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簡介
陳毓生,品墨軒主,津門潮人。袁曉園先生入室弟子,民革黨員,政協委員。
讀書自學,雙修書畫數十載,不拘一格。書法求典,畫見其心。文以載道,有感而發。曾為若干位書畫家撰文,并在《人民日報》 《美術報》 《中國書畫報》 《中國書畫》和 《書法導報》等報刊發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理論專著和書畫集五部。
書畫作品潤格20000元/平尺,多次參賽入展獲獎。海內外部分博物館、全國政協禮堂、中組部老干部局、民革中央、周恩來紀念館、外國駐中國若干大使、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親屬均有收藏。
現為: 中國美術家協會 會員
中國國際書畫藝術家協會 副會長
中國書畫市場報 藝術顧問
中華慈善總會 藝術顧問
CCTV中國影響力、藝術家沙龍文化中國網特約評論家
香港美術家協會 副主席
香港美術報 副總編
中國國畫家協會培訓中心 教授
山東藝術設計學院 教授
民革中央畫院 理事
天津南開畫院 副院長
北京湖社畫會 理事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180×80cm
津門潮人書畫家陳毓生的理論文章和書畫評論觀點較新,思路開闊,不乏新穎閃亮之處,而且邏輯嚴謹,文采斐然,在書畫界已有了一定影響。
近日又賞讀陳毓生的寫意花鳥作品,不僅能感受到他以文養書,以書入畫,勵志修行,勤于治學的無窮魅力,又能探尋到他在深入傳統與執著創新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 力。他的作品中有股撲面而來的文人高雅氣質,這種氣質源于畫家的胸懷,即洞察人生之后的返璞歸真,樂觀、灑脫、質樸、平和、天真無拘、超凡脫塵。他的作品 題材源于生活而多寧靜野逸之態,清絕妙造,自得天趣。其虛和飄逸之情態,誠可與山水畫的可游、可居相媲美,給人一直抵心靈的感悟。

竹林七賢 180×80cm
陳毓生先生注重師自然,他能把在作品中流露的細膩情感融入到大自然的微妙流轉之中,隨物婉轉,與心徘徊,通過其筆下的形象,表現出濃郁的自然風情,營造出精神棲息的港灣,表述著凈化心靈的人文關懷。
在筆墨語言的運用中,陳毓生以古拙的書法用筆入畫,道勁厚重,蒼老雄健;色墨對比強烈。極具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現代審美情緒。
中國畫藝術追求“立象盡意”和“興象天然”要求畫家在創作中把主體情思盡可能隱沒于自然的本來面目之中,隱“意”而顯“象”,客體為主,主體為從,如入無我 之境。陳毓生在創作中突出主體情思,把外在對象作為心靈的寄托,濃情的投射,以我為主,物業從,我為體,物為用,營構“有我之境”。在我國詩論中,前者屬 “興象”類,后者屬“喻象”類,詩畫相通。陳毓生的作品是“興象”,“喻象”交相為用,呈示出空靈樸茂、內斂蘊藉之氣韻。

源遠流長 200×100cm
中國花鳥畫作為一個傳統的重要題材,在其現在藝術發展中一直沒能像山水人物那樣承擔起沉重的使命感,但是,作為傳統視覺表現形式,其獨具的藝術審美價值又是 其它畫種所不能取代的。中國歷史上許多畫家寄情于花鳥,這與對大自然的崇拜與親和有關,也可能因其與社會現實的距離而免遭不測有關,當今時代,政通人和, 文化繁榮,對藝術領域空前包容,呈現出繽紛多彩的喜人景象。陳毓生在其花鳥畫創作中致力于傳承與創新,賦予了其作以現代審美情緒,盡展一花一世界的藝術魅 力和豐富內涵。
中國畫的研習離不開對傳統的取精用宏,陳毓生在深入體悟前人筆墨精邃和審美精神的同時,又能勤于思考,不僅在創作中傳承中國的寫意藝術精神,同時又能不囿于 前輩的筆墨圖式。他的作品不是表象上對古人的簡單模仿,而是極力表現對大自然的超越———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更是個體生命意形式的外化。
陳毓生在他的寫意花鳥畫創作中,追求傳統的意趣并能注入他自己對的藝術理念。他注重人文精神的表達,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心與自然同化,行動與自然順應,進而抵達“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解讀其作,不難體悟到虛境空靈的道禪意境,他能虛靜其懷,悟解天地自然生命的活潑自在,以達到至美無言的大化之境,這正是 其作品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夏熟 69×68cm
綜觀陳毓生的近期作品可看到,他較好的傳承了中國畫藝術的特有的清空、超然、蘊藉與典雅,在其作品中體現出東方式的天人合一的藝術精神和儒、釋、道、禪文化意韻,具有濃郁的傳統情趣及東方水墨獨特的藝術魅力,同時,又能探尋到他廣引博證,慧眼卓識的執著創新。
當代中國畫藝術正以廣闊的視野和多元化的價值形態拓展出現空前的深度和廣度。在新的時代,人們對美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日趨理性和成熟,再也不是那種 朦朧的、虛幻的、充滿神秘的感覺與饑渴,而是具有人文情趣和現代與傳統相互交織的藝術情結,是一種更為和諧的美的崇賞和渴求。因此,對于藝術探索者——藝 術家來說,也要進入這種和諧的,美的藝術生活實踐中去完成他的使命。畫家用特有的筆墨工具,弘揚真善美,直抒胸臆,描繪出一幅幅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獨具 特征的藝術瑰寶。陳毓生先生默默耕耘在中華傳統文化廣袤豐厚的田野中。他不逐時風,致力于傳承與創新,從豐厚的傳統藝術中汲取滋養,借古開今,融匯古今中西,漸趨形成了其個性化的筆墨語言。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陳毓生在美術理論研究和中國畫創作中的前途不可估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