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南京”特輯之大師篇
來“藝術南京”與大師名作清涼一夏吧!
在火熱的夏天到來之際。金陵城內(nèi)最盛大的藝術盛會“藝術南京”將為觀眾帶來最炙熱的大師藝術展,從時間和藝術史的演進順序來看,此番參展的大師作品基本涵蓋了十九世紀以來西方最偉大的藝術大師,從庫爾貝、柯羅、米勒到畢加索、莫奈、梵高、羅丹,還包括德國新表現(xiàn)主義代表畫家安塞姆·基弗,連近年在國際藝術市場上屢創(chuàng)紀錄的弗朗西斯·培根和戰(zhàn)后最偉大的西班牙無定形繪畫大師塔皮埃斯也可能會來。
(1)這些耳熟能詳?shù)睦洗髱焸儯?br /> 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讓·巴普蒂斯特·卡米耶·柯羅(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杜普雷·萊昂·維克多(Victor Leon Dupre)、讓·弗朗索瓦·米勒(J.F Millet)等這些19世紀西方最重要藝術家作品由Classic簡經(jīng)典西畫沙龍與廣州東方文德集團分別帶來,這些大師名作將是首次與南京觀眾見面。

《風景》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庫爾貝是法國著名現(xiàn)實主義大師,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的如實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作品,他堅決反對舊的傳統(tǒng)觀念和習俗,成為背叛傳統(tǒng)畫派的新一代藝術家的領袖。他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著名的風景畫,并寫作了散文和政論文,呼吁民主和自由。1877年12月31日逝世。他的名言是:“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

《風景》讓·巴普蒂斯特·卡米耶·柯羅(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
法國畫家柯羅,巴比松畫派的代表性畫家,擅畫風景,尤其是對光和空氣的描繪,常常被認為是印象主義畫家的先驅(qū)者,這一點尤其突出地表現(xiàn)在明暗面的表現(xiàn)上,他一反過去畫家把暗部畫得很暗的做法,而努力使暗部畫得透明、鮮艷,從而使整個畫面的亮度大幅度提高。

《肖像》讓·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米勒是十九世紀法國最杰出的以表現(xiàn)農(nóng)民題材而著稱的現(xiàn)實主義畫家,最偉大的田園畫家,以鄉(xiāng)村風俗畫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畫壇聞名。他擅用新鮮的眼光去觀察自然,具有濃郁的農(nóng)村生活氣息。羅曼·羅蘭在所著的《米勒傳》指出:“米勒,這位將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義勝過剎那的古典大師,從來就沒有一位畫家像他這般,將萬物所歸的大地給予如此雄壯又偉大的感覺與表現(xiàn)”。
?。?)風格各異的現(xiàn)代主義大師:
另有私人收藏的畢加索、莫奈、梵高、雷諾阿、畢沙羅、羅丹等十幅西方現(xiàn)代藝術大師的國寶級作品將在展會期間亮相,供廣大藝術愛好者賞鑒。

《戴帽子男人的半身》畢加索(PabloPicasso)
畢加索出生在西班牙馬拉加,是現(xiàn)代西方最有創(chuàng)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大師,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jù)了不朽的地位。他一生輝煌之至,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他曾說:“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在藝術市場上全球前10名最高拍賣價的畫作里面,畢加索的作品就占據(jù)4幅。

《靜物水果》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
雷諾阿是法國印象畫派的著名畫家、雕刻家。最初與印象畫派運動聯(lián)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記錄真實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滿了奪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9世紀80年代中期,他從印象派運動中分裂出來,轉向在人像畫及肖像畫,特別是婦女肖像畫中去發(fā)揮自己更加嚴謹和正規(guī)的繪畫技法。

《睡蓮》(局部)莫奈(Claude Monet)
莫奈是現(xiàn)代主義繪畫最重要的畫家之一,他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xiàn)技法。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涂式的輪廓線。光和影的色彩描繪是莫奈繪畫的最大特色。
(3)戰(zhàn)后當代藝術的代表:
回顧當代藝術史,以世界藝術的中心從法國巴黎轉向美國紐約為標志,戰(zhàn)后的當代藝術歷經(jīng)極簡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新媒介藝術等一系列藝術運動,可謂是精彩紛呈,他們的創(chuàng)作深深的影響著今天的藝術走向,而恰恰是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卻較少為普通大眾所知,這次藝博會將由德國的貝爾藝術中心帶來西方當代藝術大師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的架上作品,以饗觀眾。

“Glaube , Hoffnung, Liebe”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fer)
安塞姆·基弗,德國新表現(xiàn)主義代表畫家之一。他被公認為德國著名的當代藝術家和美術家。上世紀70年代,他曾師從德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前衛(wèi)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和 彼得·德雷爾(Peter Dreher)?;ピ?ldquo;成長于第三帝國廢墟之中的畫界詩人”的稱謂,他的作品無論創(chuàng)作手法還是呈現(xiàn)的最后面貌都極為現(xiàn)代,但往往主題晦澀而富含詩意,隱含一種飽含痛苦與追索意味的歷史感。

“Image, Body, Pathos”安東尼·塔皮埃斯(Antoni Tapies)
塔皮埃斯是繼畢加索、米羅、達利之后西班牙的又一偉大藝術天才。他是對綜合材料架上藝術進行分析研究的先驅(qū)者,他的作品往往采用現(xiàn)成物材料質(zhì)感和隨意性繪畫綜合的表現(xiàn)手段,通過“物化”的過程,并轉化為審美的形式來作為表達思想的方式,而被歸入非定性主義畫家之列,塔皮埃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綜合材料大膽的、不合常規(guī)的運用,打破了傳統(tǒng)的形式美的法則,并沖擊了傳統(tǒng)的審美經(jīng)驗。

“three studies for self portrait iii”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弗朗西斯·培根是1940年以來不列顛群島一位風格怪誕的畫家。他常常以畸形的形象或病態(tài)的人物為主題,描繪一些令人容易感到厭惡的形象,這些怪誕形象深刻地揭露了這個世界和人類的災難,他擅長把人性的丑陋面貌和痛苦掙扎的表情強調(diào)出來。還經(jīng)常在照片、畫報、印刷品等著名畫作上進行再加工,創(chuàng)作出僅反映自己的內(nèi)心幻象和痛苦的肖像作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