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前后,畫壇新秀張大千和王孫貴胄溥儒在北平結(jié)識,從此他們結(jié)下深厚的友誼,在上個世紀(jì)三十、四十年代的中國畫壇,丹青妙筆,珠聯(lián)璧合,享有“南張北溥”之美譽。
張大千與溥儒的友誼,有如俞伯牙和鐘子期,高山流水,終身不棄。大千先生在自己40年回顧展的自序中有贊:“柔而能健,峭而能厚,吾仰溥心畬。”而溥心畬在張大千拿自己的照片求題詩時曰:“滔滔四海風(fēng)塵日,宇宙難容一大千。”

1955年溥心畬60歲重游日本東京小住,與來訪的張大千先生合影
擷取今春廣東崇正拍賣會上“南張”和“北溥”精品,以及他們各自的朋友圈,以及最早提出“南張北溥”一說的于非闇精品,來回味一段畫史上的逸事,也不失一件趣事和雅事。
長袖善舞張大千
張大千在書畫史上究竟有多厲害?
最近,連張大千自存的舊紙都賣出1000多萬的貴價,可見大千書畫在藏家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紙因人貴,畫還用說嗎?您懂的。
張大千長袖善舞,人緣極好,交際面甚廣,故朋友圈包羅社會名流、賢達(dá)、行業(yè)精英及文人雅士,等等。對朋友,張大千常不吝以精品佳作相贈,從張大千的贈畫來看張大千的朋友圈是一件饒有趣味之事。
贈 李星午

張大千 馭馬圖
鏡片 設(shè)色金箋
癸巳(1953)年作
89.5×38 cm. 35 1/4×15 in. 約3.1平尺
估價RMB: 1,800,000-2,500,000
題識:青驄連錢,紫絲三花。銀蹄龍脊,白踏煙斜。咨嗟嘆段,安步桑麻。胡不萬里,驍騰天涯。癸巳夏日為星午仁兄法家寫,張爰題。
鈐印:張爰之印、大千
藏?。鸿北Q居士珍藏書畫典籍之印
說明:藏家璞盦居士為王國藩,號璞盦居士,寓居臺北。曾任臺北文獻(xiàn)會副主任委員。上款人李星午(1901-1964),字大緯,著名銀行家,張大千好友。
按:此幅《馭馬圖》圖繪的內(nèi)容,源自唐太宗李世民愛馬典故。唐太宗所鍾愛的駿馬共有6匹,分別名為白蹄烏、特勒驃、颯露紫、青騅、什伐赤和拳毛駒。這些駿馬陪伴他經(jīng)過漫長的征程,創(chuàng)建了大唐偉業(yè),立下不朽功勛。其中,白蹄烏是一匹周身黑色、四蹄純白的駿馬,是李世民與盤據(jù)在隴西的薛仁杲父子大戰(zhàn)淺水源時所騎之馬,李世民在追殺敵軍時,曾騎著它一晝夜跑了二百多里,最后該馬力竭而死。貞觀十一年(637)李世民親作《六馬圖贊》,贊白蹄烏曰:“倚天長劍,追風(fēng)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馭馬圖》繪白蹄烏蹬蹄欲飛,養(yǎng)馬官則竭盡全身之力勒之,仍不能阻攔白蹄烏“倚天長劍,追風(fēng)駿足”之勢。
此畫中的人物風(fēng)格是唐代的,構(gòu)圖也是參考了唐代人物畫一般不畫場景的技法。盡管畫面設(shè)色濃重,卻全無脂俗之氣,這與張大千個人的學(xué)養(yǎng)有關(guān)。盡管《馭馬圖》看起來是摹古之作,實際卻是張大千本人以古法創(chuàng)新法的具體實踐,展現(xiàn)了他對中國藝術(shù)傳統(tǒng)的個人體悟和古法在他筆下的再生。1950年,張大千應(yīng)印度美術(shù)會之邀赴新德里舉行畫展,并留居印度大吉嶺年余,其間曾去阿旃陀石窟臨摹壁畫,以之與敦煌莫高窟壁畫作比較研究,在印期間所畫的作品多為重彩的精細(xì)工筆。而此張《馭馬圖》創(chuàng)作于1953年,無疑是張大千工筆重彩風(fēng)格成熟之后的一張重要作品。
細(xì)節(jié)欣賞

局部一

局部二

局部三
贈 趙觀白

張大千 登高思遠(yuǎn)圖
鏡片 設(shè)色紙本
己亥(1949)年作
124×52 cm. 48 7/8×20 1/2 in. 約5.8平尺
估價RMB: 1,700,000-2,200,000
題識:凝碧叢叢接九閽,染花喬木識靈根。登山高思如云暖,淺笑虛堂夢里痕。己亥嘉平月自巴西寫寄此壽觀白老友六十生日兼憶孝慈,故末語及之。大千弟張爰。
鈐印:張爰、大千居士、長共天難老、稅生
說明:上款人觀白即趙觀白,四川成都人,民國時期中央銀行行長,與張大千交好。
按:畫面所繪并非祝壽常見的寓意題材,而是一幅雖畫面平淡但意境深遠(yuǎn)的山水。畫中江崖壁立,山腰云氣、山腳江面以留白處理,畫幅最右下之處山腳停泊舟船,但船上空無一人。山頂處一圍墻圈繞之房宇,一高士雙手置身其中,四周林木環(huán)立。畫面布局自然,筆墨簡潔。畫面明晰而淸澈,雖非青綠,卻見蒼郁秀潤,極賞心悅目,意境幽遠(yuǎn)靜謚。1959年這一年,老友趙觀白六十歲,而張大千年及六十一歲,兩位年紀(jì)相仿的同鄉(xiāng)老友都漸漸到了人生的暮年。自1949年離開大陸后,趙觀白居臺灣,張大千則是除辦展游歷等事,一直住于自己在南美親自蓋筑的八德園。張大千在此圖的題跋最后念及「孝慈」,指兩人共同好友楊孝慈,楊氏于1935年擔(dān)任中央銀行成都分行經(jīng)理,是張大千藝術(shù)活動的主要經(jīng)濟(jì)支持者,曾陪同張大千游歷西康,可惜楊已于1956年在大陸去世。韶光流逝,匆匆花甲已過,猶萬里投荒,寄身海外,故國之思,舊交之念,借畫遣懷。如今大千親寫遙寄同鄉(xiāng)老友,自有互相慰借,各自珍重之深情。
細(xì)節(jié)欣賞

張大千 登高思遠(yuǎn)圖 局部
贈 張充和、傅漢思伉儷

張大千 芍藥圖
設(shè)色紙本 鏡片
123.5×60.5 cm. 48 5/8×23 7/8 in. 約6.7平尺
估價RMB: 800,000-1,200,000
題識:漢思先生、充和夫人儷賞,蜀郡張大千爰同客新港。
鈐?。簭堧贾 ⒋笄Ь邮?、法匠、摩耶精舍、己亥己巳戊寅辛酉、春長好
說明:上款人充和夫人即張充和(1914-2015),為淮軍主將,兩廣總督直隸總督張樹聲曾孫女,為“張家四姐妹”中的小妹,工詩詞、擅書法,被譽為民國閨秀“最后的才女”。1949年赴美以后,她家的后花園就成為張大千臨摹牡丹芍藥之地。漢思先生即張充和先生美籍德裔漢學(xué)家傅漢思。
贈 陳之初

張大千 梧桐高士
鏡片 設(shè)色紙本
壬辰(1952)年作
98×42 cm. 38 5/8×16 1/2 in. 約3.7平尺
估價RMB: 1,000,000-1,500,000
題識:百尺梧桐半畝陰,枝枝葉葉有秋心。何年脫骨乘鸞鳳?月下飛來聽素琴。之初仁兄法家雅正,壬辰六月大千張爰。
鈐?。簭堧肌⒋笄?br /> 說明:上款人之初,即陳之初,(1911-1983),號香雪齋主,廣東潮安人,出生于新加坡,經(jīng)營土產(chǎn)、樹膠。以胡椒最為大宗,有“胡椒大王”之美譽。嗜好文物收藏,有“東南亞最大收藏家”之稱。
按:畫面中高士佇立在老樹枯枝下側(cè)聽秋風(fēng),神態(tài)安詳平和,極具古典文人雅士之古韻和閑逸,高古脫俗,清逸瀟灑中帶有疏懶的情致,與梧桐秋景遙相呼應(yīng)。高士已白發(fā)古稀,“渾欲不勝簪”的發(fā)際,衣帶漸寬,凝目西向,心中的孤寂和落寞難以排遣,濃濃的思鄉(xiāng)情緒顯露無疑,所謂“逝川前后水,浮世短長生。獨立秋風(fēng)暮,凝顰隔郢城”如斯之謂也。
贈 鼐庭先生

張大千 行書七言聯(lián)
立軸 水墨紙本
141.5×36 cm.×2 55 3/4×14 1/8 in. 約4.6平尺(每幅)
估價RMB: 150,000-200,000
題識:鼐廷仁兄法家正之,張爰。
鈐印:張爰之印、大千
釋文:九錫擬加溪上石,七擒不縱嶺前云。
張大千的兄長、老師與門生
張大千的一生,得益于二哥張善子頗多。東渡日本到創(chuàng)立大風(fēng)堂,到躋身上海名人圈,都多得兄長之助?;蛟S可以說,沒有張善子的提攜,就沒有后來的張大千。
1919 ,張大千由日本返滬,拜前清名士曾熙(1861-1930)為師,學(xué)習(xí)書法。因未婚妻亡故,張遁入松江禪定寺為僧,有了法名"大千"。三個月后,張大千逃禪。也就在這年秋天,他返回上海再拜名家李瑞清(1867-1920)為師學(xué)習(xí)書法。
張大千嶄露頭角后,大風(fēng)堂門下跟隨學(xué)藝之人不在少數(shù),其中何海霞當(dāng)是最得其精髓者,而胡若思9歲即入大風(fēng)堂,亦堪稱大風(fēng)堂門下之佼佼者。

曾熙(1861-1930)楷書
水墨紙本 立軸
143×48.5 cm. 56 1/4×19 1/8 in. 約6.2平尺
估價RMB: 15,000-25,000
題識:道州得其腕法入平原,曾熙。
鈐印:曾熙之印、農(nóng)髯
釋文:昔在中葉,作牧周殷,爰及漢魏,司徒司空。不因舉燭,便自高明,無假置水,故以清潔。遠(yuǎn)祖和吏部尚書并州刺史,祖具中堅將軍新平太守,父蕩寇將軍。
作者簡介:曾熙,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緝,號俟園,晚年自號農(nóng)髯。書法家、畫家、教育家,海派書畫領(lǐng)軍人物。1919年,張大千追隨曾熙學(xué)習(xí)書法。

李瑞清 行書
立軸 水墨紙本
144×78 cm. 56 3/4×3/4 in. 約10.0平尺
估價RMB: 15,000-25,000
題識:清道人。
鈐?。呵宓廊?、梅闇戲?qū)W唐以來書
藏?。盒记鍤g喜、建業(yè)劉氏古柏草堂珍藏、海陸譚氏家藏
釋文: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fēng)波,舟楫恐失墜。
作者簡介: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號梅庵、梅癡、阿梅,晚號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戲號李百蟹,教育家,美術(shù)家,書法家,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國現(xiàn)代美術(shù)教育的先驅(qū),中國現(xiàn)代高等師范教育的開拓者。

張善孖 黃山鰲魚洞
立軸 設(shè)色紙本 89.3×37.2 cm. 35 1/8×14 5/8 in. 約3.0平尺
乙亥(1935)年作
RMB: 180,000-220,000
題識:風(fēng)雨歇空山,煙云散丹嶂。歷險合攀藤,尋幽好扶杖。鳥道絕何堪,云梯渺難量。天根兔影寒,月窟蓮花放。龜鶴夾路寬,鰲腹開天暢。石乳滴溝中,孤云浮洞上。緩步卻凄其,凝眸送惆悵。擴(kuò)然天宇開,悠哉海風(fēng)長。
汪半亭由蓮花溝過百步云梯,穿鰲魚洞,上天海。作似靄民仁兄法家正之,乙亥春燈節(jié)蜀中虎癡弟張善子于吳門。
鈐?。簼?、善子
題簽:善子二伯大人寫鰲魚洞,侄旭明。鈐印:張
說明:(一)上款人林靄民(1906-1964),字瑞章,湖坑鄉(xiāng)洪坑人。擅詩文,工書法。一生主要在境外從事新聞事業(yè),先后任胡文虎創(chuàng)辦《星島日報》、《星島晚報》,社長。50~60年代,相繼擔(dān)任香港中華商會主辦的《循環(huán)日報》以及《正午報》的社長。
(二)題簽張旭明為張大千之子。
作者簡介:張善孖,四川內(nèi)江人,名澤,字善孖,一作善子,又作善之,號虎癡,畫家,最善畫虎。張大千的二哥,曾共同創(chuàng)立大風(fēng)堂。

何海霞 仿大千青綠山水
鏡片 設(shè)色紙本
95×32 cm. 37 3/8×12 5/8 in. 約2.7平尺
估價RMB: 400,000-600,000
題識:山在白云中,草木發(fā)青紅??~緲神仙居,隱現(xiàn)金銀宮。仿大千師,海霞何瀛寫。
鈐?。哄?、海霞長壽
作者簡介:何海霞,名瀛,字海霞,師從張大千,長安畫派代表畫家之一。曾任陜西國畫院副院長、中國畫研究院任專業(yè)畫家等。

胡若思 秋山紅樹圖
鏡片 設(shè)色紙本
40×67 cm. 15 3/4×26 3/8 in. 約2.4平尺
估價RMB: 8,000-12,000
題識:庚春同志正之,若思。
鈐?。汉?br /> 說明:上款人庚春,即蘇庚春(1924-2001),字更淳,號元清,河北深縣人,我國老一輩著名書法鑒定家和書法家。
作者簡介:胡若思,字遐思,號琴人,畫室名勰一齋,擅山水畫,尤喜畫黃山,為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文史館館員 ,上海戲劇學(xué)院美術(shù)系教授,上海中國畫院畫師等。
西山逸士溥心畬
與張大千出生布衣,經(jīng)歷坎坷,自稱“蜀客”、“大千居士”不同,溥心畬是道光皇帝的曾孫,曾留學(xué)德國,一出生即是皇親貴胃,是典型的“舊王孫”。只是生逢大清王朝氣數(shù)已盡“忽喇喇似大廈傾”之時,“王孫貴胄”也不過是“一襲華美的袍”,作為“余事”的書畫成為他寄托情感與心境的最佳去處,隱逸與蕭淡,才情與落寞呈現(xiàn)在宣紙上,究竟有多耐人尋味呢?
去他的書畫中去尋找答案吧!
傅儒精品欣賞

溥儒 雪夜訪戴圖
鏡片 設(shè)色絹本
18.5×50 cm. 7 1/4×19 5/8 in. 約0.8平尺
估價RMB: 200,000-300,000
題識:山色清寒暮景斜,遠(yuǎn)村松逕路猶賒。空江一葉隨緣去,何必殷勤向戴家。心畬畫并題。
鈐印:溥儒、花虹
細(xì)節(jié)欣賞

溥儒 雪夜訪戴圖 局部

溥儒 楷書七言聯(lián)
鏡片 水墨紙本
壬辰(1952)年作
65.5×13 cm.×2 25 3/4×5 1/8 in.×2 約0.8平尺(每幅)
估價RMB: 50,000-80,000
題識:壬辰春正月,浮??痛巳?,樂志琴書,猶似山居時也。人生寄也,得所寄而寄焉,孟子所謂居天下之廣居也,雖書諸紳不亦可乎,西山逸士溥儒并識。
鈐?。轰呷逯 ⑿漠?br /> 釋文:元亮布衣還樂志,孟光椎髻自清風(fēng)。

溥儒 江山秋晚
鏡片 設(shè)色紙本
癸酉(1933)年作
94.5×38 cm. 37 1/4×15 in. 約3.2平尺
估價RMB: 300,000-500,000
題識 :趙大年江山秋晚畫意。癸酉秋,心畬。
鈐印 :西山逸士
鑒藏印 :日升堂壬寅藏畫展紀(jì)念、順德日升堂藏
說明:香港著名收藏家、慈善家、順德日升堂主人李博文舊藏。

溥儒 冷謙像
立軸 設(shè)色紙本
癸酉(1933)年作
99×36 cm. 39×14 1/8 in. 約3.2平尺
估價RMB: 350,000-450,000
題識:協(xié)律郎冷謙。冷謙字啟敬,武陵人,初與劉秉忠從沙門海云游,又交趙孟頫,博學(xué),精易數(shù)。百家方術(shù),靡不洞習(xí)。嘗于故相史彌遠(yuǎn)家觀李思訓(xùn)畫,深契之,遂精畫。明初年百馀歲,貌亦童年,仕太常博士協(xié)律郎。有友貧,謙于辟間畫一門,令友入取云帛,他日以跡捕之,謙競莫得。癸酉三月,溥儒。
鈐?。号f王孫、溥儒、二樂軒、半潭秋水一房山、江山為助筆縱橫、隔千里兮共明月

溥 儒 行書千字文
鏡片 水墨紙本
25.3×364.5 cm. 10×143 1/2 in. 約8.3平尺
估價RMB: 100,000-200,000
題識:寒玉堂千字文,溥儒撰并書。
注:《千字文》南朝周興嗣所撰,千字無一重復(fù)者。易于誦記,為千百年來蒙學(xué)經(jīng)典。此為溥氏自撰千字文,引經(jīng)據(jù)典、文采斐然,世稱寒玉堂體千字文。
細(xì)節(jié)欣賞

溥儒 行書千字文 局部一

溥儒 行書千字文 局部二
另一位王孫溥雪齋
1924年冬宣統(tǒng)出宮后,溥心畬遂與溥雪齋(號松雪),溥毅齋(號松鄰),關(guān)松房(號松房),惠孝同(號松溪)等創(chuàng)立了近代著名國畫團(tuán)體松風(fēng)畫會,溥儒自號“松巢”。溥心畬與溥雪齋都是松風(fēng)畫會的主將。

溥 伒 高士閑行
立軸 水墨紙本
101×30.5 cm. 39 3/4×12 in. 約2.8平尺
估價RMB: 55,000-75,000
題識:結(jié)屋高人占一丘,閑行小立俯清流。青山落手誰爭得,一片詩情在杖頭。雪齋溥伒。
鈐?。轰邅甸L壽、山可一窗青
作者簡介:愛新覺羅·溥伒(1893-1966),字雪齋、學(xué)齋,號松風(fēng)主人,滿族正藍(lán)旗,道光帝的直系后人,近代書畫家,幼年飽讀詩書經(jīng)史,能文善賦,長于書畫,其山水、花鳥、人物、鞍馬均具風(fēng)采。
于非闇與“南張北溥”的緣起
這要先從1923年傳統(tǒng)繪畫大師陳師曾去世之后說起。陳去世之后,中國主流畫壇派別分歧,出現(xiàn)群龍無首的局面。這時,北京的溥心畬脫穎而出,畫風(fēng)儼然宋代馬遠(yuǎn)、夏圭,頗具古典氣質(zhì),在畫壇一時名聲大振;而此時的張大千則二十余歲,才嶄露頭角,但已露出咄咄逼人之氣勢。這兩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天賦極高,在山水畫的造詣上異曲同工。
1935年8月,越來越受人關(guān)注的兩位畫家終于讓人聯(lián)到了一起,先是北京琉璃廠集萃山房的經(jīng)理周殿侯就提出“南張北溥”之說。隨后,畫家于非闇寫下了一篇《南張北溥》的短文,發(fā)表在《北平晨報》之畫刊,文中寫道:“張八爺(指大千)是寫狀野逸的,溥二書(指心畬)是圖繪華貴的。論入手,二爺高于八爺;論風(fēng)流,八爺未必不如二爺。南張北溥,在晚近的畫壇上,似乎比南陳(陳洪綬)北崔(崔子忠)、南湯(湯貽芬)北戴(戴熙)還要高一點兒……”將張大千、溥心畬與明清時期南北并駕齊驅(qū)的畫壇領(lǐng)軍人物相提并論,甚至說比他們“還要高一點兒”,這評價不可謂不高。于非闇這篇文章使“南張北溥”不脛而走,那時沒有“網(wǎng)紅”,但兩人是“媒紅”倒一點不假。
下面這幅作品,就是提出“南張北溥”的于非闇所作——
于非闇精品欣賞

于非闇 白荷蜻蜓
立軸 設(shè)色紙本
丁亥(1947)年作
98×34 cm. 38 5/8×13 3/8 in. 約3.0平尺
RMB: 800,000-1,200,000
題識:太液池白蓮在瓊島之北,靜心齋前。長夏泛舟,得此畫本,丁亥冬寫記,非闇。
鈐印:于照私印、于荷
作者簡介:于照,山東蓬萊人,久居北京,字非廠,別署非闇,又號閑人,畫家,以工筆花鳥名世,工書,擅瘦金體,兼擅治印。清貢生,曾在北京師范學(xué)校、華北大學(xué)、京華美術(shù)專科學(xué)校、北平藝術(shù)??茖W(xué)校任教,解放后曾任北京中國畫院副院長,中國畫研究院副會長。
更多張大千、溥儒精品請點擊文尾“閱讀原文”。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