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翔的《夏瀑生云》

樂震文的《秋雁》
由新聞晨報主辦、上海新聞晨報雜志社有限公司和敬華藝術空間聯合承辦的第五屆九城藝術聯展上海站,將于6月18日至25日在敬華藝術空間舉辦,九城展的重點保留節目“海上山——全國名家山水邀請展”今年全面出新,不但擴容到全國名家,創作上也給出了“春夏秋冬”山水四屏的高難度命題。
四屏:向傳統山水美學致敬
山水四屏是中國山水畫里一種獨特的美學存在。屏,原意指置于建筑物內用于間隔或擋風的活動屏障,也稱“屏風”。后來也指貼于木框屏風上的狹幅書畫。書畫里的屏條(或條屏)是書畫的一種豎式形制,是一整套的意思。
屏條流行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它常懸掛在古人廳堂的正面或側面墻上,也可按順序分別掛在中堂的兩側。因此,屏條的條數為偶數,常見的為四條,最多的由二十四條組成。
從內容上看,屏條分兩種。第一種是各條內容各自獨立,甚至不是一位作者;第二種不僅內容是一個整體,而且在裝裱上,對每兩條相接的地方一概不加邊,以保持作品的渾然一體。國畫中四屏通常會表現“梅蘭竹菊”四君子,或者“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另外還有“八仙過海”的八條屏等等。
國畫中,以四條屏為多。“四”在中國文化中含義豐富,四季、四時、四方、四海、四德等都與“四”相關。山水四屏展示方式極為靈活,掛起來往往可占一面墻,洋洋大觀,頗有氣勢。
四屏這種格式對作品的要求是統一而有變化,每屏畫面意境獨立,卻能與其他各屏氣息貫通,渾然一體。因此,本屆九城展“海上山”山水畫展對參展畫家提出了四屏的要求,等于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藝術要求。但是畫家們接招的表現卻十分完美。
接招:藝術家畫四屏各有巧思
本次“海上山”參展畫家中,樂震文、陳翔、龐飛、邵仄炯都是海派名家,此次還特別邀請了來自北京畫院的劉旭和來自江蘇省國畫院的張喆,“海上山”首次擴容到全國山水名家,體現了九城展作為全國性藝術交流平臺的特點。
參展作品的形制雖然都為“春夏秋冬”四屏,但有的是條屏,有的是手卷,有的是冊頁,有的是小品,顯示了畫家們對于同一種藝術樣式不同的思考和追求。
九城展的“海上山——全國名家山水邀請展”已經連續舉辦了五屆,隨著藏家要求和品位的不斷提高,此次改自選動作為規定動作,“春夏秋冬”四屏將極大地考驗藝術家的巧思。
在中國人的宇宙觀中,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也象征著人生的況味。因此,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感中最為厚重的沉淀,人們喜歡游山玩水,以山為德、以水為性,潛移默化地積累著內在修為,而山水畫可以給人一種咫尺天涯的視覺意識,成為無數山水畫演繹中經久不變的文化靈魂。在中國人心目中,“春夏秋冬”四屏象征著人生歷程的完滿,也因此,山水四屏往往是拍場上成交價最高的一類拍品,可見這種藝術樣式的受歡迎程度。
畫家小傳
樂震文:
四屏猶如四首抒情詩
上海山水畫名家樂震文的四屏,表現了春之晨、夏之溪、秋之雁、冬之韻,山巒疊嶂,墨彩飽滿,畫面三分真實,七分幻妙,是創作者對自我內心世界的凈化與升華,又是對山水人文意蘊的傳達與詮釋。樂震文的“春夏秋冬”四屏猶如抒情詩,舒張得宜,畫面緊湊而和諧。
陳翔:
典型的新海派小青綠山水
著名青綠山水畫家陳翔,是新海派小青綠山水的代表人物。此次參展的“春夏秋冬”四條屏節奏明快,首尾呼應,畫面靈秀文雅,筆墨精妙,構圖及山樹造型新奇生動,筆墨點線疏松空靈,幽淡簡逸。其作品清雅文氣,與北方畫派的雄壯粗獷恰成鮮明對比。
邵仄炯:
畫中文氣獲董橋首肯
新生代山水畫家邵仄炯此次推出春夏秋冬山水四屏,尺幅不大,卻在山光云色中彌漫著發自高古的老派氣息。著名散文家董橋在得到邵仄炯山水折扇后稱贊道:“這柄扇子一面畫山水,青年畫家邵仄炯作品,骎骎入古,蒼茫成趣,山巒江水老松茅舍人物沒有一筆不是古人,乍看彷佛文徵明,看了真是愜意。”
邵仄炯的山水畫不斷地研習、激活并轉換古人的山水經典。他喜歡擷取古人山水的片段加以解構、變形、重組,在領悟古代山水景物微妙關系的基礎上,延伸與發展傳統山水圖式。邵仄炯的山水畫很美,輪廓分明的山石、生氣勃勃的樹木、繚繞縹緲的云霧,透露出一種柔美干凈的審美情趣,以及畫家開闊的胸襟和高古的情懷。
龐飛:
山水手卷有音樂和影像感
上海中國畫院畫師龐飛此次參展的“春夏秋冬”是手卷樣式,他的山水畫,不是照抄自然,也不是寫生而來,而是注重感受真實性的表達。他的傳統筆墨與現代水墨是綜合運用、結合一體的。他喜用半俯視的角度寫山水,常見的山水畫中必須交待的遠山和近樹,大多通過手卷這種樣式而被略去,作品幾乎是山水中景的放大與擴充。畫中,他著意表達巨巖深壑中各種巖層豐富的轉折變化,呈現畫面曲幽的深度。龐飛的山水畫呈現出墨彩的影像感,忽重忽輕的墨彩變化猶如膠片經過歲月漂染,賦予了作品神奇的魅力。他還注重巖石體塊和筆墨鉤皴的節奏平衡,使之呈現出某種音樂感,更顯得與當代視覺審美經驗的暗合。
劉旭:
熱愛吳門畫派的北方畫家
本次參加“海上山”展的劉旭,是北京畫院專職畫家,他師從當代國畫大師盧禹舜。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等高規格大展并屢次得獎。
劉旭雖在北方,卻一直鐘情于吳門畫派,尤其與海派繪畫心有戚戚焉,他的青綠山水得吳湖帆一路的神韻,色彩上恪守古法,但在畫法和顏料上有自己的講究,他嘗試以水墨與青綠相結合,將水墨的生動與偶得和青綠的裝飾性互為彌補或相互沖擊,以全新的視覺感受對傳統青綠山水做另一種詮釋。
張喆:
對黑白意象情有獨鐘
張喆是江蘇省國畫院專職畫家,作品曾入選全國美展和全國青年美展,曾獲全國美展銅獎。張喆對于黑白意象情有獨鐘,他認為中國畫就是在黑和白、點和線的千變萬化之中,來表現出人與宇宙的關系、人對自然的把握和體悟以及內心情感的律動。
張喆作品的黑白之境中,帶有一種現代氣息的幾何構圖,還有一種捉摸不定的煙云,空曠虛無的濕潤,若隱若現的層林,飽含水分的筆觸在宣紙上張馳有韻,黑白錯落有致,化生出充滿靈性的山水情境。
張喆也關注當代西方藝術,他把現代設計理念和抽象風格適當地運用到創作中,形成了他筆下既主流又帶著實驗性的獨特畫風。
原標題:九城展“海上山——全國名家山水邀請展”難度提升 “春夏秋冬”四屏考功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