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合肥到北京,從江蘇到延安‥‥,幾十年來,為了國畫藝術,他含辛茹苦、不綴不棄,幾乎跑遍中國的幾乎所有的名山大川、峻林古剎,幾十年來,他在繪畫藝術中幾乎用盡自己全部的青春、熱血、夢想,對于他來說,藝術是他生命中不或缺的一部分。幾十年來,他淡泊名利,一心潛入國畫藝術的浩瀚藝海中。他,就是范曉茫。
范曉茫,字沫,1958年生于江蘇無錫,擅山水、花鳥,青少年時期跟隨著名畫家甄中石先生學習國畫,1981年畢業于南藝國畫進修班,師從著名畫家蓋茂森先生,并先后得江蘇著名畫家陳大羽、丁歡加的指導,作品《報曉》曾獲1983年江蘇美展優秀獎,曾任海軍92337部隊政治部創作室專職創作員,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無錫書法家協會會員,二泉書院畫師。
對范曉茫先生的國畫藝術,一直以來筆者都很欣賞,經常一個人偷閑的時候就開始琢磨他的國畫,對于一個像筆者這樣愛好國畫藝術的年青人來說,觀賞范曉茫先生是一件愉快的事。觀賞久了,自然就有了一些自己的認識和看法,然后寫了下來,不想竟可以整理一篇完整的文章出來。在筆者所認識的藝術家的圈里,提到范曉茫先生許多人都不住稱贊,于是,筆者決意將筆者的一些個人見解發出來,一來是對范曉茫先生藝術熏陶的感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更多人去了解這樣一位潛伏在民間的藝術家,以及去了解他的藝術。

范曉茫先生作品(一)
在筆者看來,所有的藝術,在范曉茫先生眼里都是抽象的立體,都是運動中的點畫的集成;而不是理性邏輯下的曲線,這是范曉茫的眾多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特征。藝術,尤其是繪畫藝術它不應該僅僅是靜止物,它可以是運動。只有在運動中才能體現出原物的生機,才能把進入藝術的深層次,體覺到藝術的立體性的、自然性的美。據筆者了解,很多山水國畫都是靜止的,盡管很多畫的很精細,一石一木無不精確地勾勒出來,但它們依然是靜止物,跟照片沒有什么區別。應該運用動態的審美眼光去看待事物,并動態的表現手法去表現這些事物,把自然中的物再自然地呈現在畫布上,呈現在一副副藝術作品里。
記得范曉茫先生曾對筆者說:“現代藝術應該拒絕按部就班的表現事物,而是應該按照自己的想象中的自然物去表現,藝術的功能不在于再現自然,而是要表現自然。不能用一筆一畫的方式把自然物全然不變搬進作品中來,中國傳統藝術素來揚棄這種做法,藝術應該有自己的創作和想象,缺少創作者靈魂的藝術實際上就失去了藝術的靈氣,境界和審美功能。”

范曉茫先生作品(二)
近年來,范曉茫先生主攻重彩國畫,并取得了非常的成就,受到眾多國畫家的好評。說到重彩國畫,大概要先從油畫藝術說起,油畫藝術本源于西方的藝術。進入中國后,油畫藝術有了中國的特色。其中最為代表的就是用油畫的技術去畫傳統國畫,或者說用油畫手法去表現傳統國畫藝術。其中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是因為中國經濟高度發展后,全國各地、大大小小城市都出現了一棟又一棟的樓廈、長廊、軒廳和高墻等等,這些地方需要裝飾,品位高雅一些的主人自然會選擇藝術作品,其中自然少不了各種字畫等。這樣大尺寸的美術作品、尤其是國畫就登堂入墻,舉城蔚然成觀。但傳統的國畫主要以墨為主,跟富麗堂皇的廊廳裝飾不匹配,傳統的國畫必須要“重彩”,于是,重彩成了現代軒廊類裝飾國畫的主要特征。
不過,范曉茫先生熱愛重彩國畫,到并非僅是從市場的角度考慮,他更多是從“藝術服務于人類”的角度去看待。他常說:“作為一個藝術家不能僅僅服務于自己,而要把自己的藝術服務社會,服務于人類。我覺得只有這樣的藝術家,才是真正的藝術家。如果把藝術當作一種自娛自樂的把玩之物,這樣的藝術就沒有意義,失去了藝術的根本。”范曉茫先生不僅這么說,也是這樣做的。在安徽的眾多城市,或者說在國內的一些城市的高廊大廳里,經常能看到范曉茫先生作品。那些熠熠生輝的作品都是范曉茫先生高尚藝術情操的見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