不斷寫實繪畫的情結,與對激進前衛藝術過分推崇觀念、拋棄繪畫形式美感的失望心情有關。人們越來越相信,用心、眼與手配合的繪畫直接地表達人的真切感情,是別的方式和手段不能替代的,有永恒的價值。
當代中國的寫實油畫呈現出多種形態:古典性寫實,追慕嚴謹的古典寫實手法,用和諧的、帶有唯美情趣的繪畫語言描寫人物與自然景色;表現性寫實,不拘泥于客觀物象的造型結構,而用線與色彩更多地強調主觀感情的表達;超級寫實,極端真實地窮盡客觀物象的外形,用精密的技巧和細致的手法,發掘具體“物”的形而上的意義;夢幻性寫實,用超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非現實的物象,寄寓自己的理想。還有一種就稱之為“意象油畫”的創作,既不嚴格寫實,也并非抽象,而是介于寫實-具像與抽象之間,采用較為輕松的構圖、平面的空間,借鑒文人水墨畫的筆墨技法,注意線的曲折變化與色彩的柔和、淡雅……多樣的寫實觀念和形式語言,表現了藝術家們對用油畫語言描寫客觀真實及自我感受的濃厚興趣,也表現了他們在這一領域內新的拓展愿望。在寫實的觀念范疇中求變,但又不離其宗,目的是追求寫實語言的個性化、多樣化和時代特色。藝術家們努力用不同方法摻入了中國傳統寫意繪畫的元素,流露出中國文化的情趣。這不僅表現在一些形式語言的吸收,如對線的關注、平面空間的處理、文人畫筆墨符號的運用等等,更反映在作品含有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注重精神內涵的表達方式上:含蓄而不外露,溫和而不走極端。
因為寫實油畫易為一般群眾所接受,又有市場的抄作,一些作者為迎合市場和大眾口味而忽視作品應有的藝術品質,對于已經發生過和現在仍然存在的這種現象,中國油畫界堅持不懈地強調藝術格調的重要性,反對寫實油畫媚俗化傾向。當代中國的抽象形式的油畫,也多注意吸收傳統文人畫的意象元素;而帶有觀念性和吸納了一些裝置手法的油畫作品,也注意不拋棄油畫語言的形式美感。
今天,藝術多元的觀念在中國已深入人心,藝術家在選擇題材、風格、手法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藝術家們在關注自我個性的同時,努力將個性與社會大眾的理想相融合,而不是孤芳自賞、自鳴清高,并努力用高雅的藝術品格引導大眾的審美趣味。
推動中國油畫藝術變革的力量來自社會政治、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包括藝術家在內的人民大眾實踐民族偉大復興理想的自覺;來自社會進程影響和人們審美趣味的改變;也來自新生代藝術家基于自身的生活體驗而產生的新繪畫理念;還來自科技和信息革命,以及當代世界其他民族藝術的影響,等等。青年藝術家的信念和他們的探索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我國青年藝術家大多在美術院校受過良好的教育和嚴格的造型基礎訓練,不少人已經在畫壇嶄露頭角,他們的作品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他們視野開闊,思想敏銳,不僅專注于油畫創造,而且關心國內外新的文化思潮,注意文學、影視、攝影以及其他繪畫門類的動向,并從中吸收養分。當然,決定中國油畫未來走向的,青年藝術家負有相當的重任。我國不少青年藝術家在當代世界文化變革的大潮中頭腦清醒,既堅定藝術服務人民大眾的方向,又堅持磨練油畫技藝和提高全面文化修養,這是可喜的一面。但也有一些青年藝術家在觀念、裝置等前衛藝術的沖擊下,對手繪油畫的前途產生懷疑,熱衷于離開油畫本身技藝做觀念性裝置的藝術。就油畫家嘗試新的藝術品種和表達方式而言,這無可非議,但對中國油畫技藝的完善和藝術本身的發展,不能不說是一種損失。用腦、眼和手協同創作是繪畫藝術的最寶貴的品質,油畫特有的技藝美感如形體結構、空間、色彩色調、筆觸肌理是它永久魅力所在,不論寫實油畫、抽象性繪畫甚至帶有觀念性和裝置性繪畫,還有在中國目前流行的吸收了傳統寫意水墨技巧的“寫意油畫”,都是不應該將油畫的這些基本特色置之不顧的。我們看到西方當代一些繪畫大師,在采用綜合質材的繪畫作品,仍然運用傳統油畫的這些特點并使之適應當代人的審美趣味,做出創造性的探索成果。
總之,中國油畫家要扎根于社會生活和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尊重和保持油畫藝術固有的特色,借鑒西方現代繪畫的創新成果;要立足本土,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之觀點與技巧,努力使兩者水乳交融;要充分發揮藝術個性,發揚獨創精神。唯有如此,中國油畫將在中國的文化建設中繼續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并會在世界藝術大格局中占有自己獨特的位置。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