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百老匯藝術雅集之三十三:林曦明中國畫觀摩展將于2016年7月1日在上海大廈1028室開幕。

林曦明 1926年生,浙江永嘉人。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理事,上海中國畫院一級畫師,上海文史館館員,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委員會名譽會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剪紙代表人,吳昌碩藝術研究會副會長,林風眠藝術研究協會副會長,現代書畫研究會會長,上海大學特聘教授,上海海上水墨畫院院長,上海水鄉書畫院名譽院長,江南畫派研究會會長,浙江畫院特聘畫師等。作品有《紅梅時節》、《水滿魚肥》、《太湖之歌》、《漓江雨后》、《故鄉》、《晚泊》、《山童》、《牦牛圖》等入選全國美展,榮獲國際大獎,世界杰出貢獻獎,二十世紀成就獎等。出版有《林曦明畫集》、《林曦明剪紙選集》等。
大寫江南——林曦明的藝術道路及簡筆大寫意的現代性價值
視覺形式是當代山水畫創作的重要價值判斷。視覺形式的個性化,也是當代山水畫家追逐藝術個性的重要體現。林曦明的藝術道路并不像傳統中國畫家那樣從臨仿明清諸家而上溯宋元,也非系統地接受新式美術教育打下學院派造型的功底。

好江南--(山水)69X69cm
他出生于浙江永嘉縣烏牛鎮溪口西山村,父親是聞名鄉里的畫工,他的童年是在隨父親走鄉串村,食宿在廟祠農家,協助父親作壁畫、漆畫、祖先掛像和戲臺裝飾畫中度過的。他對民間美術的接觸不僅甚早,而且非常廣泛,民間美術也開啟了他的藝術慧根。
林曦明的中國畫學啟蒙于十余歲時自己臨摹的《芥子園畫譜》、《醉墨軒》和《錢慧安畫譜》。16歲后,他正式師承溫州的古典人物畫家蘇昧朔先生。1956年林曦明在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擔任美術編輯期間,有機會接觸了許多海派名家,這對于他之后畫學道路的開闊影響深遠。

春風又綠江南岸--(山水)69X69cm
70年代是林曦明開始形成自己藝術面目的重要時期。1975年,林曦明被借調到上海戲劇學院美術系任教,因此他有了更多的帶領同學出去寫生的教學實踐。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他畫了大量的寫生。相對于創作,他的山水寫生保留了許多山水的自然形貌,特別是一些山石的處理,勾寫細微貼切,轉折豐富。筆墨與山水形態的結合也十分自然,所用墨色沉著,滋潤而厚實,充分顯示出畫家用筆墨表現自然山水形態的扎實功力??梢哉f,臨景寫生,既為他的畫面吸納自然山水的鮮活氣象與意境創造了條件,也為他的筆墨進一步從傳統變出找到了根據。伴隨著林曦明日益增多的山水畫創作,他的作品也開始出現一種極簡化的傾向。林曦明這些作品的極簡化,顯示出他對于隱含在自然物象里的抽象性結構的興趣,正是這個抽象性結構形成了80年代他的山水畫高峰和他凸顯視覺形式在20世紀現代山水畫中起到的積極作用。

80年代是林曦明個人藝術風格的成熟期,他的簡筆濃墨山水幾乎成為人們識讀林曦明山水的一個符號。簡筆彩墨山水使林曦明的山水更富有生活情趣,意境也更為清新明快。
林曦明簡筆水墨山水的醇熟,在80年代前后就產生了影響。毫無疑問,林曦明簡筆水墨個性的形成不僅是他個人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標志,而且也是那個時代精神與藝術思想的體現。
90年代及90年代之后,林曦明的個人風格愈臻鮮明和完備。由構圖的簡化而引發的對于山水視覺形式的凸顯,已成為林曦明山水畫的重要特征,而筆墨又是提升他這種視覺形式審美品格的重要條件,在他這種簡化的甚至帶有黑白關系的圖式中,既有墨潤滲化、濕潤淋漓的大水大墨,也有蒼勁浩蕩、渾莽樸實的枯筆渴墨。

林曦明出生于浙東,是個地道的江南人,因此畫面里充滿了水的靈動和水的秀韻;他后來長期工作生活于上海,并受教于林風眠、關良、吳湖帆、王個簃等海上名家,筆墨里傳承的是海派繪畫的神髓,故有海派畫家的韻致與風范。但他的畫風又以簡筆濃墨出之,在海派諸家中顯得大刀闊斧、豪情奔放、氣象磅礴,似乎又不盡同于海派的儒雅委婉、工謹秀麗。他歸于海派,卻又顯得若即若離。在某種意義上,他跳出了海派囿于一隅的局限性,他的藝術成就正在于80年代和整個中國畫變革求新的時代精神融為一體,既有李可染積墨山水的濃重滋潤,也有石魯逆鋒顫筆的峭拔伶俐,還兼得像吳冠中那種對于視覺形式與結構的敏銳與自覺。他既和他們有些相近,但又不全似,這正是他的藝術個性,也是他的藝術探索所體現的20世紀山水畫的現代性轉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