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九歌2016春文物藝術品拍賣會將于6月13日—15日在天倫王朝酒店拉開序幕。本場拍賣會涵蓋了五大專場,共囊括當代書畫、近現代書畫、古代書畫數千件藝術精品。其中聽雨軒珍藏書畫、墨耕堂珍藏墨緣集勝、葡苑齋珍藏書畫等專題均得自于世家多年珍藏。當代書畫部分匯集了數件作者親鑒珍品,近現代、古代書畫部分更是集聚了若干流傳有序曠世珍品。北京九歌16春拍經過半年時間的精心準備,可謂精品云集,誠意之作,期待廣大藏友蒞臨賞鑒。
本場拍賣會我們得到馬一夢先生的鼎力支持!聽雨軒主人馬一夢先生自幼酷愛書畫,收藏頗豐!此次春拍我們歷經一年有余數次和馬先生交流溝通,終得馬老的信任與支持,把其部分藏品委托九歌拍賣,我們深感欣慰與榮幸?。R紹周,號一夢,河北張家口陽原縣人,精鑒賞,好收藏。) 馬先生自幼受業于舅父著名學者李泰棻先生,涉足古典文學,書畫鑒賞。其跟隨李先生先后拜見結識于省吾、金禹民、孫瀛洲等多位文博界泰斗。并深得孫瀛洲先生喜愛收為義子。文革前從事教育工作。文革后馬先生仍然不忘深深熱愛的藝術事業,在求藝的道路上,先后結識李可染、啟功、黃胄、董壽平、李苦禪、趙樸初、王遐舉、田世光、史樹青、黃永玉、崔子范、劉炳森等多位藝術名家,并廣得饋贈,收藏甚豐。二零零零年后馬先生曾擔任中國革命博物館—東方美術館館長,并策劃主持多個美術展覽。包括《慶祝北京師范大學建校百年·啟功先生九十華誕·啟功書畫展》、《王遐舉·王慶云書法作品展》、《世紀思索—中國美術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作品展》等大型展覽。

LOT 1033 —— LOT 1040 潤物細雨—齊白石花果草蟲工筆冊(分別為八個標的)
紙本設色 鏡心
備注: 1。李泰棻舊藏。
2。 本拍品將收錄于《聽雨軒珍藏書畫集-繪畫卷》。
34.5×34.5cm 約1.1 (每幅)
RMB: 估價待詢
妙、精、稀
齊白石—筆尖下的華美樂章
對于每個人而言美好的事物都是最愿意銘記和懷念的。不論是美味鮮艷的櫻桃,還是百花叢中翩翩起舞的蝴蝶,亦或是霜天紅葉蟬自鳴般的詩意美景,這一切都是我們記憶中最永恒的部分。而記憶終歸是記憶,總有一天我們會老去,總有一天我們會忘記。直到有一天我們認識了一位老人,一位改變中國近代繪畫史的畫家,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齊白石!他叫我們不再憑記憶去“回味”,他叫我們每日都生活在“快樂”當中,生活在“美好”當中。齊白石的繪畫不是簡單的畫畫,而是在用“生命”去畫,用“生活”去畫。他筆下的花果生鮮無不是如同真盤實物一樣近在眼前,叫人垂簾三尺。小寫意數筆就可以體現櫻桃和荔枝的紅潤飽滿,色澤相宜,寥寥幾筆的寫玩就把秋蟹和美酒帶到嘴邊,這就是源于生活的寫照。相對于生活的寫照,他對大自然的熱愛更是傾注了畢生的心血。他筆下的草蟲活靈活現,飛者栩栩如生,鳴者洋洋盈耳。他可以用細密有致的線條,表現出如絲般透明的蟬鳴翅膀,振振欲逃的蠅。用一根線條,體現出蜘蛛的機警與敏銳,幾筆皴擦涂抹畫出了蝴蝶和飛蛾似乎一碰即落的絨毛,工寫兼具的幾筆把蜻蜓的靈動表現的淋淋盡致。他以 “工寫結合”的方式,用寫意的日常之物,配以工筆草蟲,畫出了疏與密、工與寫、動與靜的嶄新風格。
此件齊白石八開冊頁雖是兩本冊頁遺留拼冊而成,但開開亦是齊氏絕佳之作,此冊可以說是集中了齊氏全部代表畫風和全副精力的代表作!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本冊上款人癡庵先生即為我國著名學術界泰斗李泰棻。名仕之間的相惜之作,也為本冊增加了一層厚厚的歷史感!
藏家應我們請求,為了廣大收藏愛好者,此冊八開均為獨立標的以饕藏者,還望有緣藏家珍之寶之!

LOT 1078 董其昌(1555-1636) 行書 1608年作 紙本水墨 冊頁
備注:1。孫瀛洲舊藏。
2。 本拍品將收錄于《聽雨軒珍藏書畫集-書法卷》。
28×14.5cm×22 約0.4 平尺(每幅)
RMB: 估價待詢
董其昌在中國書法史上與蘇軾,趙孟頫二人并稱三大家。其書風吸取了古人書法的精華,但不在筆跡上刻意模仿,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園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精到,少有偃筆、拙滯之筆。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布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在明后期其書風影響中國書壇數百年,由在康、雍、乾三朝,他的書風影響之深,是其他任何書家都無法比擬的。
本冊是董其昌贈予明代著名學者陳繼儒之冊。(陳繼儒(1558-1639),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字仲醇,號眉公、麋公。)董、陳二人可謂是莫逆之交,在倡導文人畫上,董陳二人的學術思想可謂是比翼先鋒,互不出其左右。此冊明顯是董其昌精心之作,全冊字跡勁秀至美,章法工整,墨韻濃淡相宜,意足神暢,可謂妙到毫巔。
此件董其昌行書冊原為孫瀛洲(1893-1966) 所藏。孫瀛洲先生與馬一夢先生家父交往甚密,又甚是喜愛馬先生,其諸多文獻及報告均為孫老口述,馬先生代筆所書。對于晚輩的喜愛孫老從不掩飾,孫老知其家世甚好,自幼喜愛書畫,故在晚年贈予馬先生諸多藏品,不論是書畫還是瓷器都是其精心挑選不計其價。此冊就是孫老贈予馬先生諸多珍品之一,雖經文革查抄退賠諸多浩劫,但保存至今依然完好無缺甚為幸事!
孫瀛洲(1893-1966),河北冀縣人,著名古陶瓷鑒定專家,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LOT 1079 佚名(唐) 敦煌寫經 普賢菩薩說此證明經一卷 紙本水墨 鏡心
備注:1。李泰棻舊藏。
2。 本拍品將收錄于《聽雨軒珍藏書畫集-書法卷》。
25.5×141.5;25.5×135.5cm
約3.2 平尺;約3 平尺
RMB: 咨詢價
李泰棻(1896-1972),字革癡,號癡庵,河北張家口陽原縣人。著名學者、史學家。其對諸子百家、甲骨文、金石學等研究,成為這些學科的必讀書。主要著作有《今文尚書證偽》、《老莊研究》、《癡藏金集》及《續集》、《西洋大歷史》、《中國史綱》、《西周史征》、《國民軍史稿》、《方志學》、《綏遠省通志》、《魯迅遺事》等多部著作。
敦煌寫經是中國古文獻中的瑰寶,自1900 年敦煌寫經卷在敦煌藏經洞被發現后,密藏多年的敦煌文獻隨即流散,許多完整的寫經卷均被國外的探險家所劫掠。直到1910 年,清朝學部才將劫余部分運抵北京。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寫經,上起兩晉,下至宋元,其中的大部分是唐代的寫經卷子,并且有很多寫經卷子有抄經者以及年月的題記,為人們了解唐代經生及其書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同時敦煌寫經書法也是中華書法藝術之瑰寶,敦煌寫經的藝術價值很高,部分寫經書法體現了唐代書法很高水平。寫經書法具有濃厚的特色,以至于為人稱為“經生體”。在師承淵源上我們卻發現,經生們仍以社會流行的書法范本作為自己的楷范。敦煌寫經絕大部分用筆抄寫,為古代民間書法大成。卷子的抄寫者大多是被人雇用的寫經生或一般庶民。他們常年抄寫,熟能生巧,久書成藝。有的書寫雄強勇猛、大刀闊斧;有的書寫嫻熟娟秀,溫文爾雅。書體行、草、隸、篆皆備,豐富多彩,表現自然質樸,機動靈活。其功力法度,審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贊嘆。
此件敦煌寫經為唐早期所書,字跡工整,法書精到,力透紙背,體現了極高的藝術水準,歷經千年保存尚好,實為罕見寶物。

LOT 0259 張仃(1917-2010) 劫余存稿 1974年作 紙本水墨 鏡心
備注:張仃自題簽,杜大愷題跋。
著錄:《老雪凝千古—張仃書畫集》P10-35,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
45×34cm×18 約1.4 平尺(每幅)
RMB:3,800,000-4,800,000
20世紀70年代中期,處于文革之中的張仃生活境遇極差,流落在京西一所廢棄的茅屋里醫病,但他并沒有放棄藝術創作,經常在孩子用的毛邊紙上畫一些寫生稿,有的尺幅還沒有巴掌大。直到“四人幫”垮臺后,他才重拾畫筆,創作了一組批判“四人幫”的漫畫。同時,他又開始一邊在茅屋周圍寫生,一邊從事焦墨山水的研究與探索。其1977年創作的《南海石壁畫龍》、《房山十渡圖卷》長卷、《長江萬里圖稿》、《香山》十四開冊頁等,便是其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是其從事焦墨山水創作的第一階段,可稱作張仃之焦墨山水的準備期。 張仃這一時期的作品多為手卷和成組畫頁,民間流傳不多,不過此階段的作品用筆精到,十分傳神,畫上并不題款蓋章,只放著自己品味。其老友黃苗子見后,曾激動不已,大加贊賞,并在幾幅作品上欣然題字,稱其“當其下筆風雨疾,筆所未到氣已吞”。這批作品直到1983年畫家整理舊稿時,方才蓋上自己的印章,其中一些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但多數還珍藏在畫家自己身邊。此冊稱之為“劫余存稿”,便是張仃在那個特殊年代歷經劫難后保留下來的作品,代表了其這個階段的藝術面貌。

LOT 0262 范曾(b.1938) 老子出關 2001年作 紙本設色 立軸
178×95cm 約15.2 平尺
RMB:3,000,000-4,000,000
“中國畫打破一時一際之身觀局限,‘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不以描摹物象為終極目標,而緣物寄情,物我兩忘,以超然的意匠,飛凌于萬象之上,在主客觀交感之中產生深邃的境界,這就是中國畫能側身于世界藝術之林而歷千秋不衰的根本。”—范曾。
澤畔行吟的屈原,深思出關的老子,把酒臨江的曹操,仰觀天象的一行,面壁邃悟的達摩;還有補天女媧、玩潮神童、緇衣鐘馗、說夢莊周……無不在范曾筆下化作生動形象,呈現出來。“平生愛寫老子出關,意永神雋,筆趣古樸,世人寶之有由然也。有好事者謂昔猶是也,今猶是也,明將若何?他相信,那緊隨老子的稚童,正是對老子永懷虔敬的范曾自己。此幅畫卷,老子閉目深思,坐騎青牛,伴童神態怡然,短促有力的線條不單是為了表現以服飾,而化作一片富有節奏的音符,如樂章一樣在畫面中流淌出來。畫作整體古樸雋朗,線條明快,展卷仿佛能使人躍然紙上,體會那舒然淡雅之氣息。人物神態變化精微,可謂是變化無窮,百看不厭。因為先生對待每一幅作品都以出古推新的心態而為,以捕捉新鮮的感受,獲得更高層次的新領悟為追求。正是秉承這種內心的激情與沉靜以及殊堪自信的非凡筆墨,范曾造就了這獨特的繪畫符號,開創了范式的“老子出關”。

LOT 0260 范曾(b.1938) 促織圖 1982年作 紙本設色 鏡心
備注:附飲蘭山房收藏證書。
67×94.4cm 約5.7 平尺
RMB:1,200,000-1,800,000
本次拍賣會另一件范曾作品《促織圖》創作于1982年。畫面上小童老者促膝而坐,老者含笑撫須,小童伸臂逗弄蟋蟀,一靜一動,給祥和的畫面帶來了濃重的生活色彩。中國人物畫著重于線的運用,范曾正長于此。細觀畫面,小童的臉、手、足所用線條飽滿爽利吹彈可破,而老者用線時有頓挫,鏗鏘之意仿佛時光鐫刻。如此細微的差別正顯示了畫者高超,于形于意皆為妙品。八十年代正是畫家繪畫成熟期,產生了大量精心之品。這一時期人物造型嚴謹,用色淡雅凝重,布局開放合理,此幅《促織圖》可謂達到了“心手合一”之作。

LOT 0518 謝稚柳(1910-1997) 唐人詩冊 1990年作 紙本水墨 鏡心
著錄: 《天下英雄君與操》P64—67,榮寶齋出版社,2009年。
備注:陳佩秋題簽條
33×45cm×12 約1.3 平尺(每幅)
RMB:720,000 - 950,000
謝稚柳先生是以古書畫鑒定名重當代,以繪畫成就名揚五洲的,書法對他來說,實是余事。然而從他的這幅冊頁中,卻表露出他對書法——尤其是草書的鍾愛。先生早年學陳老蓮得其飄逸,后來將張旭、黃庭堅、懷素的狂草糅合一起,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頗為耐人回味。 謝稚柳先生逝世已經十幾年了,見到他的草書長卷,不免贊嘆,被其精湛的藝術所感動,更感覺到他的書法與其繪畫、鑒定成就相得益彰,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中庸》道:“致廣大而盡精微,”通觀謝稚柳的藝術生涯,其學書軌跡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是吸收期,第二是溶化期,第三是突變期,他是從廣博而走向精深的。 謝稚柳1910年生于江南名城常州的一個書香世家,其祖父、伯父及父親皆為前清秀才,并有《謝世家集》傳世。他既受家庭的熏陶,又得鄉土之靈性,愛上了書畫藝術。童年時期,他就學于寄園,從江南名儒前清進士錢名山研習諸子百家及詩賦文辭,并支持他課余研習書畫,并將所藏碑帖書畫任意讓他取閱,加深了他對書畫的興趣。錢名山的書法初學顏魯公,繼學漢隸,后又沉迷北碑,而晚年又喜懷素,這對謝稚柳有著深遠的影響。 謝老書法精品鮮見于拍賣市場,一般皆為資深藏家購得,重流入市場的機會幾乎為零,望得者珍重之!
墨耕堂藏墨緣集勝專題薈萃了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潘天壽、陸儼少、何海霞等諸多近代畫壇巨匠精品,以及民國歷史名人,文人墨寶,另有諸多古代繪畫作品,題材廣泛,內容廣泛以饗藏家。其中齊白石《春風圖》,筆墨清秀,春風雅麗,惹人喜好。張大千仕女冊頁是為張大千早年仕女杰作,每一開仕女姿態各異,綽約嫵媚,精進處直逼古人。徐悲鴻《六駿圖手卷》,展卷開來六匹駿馬娓娓道來,或在觀望,或飲水,又似諦聽分吹吹曹東,徐悲鴻以粗獷豪放的線條表現,并帶有書法“寫”的精神呈現出六匹神態各異的駿馬,讓人驚嘆。并且諸多作品都經權威證書或授權出,發表于人民美術出版社權威刊物,精彩紛呈。

LOT 0070 徐悲鴻(1895-1953) 六駿 1942年作 紙本設色 手卷
著錄:《墨耕堂藏墨緣集勝》,P151,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6月。
備注:附廖靜文先生鑒定證書及鑒定照片。
24.5×105cm 約2.3 平尺
RMB:350,000-700,000
北京九歌 2016 春文物藝術品拍賣會
預展時間
2016年6月13日—14日
拍賣時間
2016年6月15日
預展地點:北京天倫王朝酒店頤和宴會廳(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大街50號)
拍賣地點:北京天倫王朝酒店頤和宴會廳(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大街50號)
現場辦公電話:(010) 58168283
現場財務電話:(010) 58168285
現場委托電話:(010) 58168281、58168282
專場設置
晴嵐——墨耕堂藏墨緣集勝專場 2016年6月15日 10:00
逸思——中國書畫一專場 2016年6月15日 11:00
世家傳承——聽雨軒珍藏書畫專場 2016年6月15日 14:00
錦勝——中國書畫二專場 2016年6月15日 15:00
蘭馨——中國書畫三專場 2016年6月15日 16:00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