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展時間:2016年6月23日-24日(周四、周五)09:00-18:00
拍賣時間:2016年6月25日(周六) 09:00
預展地點:上海浦西洲際酒店二樓珊瑚廳、三樓宴會廳、三樓B廳琥珀廳
拍賣地點:上海浦西洲際酒店三樓宴會廳、
三樓B廳琥珀廳(靜安區恒豐路500號)
聯系電話:15900993161 15900993162

573
袁耀(清初) 紫府仙居
設色金箋 扇面 壬子1732年作
題識:紫府仙居。壬子秋月,應可翁老先生命意,邗上袁耀畫。
說明:上款人可翁,名濟潛,字匡葦,梁溪(江蘇無錫)李氏,是清朝的一名僧人。
18.5×55.5cm 約0.9平尺
RMB: 200,000-300,000

594
呂律(清) 賞春圖
設色紙本 立軸
題識:楊柳弄黃梅吐玉,一年歡賞動頭時。呂律。
98×49cm 約4.3平尺
RMB: 90,000-150,000

611
鄭板橋(1693-1765) 行書李商隱詩
紙本 立軸
釋文:十二層城閬苑西,平時避暑拂虹霓。吳岳曉光臨翠巘,甘泉晚景上丹梯。云隨夏後雙龍尾,風逐周王八駿蹄。荔枝盧橘沾恩幸,鸞雀天書濕紫泥。
題識:板橋鄭燮。
26.5×71cm 約1.7平尺
RMB: 250,000-350,000

623
邊壽民(1684-1752) 蘆雁兩幀
設色紙本 鏡片
題識:一、岸蘆霜脆,江楓紅冷,滿目夕陽煙嶼。渚禽沙鳥杳無蹤,只旅影、歸飛不去。秋容黯黯,波光渺渺,易得觸人愁渚。葦間老□已銷魂,又多事,涇藤貌取。鵲橋仙。邊壽民。鈐印:壽民
二、薄云收盡出晴嵐,冷艷蓉花照碧潭。多少秋光恁消受,年年不枉到江南。葦間壽民。鈐印:頤公
24×28cm×2 每幅約0.6平尺
RMB: 50,000-80,000

629
奚岡(1746-1803) 疏林疊巒
水墨絹本 立軸
題識:元時名家無不宗北苑矣,迂老崛強故作荊關,欲上異以傲諸公耳,蒙泉居士奚岡。
蕭平題跋:溪山云起奚鐵生真筆也,鐵生為西泠八家之一。其山水師四王并上溯元人,疏秀雅淡,自具一格,此作山巒起伏,叢林煙生,其境令人向往,應為其偏早期作也。辛卯秋歲友人攜示屬題,戈父蕭平并識。
139.5×37.5cm 約4.7平尺
RMB: 90,000-150,000

616
永瑢(1743-1790) 行書七言聯
手繪庫絹 鏡片
題識:皇六子。
說明:北京文物公司舊藏。
注:永瑢書法傳世較少,對聯更罕見。
130×31cm×2 每幅約3.6平尺
RMB: 120,000-180,000

618
王文治(1730-1802) 行書八言聯
灑金箋 對聯
題識:集稧帖,夢樓王文治。
說明:此聯為蘇州拙政園門口王文治對聯模本。
180×34cm×2 每幅約5.5平尺
RMB: 150,000-250,000

622
徐三庚(1826-1890) 隸書八言聯
灑金箋 對聯
題識:春樵仁兄大人清賞,袖海徐三庚書。
157×30.5cm×2 每幅約4.3平尺
RMB: 350,000-450,000

656
任頤(1840-1895) 歐陽子夜讀圖
紙本 立軸 癸未1883年作
題識: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曰:“此何聲也?汝出視之。”光緒癸未五月上浣,山陰任頤伯年甫寫於滬上。
出版:《香港榮寶齋開業一周年書畫紀念集》P7,1988年。
144×63cm 約8.2平尺
RMB: 900,000-1,500,000

566
任薰(1835-1893) 仿陳老蓮筆意
設色紙本 立軸 戊子1888年作
題識:戊子孟夏,仿陳老蓮筆意。雪江仁兄大人法教,弟任薰畫,山村署款。
182×78cm 約12.8平尺
RMB: 90,000-150,000

667
蒲華(1832-1911) 春山晴靄
水墨紙本 立軸 甲辰1904年作
題識:錫山無錫又無兵,底事似迂不再生。只有煙霞填骨髓,可知我法本同鄉。臨香光學云林本并題句。甲辰春三月,作英蒲華。
152×83cm 約11.4平尺
RMB: 180,000-250,000

668
蒲華(1832-1911) 五月榴花開
設色紙本 鏡框
題識:古瓶幾處燦榴花,點綴驚才極艷家。五月曾無虛日對,紅裙莫妬莫相夸。蒲華畫并題句。
74×41.5cm 約2.8平尺
RMB: 200,000-300,000

635
馬遠(款)(1170-1260) 秋山遠眺
設色綾本 立軸
題識:馬遠。
說明:盛宣懷舊藏。
簡介:盛宣懷(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蓀,又字幼勖、荇生、杏生、號次沂、又號補樓、別署愚齋、晚年自號止叟。漢族,祖籍江陰,出生于中國常州,死后歸葬江陰。清末官員,秀才出身,官辦商人、買辦,洋務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業家和慈善家,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和“中國商父”。
28.5×19cm 約0.5平尺
RMB: 8,000-12,000
本作是馬遠“邊角山水”之典型,他以簡練的筆法和精致的詩畫意境成功表現了山間景色,筆法勁爽,意境深邃。作品構圖精巧,位置經營獨到而臻極致。樹木、山石、亭臺集中繪于畫幅左側,以濃墨皴染的山體漸次虛淡。山石、松樹線條勁直,或如刀砍竹,或行筆略有顫掣。畫幅右側以淡墨畫遠山,虛渺空靈。與近景遙相呼應、意蘊無窮,給觀者以無窮遐想。

572
陸鴻(明末清初) 山居圖
設色金箋 扇面
題識:丁亥十月,摹黃鶴山樵為圣兼詞兄,陸鴻。
16×51cm 約0.7平尺
RMB: 60,000-90,000

8053
邊景昭(1356年前-1435年後) 蘆雁梔花圖
設色絹本 立軸
出版:《日近清光—明代宮廷院體繪畫》第一張,保利藝術博物館編,2014年11月。
展覽:1.(上海)二○一四年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五日,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
2.(北京)二○一四年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一月二十三日,保利藝術博物館。
120.5×63cm 約6.8平尺
RMB: 2,000,000-3,000,000
此《蘆雁梔花圖》軸,原作無款識,畫幅右上角豎排鈐印三方,依次為:怡情動植、邊氏文進、多識于草木鳥獸。此三印為邊景昭所常用,所以確定為他極其罕見的一件民間留存的作品。《蘆雁梔花圖》共分二段,下段畫水草溪石和兩只蘆雁,水草線條流利暢達,運筆圓潤健韌而富彈性,用色前后層次分明。兩只蘆雁悠然自得,使寂靜的大地充滿了生機。鳥身繪以赭石,羽毛以淡墨皴染,染,頭和頸部敷以白粉,神采奕奕。上段繪梔子花與兩只黃鸝,形態各異,動靜相宜。全圖筆墨醇和安謐,脫去凡格。畫面恬靜雅致、神靜氣閑,深得宋畫之意韻。

577
李士達(1550-1620) 三老圖
設色紙本 立軸 庚辰1580年作
題識:百歲舊人談舊事,壺林新綠試新茶。萬曆庚辰夏日寫於石湖村舍,李士達。
說明:象牙軸頭。
209.5×96.5cm 約18.2平尺
RMB: 380,000-580,000
李士達對繪畫美的要求有“五美”——“蒼、逸、奇、遠、韻”。所謂“蒼”美,是指筆墨成熟老練,既剛勁挺拔,又精氣內含,達到蒼勁、蒼茫、蒼潤的效果。所謂“逸”美,是要求揮灑自如,放縱超脫,意趣為主,反對矯揉做作,呆板無味。所謂“奇”美,通指畫面新奇,不同凡響,自出心裁。明代后期,畫壇流行師古之風,提倡平淡無奇,稍有一點新奇氣息,便斥為“野孤禪”、“邪派”。在這種風氣之下,李士達能打破常規,提倡獨創,是尤為難能可貴的。
此幅《三老圖》為文物商店舊藏,畫中作者以看似漫不經心的柔韌線條,極其簡略卻栩栩如生地勾畫出了三個老人與其身邊小童的形神動作,可見其對唐宋以降之白描人物技法得心應手。周圍山石樹木造型圓潤,富有生氣。畫面構圖簡明,人物與景致相互呼應聯系。畫中各處無不體現了其對于繪畫美德要求。
李士達是位正直而富有正義感的畫家。明代后期,社會矛盾急劇加深,李士達由于自身處境的關係,將其對社會的見解、情感與理想,多寄寓于幻想的神仙境界,同時其亦鐘情于表現文人高士閑適、放達之生活。此幅《三老圖》所表達的正是李士達對于隱居山林的向往之情。

580
盛茂燁(明·萬曆-崇禎) 匡廬泉
設色紙本 立軸
題識:匡廬泉。盛茂燁。
336×96cm 約29.0平尺
RMB: 380,000-580,000
此幀《匡廬泉》尺幅巨大,縱336厘米,橫96厘米,這與晚明流行起來的大幅字畫懸掛于廳堂高壁的風俗正相吻合,《長物志》中稱“懸畫宜高”、“堂中宜掛大幅、橫披,齋中宜掛小景、花鳥”,這種懸掛于中堂的大畫一般都格外高長,縱和橫的比例為2.5比1或3比1,甚至達到4比1。該作縱與橫的比例便是3.5比1,正在晚明中堂書畫流行的縱與橫比例范圍內。上海博物館藏盛茂燁《錦洞青山圖》,縱308.8厘米,橫96.7厘米,與該作縱橫比例類似。圖中高峰聳立,群巒呼應,林木蔥郁,高泉潺流,山徑蜿蜒,三五行人或匆匆前行,或駐留觀景,畫面氣勢雄險,意境深幽,盡顯古雅清幽之風范。

585
張翀(明末清初) 三星福壽圖
設色紙本 立軸 辛巳1641年作
題識:辛巳暮春之吉,張翀。
239.5×109.5cm 約23.6平尺
RMB: 200,000-300,000

601
胡士昆(清) 訪友圖
設色絹本 立軸
題識:栗里胡士昆畫并題。
159×47cm 約6.7平尺
RMB: 150,000-250,000

8048
董其昌(1555-1636) 行書《墨禪軒說寄吳周生》
絹本冊頁 十二開 1622年作
說明:上款人吳周生,名楨,從董其昌游,書法亦得董氏真傳。
24.5×23cm×12 每幅約0.5平尺
RMB: 600,000-900,000

8049
張瑞圖(1570-1641) 行書《勵志詩》冊
紙本冊頁 十九開 甲子1624年作
題識:天啟甲子秋中書於椰子書院。瑞圖。
28.5×27.5cm×19 每幅約0.7平尺
RMB: 1,200,000-1,800,000
在中國書法史上,晚明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期。此期作品在形式上開始大幅長軸的探索,在內容上一掃不激不厲、莊重典雅的傳統范式,而代之以激越奇崛的氣象。可以說晚明書風帶著它強勁的革新氣息沖擊著長久以來婉麗書風一統天下的格局,而張瑞圖正是這個時期最有創造性的書家之一。
“晚明四家”中,張瑞圖的書法風格最具代表性,與同時期的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傅山等同屬革新派書家。其于傳統既有繼承亦有創新。正如清代秦祖永《桐陰論畫》所言:“瑞圖書法奇逸,鍾、王之外,另辟蹊徑。”
但張瑞圖與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學書道路頗不同,他的書法淵源歷來鮮有論及者,從其作品亦較難考析他究竟宗法何人,故論者以為:“瑞圖書法奇逸,鍾、王之外,另辟蹊徑。”張瑞圖書法所呈現的節奏和結字,往往別開生面,給人百草豐茂之感,并以其獨特的精神氣質賦予作品極強的感染力。
此冊行書《勵志詩》書于天啟甲子(天啟四年,1624)年,作者時年55歲,正是其仕途順利遷升不久、人生得志之時。此時張瑞圖的書法處在個人風格成熟的初期,揮毫落墨之際,追擬前人技巧的用心與表現個人習慣的張揚兼而有之,交替互見,因而顯得收放有度,文質諧調,尚無晚年那種夸張曲折、反復盤旋的簡單化之氣。同這一階段張瑞圖的其它書跡一樣,此冊行書《勵志詩》,作者所特有的下筆頸挺、轉折方直、結字樸實緊密的形象特征已經體現得相當顯著明確,在把握運用上也非常熟練和灑脫。由于在字形結體上是行草相間,所以通篇之內點畫的輕重緩急、字形的大小聚散、墨色的濃枯干濕,都顯得變化豐富,對比明顯而同時又轉換自然、配合協調。
中國自古以來均有“書如其人”之說,亦有“因人廢書”之論,雖然張瑞圖在政治上是個失敗者。然而他的書法藝術成就卻得到了后世公允的評價,清代吳德旋云:“張果亭、王覺斯人品頹喪,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豈以其人而廢之。”張瑞圖在藝術上敢于冒積葦束薪之忌,在書法用筆和行款上作這種有益之探索,此其精神氣骨可貴處,故而張瑞圖的書法迄今能在歷代書家中獨樹一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