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亞雷 南京藝術學院教師,中央美術學院博士

丁亞雷畫作
轉入市場經濟之后,許多東西都被市場化了,藝術品也有了市場。這對藝術家來說,無疑是件好事。
市場的屬性要求藝術家必須創作出豐富多樣、風格不同的作品。他不能總是去畫“紅光亮,高大全”外加《毛主席去安源》那樣的“樣板畫”,他要不斷的推陳出新。這是市場的屬性決定的。于是,藝術有了市場之后,藝術家不僅獲得了極大的創作自由,他的創造性也被激發出來了。
當然,隨著藝術市場的出現,新的矛盾也產生了。
首先,決定藝術品內在價值的因素受到了藝術品表面價格因素的影響,藝術品市場價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成為人們判斷藝術品價值的主要參照。雖然這在某種 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這也為炒作、跟風等非藝術手段提供了機會。借此手段,許多毫無藝術性的粗制濫造成了天價藝術品,同時,許多不善此道的藝術家及其作品 卻被遮蔽了。在市場環境下,有時候藝術學院的評分標準,也和商學院的差不多了。
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有了藝術市場之后,藝術家很容易被市場所左右,有時候表現的就像個賣貨 郎,一切創作以追逐利益最大化為原則。這使得藝術,這原本屬于“成教化、助人倫”的人類精神層面的生活必需品,降格為一種物欲的對象。藝術家和商家這兩種 承擔不同社會分工的人群,在藝術市場中,被物欲澆筑成了一個相互矛盾的連體兒。
藝術家在藝術市場中究竟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這對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們來說,還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但既然是“藝術市場”,自然是由藝術 家和商家共同參與其中的。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在這個市場中讓藝術家做好藝術家的事,商家做好商家的事,這確實是需要大家都好好思量思量的。在這個市場中, 如果藝術家做了商家的事,或者倒過來,商家做了藝術家的事,那可能就會造成“嚴重干擾社會主義藝術市場秩序”的狀況。
比如說,藝術家不安心于創作,整天在市場中轉悠。他發現商家低價買走自己的作品,吆喝成高價出售,賺到了錢。于是心有不甘,便親自出馬,要把商家賺到的錢搶回來。商家可能很受傷。但成天糾纏于市場的藝術家,究竟對藝術還能有多少身心的投入,就不可知了。
反之亦然,商家發現市場上牡丹好賣,讓畫家拼命畫,時不時的還紅花綠葉地指點一下畫家的創作。短時間看,按照商家的意思進行創作似乎能獲得不錯的市場行情,但這是以犧牲藝術家的創作自由為代價的,對自由的褫奪最終會縮短藝術家的藝術生命。
這些焚琴煮鶴的掃興事,最終都會影響藝術市場的健康發展,是決不應該出現的。藝術市場究竟有什么屬性?應該如何發展?其實,這既是問題也不是問題, 既好回答也不好回答。歸根結底,在藝術市場中,藝術家和商家是利益共同體,如何面對和維護共同的利益,是藝術家和商家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