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忘卻的歷史
十九世紀中晚期,1880-1885年間,當時加拿大政府答應了西卑詩市加入聯邦時提出修建一條橫貫全加的太平洋鐵路的條件。此鐵路西部兇險地帶由從中國南方招來的17000名華工修建。其工程艱巨,危險和刻薄的生活條件和待遇使得幾千名華工死在這條鐵路上,幾乎每一英里死一華工—死亡人數屬世界移民史上首例。加上事后“人頭稅”和“排華法”等等重重的種族歧視,使得華人走著數百年的血淚路,過著不見日月的悲苦的生活。
這段沉痛的屈辱歷史,刺激了畫家孫茵昌的創造靈感,也激發了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和極大的熱情,他決定以華工題材為背景,創造一副作品,紀念百年華工的幸酸血淚,也給中華名族當代和后代子孫一個不能忘卻的紀念。

百年華工艱辛路:
這副名為《百年華工艱辛路》的油畫長138英寸,寬58英寸,內容頗多。正中間主畫面是一名華工,面露苦難的表情,有力向前伸出巨大雙手,表達華工凝重,奮斗,掙扎,虔誠而無奈;他背后是日月與楓葉,楓葉中無數的華工形象,這象征著加拿大華人對國家的巨大貢獻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如果沒有當初華工的努力,就沒有今天加拿大的統一,就似日月般永恒。此外,背景還有鐵路完工的慶祝儀式,無一華人!
畫面左邊的內容有:華工告別故鄉,遠渡重洋的場景;鐵路完工后,華工以淘金謀生的場景;留在中國家中妻子獨立耕作的場景;白人欺打華人,搶砸華人店鋪的場景;數千名華工尸骨不得安葬加國,必須運回故里安葬;華工血淚錢寄回家鄉,建成碉樓,現已成時間遺產。
畫面右邊的內容有:華工修鐵路的多處場景:開山,運石,炸路,鋪地基等;華工艱辛勞作住著住宿簡陋木屋,嫉妒嚴寒;不公平的“人頭稅”和“排華法案”。
整體畫面呈冷灰色調,與主題楓葉金紅色相稱。各個歷史事件時空交錯,穿插在畫卷里,勾起苦澀的回憶。




與君共勉,未來就是藝術:
在準備這副巨畫的時候,孫昌茵翻閱了大量有關華工的材料,華工掙扎奮斗的歷史也勾起了孫昌茵的回憶。回想自己當年揣著200美金來到加拿大“淘金”,雖然不比華工艱辛,但是也自有一把辛酸淚。
20多年前,孫昌茵夫婦放棄了國內優越的工作,來到陌生的加拿大。兩人已到不惑之年,語言不通,國內還上有老下有小,都要依靠他們。兩人只能去餐館打工,拿著一小時5塊錢的薪水,為了多賺錢,孫昌茵的太太更是打了兩份工,辛苦可想而知。
不過,兩人都對未來充滿了希望,而且,那時中國的工資很低,雖然在餐館身份不敵國內,但是一天賺的錢卻是國內一個月的工資。所以兩人也沒有太多的心里失衡。孫昌茵的太太更是喜歡加拿大自由的環境。每每給國內寄錢,孫昌茵夫婦都很欣慰。
大約一年的時間,孫昌茵重拾畫筆,開了畫展,畫展很成功,上門約畫的人絡繹不絕,孫昌茵又做回專業畫家,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的孫昌茵已經在加拿大美術界頗有名氣。其開辦的多倫多美術學院擁有兩家分校,畢業學生數百人,他的畫作在世界美術館和博物館被收藏家收藏,且擁有幾間店鋪和產業,取得了成功。
“是金子在哪里都會發光!”回想自己的奮斗史,孫昌茵唏噓不已。即時在最困難的時刻,他也從沒有放棄希望,總堅信未來會更好。
孫昌茵說,就像自己一樣,很多新移民來到加拿大,但是,大多數移民在國內都是佼佼者,中國那么人競爭的情況下都能成功,來到加拿大也一樣會成功。就好像老鷹一樣,他可以飛的比雞還低,但是,總有一天,它會飛上藍天。信念很重要,相信未來,“未來就是藝術”。
現在的孫昌茵已經功臣名就,他覺得人生有三個目的:堅持專業;做感興趣的事情;對社會有益。現在,畫畫對他來說,不為名利,只是自己的興趣。
孫昌茵認為,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藝術家在加拿大發展確實不易,除了基本功要好,適應社會的需要,這才是生存之道。

藝術簡介:
孫昌茵,加拿大著名畫家。溫州市人,七十年代因創造和發表大量連環畫,書畫及美術作品并獲獎,被政府以“有成就人才”上調到溫州市文聯任創造干部及《文學青年》美術編輯。并研讀于中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生班。 1988年赴加拿大深造。90年代創作大型壁畫“天鵝湖”獲加拿大政府“卓越畫家殊榮”。2008年創作了三聯油畫《百年華工血淚路》作品被世界國際博物館收藏,并獲得國家郵政局印制郵票首日封提名;2013年中國駐加拿大多倫多大使館簽發證大廳創作大型白描壁畫《中華文化五千年》獲加拿大政府移民局頒發五年一度突出貢獻獎。2015年油畫作品《漂浮》受邀參加法國巴黎藝術展。
多倫多美術學院 名譽院長
加拿大中國美術家協會 副主席
清華藝術創作研究會 副會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