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綜合媒介藝術?這是一個新的稱謂。在這之前已經出現了綜合材料繪畫、裝置藝術、新媒體藝術等概念,而當下的藝術形態已經從之前單一的架上繪畫走向裝置、觀念,走到了綜合媒介的表達。
綜合媒介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的物質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組合、改造,以演繹出其應有的文化概念,以個體或群體的藝術形態展現作品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就“場地+材料+情感”等元素的要求來看,綜合媒介與裝置藝術非常接近,但是包容性更強,藝術觀念的表達方式更加自由新穎。

作品:《七宗罪》綜合材料(布料)作者:楊浩 沈卓瑞 唐培鑫 禹璐
目前,云南的綜合媒介展覽很少,即使是裝置藝術展覽也很罕見。在云南做裝置的藝術家寥寥無幾。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至新世紀初,正是中國與裝置藝術的接觸時期,云南也曾掀起過短暫的裝置熱,比如姜靜、向衛星、寧智、高翔、葉松青等人,由于這些藝術家本身具有畫家的身份,裝置藝術可能只是他們一段時間的實驗性之作。除此之外,也還有其他藝術家曾創作過數量不多的裝置藝術作品,但都很快轉向了其它藝術創作。如今的云南裝置藝術現狀可以說非常寂寥。據我所知,目前一直堅持裝置藝術創作的有藝術家薛滔、雷燕、孫國娟,也有一些學院派教師會運用綜合材料的方法進行教學方面的指導,偶有涉及到綜合媒介和裝置藝術,作品也較少,有也是夾雜在傳統作品畫展中共同展覽,加之內容不突出,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我們把上述現象理解為,現在云南當代藝術氛圍不夠,或是綜合媒介藝術在業內還沒得到應有的重視。

作品:《諾亞方舟》綜合材料(玻璃鋼翻模) 作者:蘇冬冬 李冰蓉
隨著藝術形態的發展越來越多元化,以前大家所認知的裝置藝術的稱謂與界定已經模糊,很多時候并不能將裝置藝術與綜合媒介藝術界定得非常清晰。筆者曾經采訪過多位云南當代藝術策展人和藝術家,討論過云南本土綜合媒介藝術現狀寂寥的原因,也談到了云南藝術市場對綜合媒介藝術的接受程度等問題。首先,云南地處偏遠,對比較先鋒、前衛的藝術形態接受較遲緩;其次,云南整體的藝術表現偏向自然風貌和民族文化,這當然和云南多元獨有的地域資源有關系,即使表現人文思想的創作,也大多偏向云南人物風貌的直接表達,帶有觀念性質的創作非常少。另外,綜合媒介藝術本身的“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呈現方式,對展覽場館的要求較高,同時也需要觀者具備較高的包容度和欣賞水準。除此之外,綜合媒介藝術作品保存不便,消費渠道小眾,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因此,當前云南本土的綜合媒介藝術現狀并不樂觀。這對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云南當代藝術,不能不說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
然而,藝術的發展需要不斷創新,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向前推進,云南當代藝術長期的靜止與沉悶,被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展覽打破了。
像外—綜合媒介優秀作品展,是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2011級、2012級工藝美術方向畢業生的優秀作品入選展,整個展覽傾注了指導教師沐曉熔對綜合媒介藝術的理解與觀念。這次展覽共展出十五件作品,采用了多種媒介和媒材的制作與表達,如影像、聲音、玻璃鋼、羽毛、旅行箱、人工水晶、紙質、布料、照片、陶土、木屑、鋼架、棉線、面具等,不同的創作主題,都反映了當代年輕人對自我、對社會的感知,對不同現實生活不同現象層面的思考,以及所構筑的思想觀念。帶有這樣觀念性質的綜合媒介藝術展覽,在云南學院派的展覽中鳳毛麟角。這是一個極具個性、與眾不同的展覽,為云南綜合媒介藝術展樹立了一個很好的范例。
“像外”展融合了光、影、聲、像,運用不同的手法和創作媒介,創造了一個融詩意、哲理、技術為一體的藝術世界,向觀者展示了一個帶有隱喻和意象性的現實與夢幻。如參展的觀念影像作品,采用了非常新穎的光雕技術,運用云朵、視頻和圣經故事為媒介,向人們傳達精神介質空間中的難忘紀念,強迫與欲望的縮影,讓巴別塔與最后的晚餐成為一種刻 畫的詮釋。作品《天工開物》很自然主義地采用了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創作思維,當藝術家不再強加觀念于表現對象之上,而是遠觀其存在的價值時,出現了天籟的 空靈。其他影像作品還有《LIBERATION》,表現了女權主義的獨白;《lonely planet》,反映了自閉癥患者游走的世界;《夜晝》映射了夢中存在的真實自我,以及真實世界中存在的夢境。

作品《創世紀》觀念影像 作者:徐公羽 林志達 楊磊 趙仲杰
另一組作品《上空》和《一念》采用了有著迥異性格的材質,來體現柔與剛——精神世界里兩種質地的對撞、矛盾與共生;重與輕的膠著,釋懷與負重,在一念之間的轉換。還有《本來無一物》、《千眼之觀》、《入世說》、《尋求相遇之辰未丑戌》四件作品采用了中國傳統文化范疇中的經典觀念,表現了創作者們對現實生活的思考;作品《七宗罪》、《諾亞方舟》借用西方宗教文化中著名神話故事來反映一個鮮活的人,在某個時刻對自己靈魂的拷問。《如是我聞》運用報紙、照片和玻璃鋼翻模展現了一個很有意味的觀念,即每個人都想看清楚背后的自己,甚至對過去的自己進行一次冷靜的審視;而《浮圖經》則是一件聲音裝置作品,其中特別設置了破碎的鏡子,讓人們在靜謐中傾聽神秘聲音的同時,觀察自己微妙的改變。“像外”展覽中這些極富創意、觀念新穎的作品,所展現出來的實驗性和綜合性藝術語言,在云南當代藝術展覽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義。
綜合媒介藝術是現代藝術變革的產物,它從表達方式、技法手段、媒介介質、審美觀念等方面都緊緊圍繞創作觀念的表達。“像外”展中的表達,是90后青年對藝術進程,現代生活的看法。相信在往后的綜合媒介創作過程中,平面與空間、裝置與綜合材料的多元結合,必將使云南綜合媒介藝術出現一個良好的發展趨勢,同是讓大眾接受、了解云南當代藝術的窗口。
此次綜合媒介展覽作品的創作,在媒介材料、技法風格上都趨于自由、跨界、不拘一格;而作為一種藝術思維,在藝術觀念、創作意識上則表現出多元化與人性化的結合。如果追溯這種藝術表現源起的話,在二十世紀初的畢加索的繪畫語言里則可發現端倪。而1917年,杜尚的作品《泉》則更是綜合媒介進入藝術史的一個著名案例。近百年來,藝術在觀念、形式、語言與媒介材料上發生了多樣變化。“像外”展中的“綜合”,不是各材料之間的簡單混和與拼湊,而是跨畫種、跨感官的綜合性藝術表達概念,是融合中西方藝術精神,拓寬多種藝術表現手段和多種媒介綜合運用的創作試驗。年輕的創作者們不僅對當代社會現狀進行思考,還用長期積累的審美經驗,對生活材料進行的分析和審視,賦予了材料以新的精神內涵,從文化與觀念的角度尋找創新與發展,從材料語言的角度拓展藝術思維的新空間。

作品:《一念》綜合材料(羽毛、行李箱) 作者:謝冬梅 彭敏 張夢斐 朱佳琪 史宗明
綜上所述,“像外”展的創作者們以材料和表現為切入點,使用新穎而自由的藝術語言,創作出散發著濃郁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我在這里暫且把它歸為云南全新的藝術形態,以“多媒介材料自由地表現藝術觀念”為學術宗旨,打破了云南近些年創作不夠豐富的傳統美術格局,體現了當代藝術創作的多元與包容特點,呈現出云南美術在本土化發展基礎上的當代性,包括文化藝術發展的自然規律。于是,我想說:“像外”綜合媒介優秀作品展,豐富了云南美術創作與展覽的內容,加強了當代云南美術發展的互融性與延展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