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香港邦瀚斯2016春季拍賣“溫玉物華——思源堂藏中國玉器”收槌,這是一場被譽為“近十年整體水平最高的古玉拍賣”專場,一億七千多萬港元的總成交額堪稱完美。但同時,這場拍賣也激起了諸多的質疑聲。不少人認為其拍品假得“令人發(fā)指”,也有文博界人士對這些顯而易見屬于 “出土文物”的玉器堂而皇之地大肆拍賣表示氣憤。
“近十年水平最高的古玉拍賣”
“溫玉物華——思源堂藏中國玉器”專場,共上拍73件從新石器時代至漢、宋、明、清時期的古玉,經(jīng)數(shù)小時的拍賣競價,最終成交63件,5件超過千萬港元,27件超過百萬港元,數(shù)件以超估價幾十倍的價格成交。
一件高10.4厘米的東漢玉雕說唱舞人以3148萬港元成交,拔得本場頭籌;估價僅為二三十萬港元的兩件8.7厘米和5.5厘米的青玉雕辟邪分別以2196萬港元和2476萬港元成交,成為本場拍品的最大黑馬。

東漢 玉雕說唱舞人
對于“思源堂”主人,邦瀚斯官方并未過多透露,但據(jù)報道,“思源堂”主人名為何安達,是著名收藏家、古董商陳淑貞的先生。2014年12月,陳淑貞因病在養(yǎng)和醫(yī)院去世,傾其一生創(chuàng)辦的奉文堂藏品交由其夫何安達打理。據(jù)悉,本次推出的珍藏大多數(shù)是上世紀80年代中及往后所獲,保存至今。
然而,這批高古玉的真?zhèn)卧獾搅藝乐氐馁|疑。
在微博上擁有眾多粉絲的文博類博主“鞋楦兒”,直言不諱地表示,這次拍賣的拍品,從目前看到的資料來看,沒有一件是真的。“而且還是偽古中仿得比較差的,屬于蚌埠地區(qū)偽古作坊里的中級水平。造假者對戰(zhàn)國到漢的造型與裝飾特點沒有研究,基本屬于‘一眼假’”。
無獨有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玉雕“國大師”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他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貼出了這次拍賣的前三甲照片,然后下了兩個字的簡短評語——“太假”。他表示自己在安徽蚌埠一帶見過很多類似檔次的仿古品。“漢代的玉是非常強調氣勢和形的,這次的拍品完全不具備。就拿那個辟邪舉例,它前腿、肩膀上的紋飾都是非常淺薄、畫蛇添足的東西,和館藏級別的高古玉相去甚遠。而且,高古玉在地下埋藏多年,皮漿在地下逐漸被鈣化、氧化之后會形成一種特別的厚重感,而這些高古玉的皮色都是浮在表面的。”他解釋道。

西漢 青玉帶皮雕高足杯
這位“國大師”表示,他沒有收藏高古玉的經(jīng)驗,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曾有過多年為香港和臺灣的老板打工的經(jīng)歷,專門做仿古件。“當時新玉沒有市場,而高古玉在港臺相對比較受歡迎。但即便是那個時候,好的高古玉都已經(jīng)很難得了。這些老板收不到古玉,就拿一些帶色的和田玉籽料,做仿舊件。當時很多人在做這個,有些仿得還真像。因為料本身就是老料,有自然的皮色,沁色也都是真的,再用老的工藝方法進行加工,處理包漿的感覺。那些商人拿到港臺地區(qū),能當老的賣出去就賣,被人看穿了就當仿舊的賣。不過這次拍賣的高古玉并不屬于這個類別,它們更像是安徽近十年的東西,比較低劣。
然而參與了此次邦瀚斯的拍賣的資深的古玉藏家馮先生坦言,這次邦瀚斯的專場拍賣,大部分是普品,其中也的確有假貨。這種情況對于高古玉的收藏不可避免,畢竟中國有著漫長的古玉仿造史,但假貨的比例沒有外界傳聞得那么離譜,不到10%,“拍出高價的那幾件沒有問題。而且,這次的專場拍賣,全國的高古玉商人幾乎傾巢而動,最高價的那幾位競拍者,背后都有高參掌眼……有錢人并不傻”。

清康熙 康熙帝御寶檀香木異獸鈕方璽
在馮先生看來,很多人認為這些高古玉像假的,是因為他們是以想象中的高古玉的標準作為參照做出的判斷。“現(xiàn)在,國內很多人,包括一些文博界的人寫的書,關于如何鑒定古玉,基本都從理論上來判斷。但中國人自古就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一說。我不否認清朝的時候還是有一些鑒定古玉很厲害的人,但他們的那些理論,傳來傳去早就變樣了。所以跟著這些書本去鑒定古玉,見到假的會覺得是真的——因為造假者也是照著書造假,見到真的反而覺得不對。”他表示。
說來說去,高古玉的真?zhèn)危坪跏且粋€誰都無法說服誰的終極問題。
“其實爭論的結果沒有意義,即便特征已非常明顯地放在那里。‘眼學’是中國傳統(tǒng)收藏鑒定行的立身之本,所以爭論起來總是誰也說服不了誰,那么就只能看身份與地位,地位高的嘴大。”“鞋楦兒”表示,“這里面的原因很復雜,學術態(tài)度問題、人品問題、知識結構問題……這也是中國博物行業(yè)尾大不掉的歷史問題。”

十八世紀 白玉雕松溪隱釣圖牌
究竟該不該收藏高古玉?
對于高古玉,拋開“真?zhèn)?rdquo;不談,有人認為高古玉應不應該拍賣才是更加重要的問題。
“從法律角度講,無論新法還是老法都對盜墓、可流通物有界定,即地下文物屬國家,民國之前的傳世文物禁止出境買賣,可買賣文物需有傳承序列。那么,1949年后出土的文物,不許私人買賣,這是非常清晰的。所以,要我說,國內高古玉要看‘真’,就得先查‘源’,講不清的,就該抓,那絕對是盜墓。” “鞋楦兒”表示。
有媒體報道,邦瀚斯此次推出的高古玉,大多數(shù)是上世紀80年代中及往后所獲。
“鞋楦兒”表示,事實上,古玉拍賣在內地一直都有,只不過公眾并不了解。“江蘇、浙江每年都有,是某兩個收藏類的大網(wǎng)站搞的拍賣會,他們的線上交易一直不斷。站方組織的線上拍賣以及會員用戶自己的單獨開帖買賣,由網(wǎng)站提供‘擔保’服務,每年的交易額都以億計。但是因為打法律擦邊球以及近半以上屬于非法交易,所以基本隱而不宣”。
“這次香港邦瀚斯的拍賣,是中國戰(zhàn)漢古玉第一次如此公開而張揚的拍賣。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在香港,文保法尚未覆蓋;二是海昏侯墓最近的宣傳失控,讓戰(zhàn)漢古玉進入公眾視線。同時,這個結果也是人數(shù)眾多的古董商、販子、盜墓者、假古董制販者非常關注和希望力推的。這還與新文保法鼓勵民藏方面政策性松動緊密相關”。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