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溥佳山堂消暑圖

李煥章題(山東青州 周愛青)
古城青州有一座肇建自明代、有500多年歷史的私家園林。這座園林先為王府宮囿,后為相府花園,無數達官顯貴、文人騷客為它的獨特魅力所傾倒,它就是偶園。經過明、清、民國至今,“山石林木大概雖存”,但偶園的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古代偶園的真實面目成為人們心中一個無法釋懷的謎團。
青州博物館藏《馮溥佳山堂消暑圖》(圖1)為我們揭開這個謎團提供了直觀鮮活的實物資料。此畫作于康熙十七年(1678)初夏,是現在所知關于偶園的最早圖畫資料。
此作畫面結構緊湊、人物鮮活。馮溥著團領夏衫、單褲、朱履,兩手后拄,箕踞斜坐于涼榻之上,神情閑適。榻后一白衣仕女手持羽扇侍于其左,身后修竹千竿直插云霄。翠竹后闌干圍一荷花池,池中菡萏盛開,風披荷香,令人神往。榻左側怪石嶙峋,古樹遒勁。榻右前一樂人穿藍緞褙子坐石墩上,手持簫管,正在演奏,似乎能聽到鳳鳴龍吟之聲縈繞在翠竹紅花當中。據清初筆記,馮氏曾于蘇州購置樂伎多人,其演奏水平為山左之冠,圖中美人或即其人乎?身后一仕女手持團扇靜立竹林中,正在欣賞這美妙的演奏。整幅畫作似靜而動,給人以無窮的藝術回味。炎炎夏日觀此畫,似乎能感覺到徐徐涼風,送來陣陣荷香和沙沙的竹葉聲。
關于畫面描繪的是偶園中何處,眾說紛紜。據馮溥曾孫馮時基《偶園紀略》載:
存誠堂,先文敏公居宅也,對廳之東門北向,顏曰“一丘一壑”。入門東轉為問山亭,再東即園門,西向,顏“偶園”二字。門內石屏四,鐫明高唐王篆書屏。后石闌依竹徑東行,達友石亭,亭前太湖石奇巧,為一方之冠。石南魚沼,沼南竹柏森森,幽然而靜。
以畫面對號入座,“后石闌依竹徑東行,達友石亭,亭前太湖石奇巧,為一方之冠。石南魚沼,沼南竹柏森森,幽然而靜”,似即其處。
畫面右下署款:戊午夏日周洽于佳山堂寫。下蓋白文長印。周洽為康熙時著名畫家,華亭(今上海市)人,字載熙,號竹岡。兼擅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寫真尤稱獨步。這幅畫作可貴之處,還在于畫作上之詩堂上有清初青州兩位著名文士李煥章、楊涵的題詩(圖2)。
李煥章題:科頭箕踞,兀坐匡床。矞云眼底,青霞面龐。宋子京之半臂,李昌谷之一囊。或疑其在赫蹏之尺幅。或疑其舒徜羊于佳山之茆堂。李煥章。上蓋葫蘆肖形章,下蓋白文“李煥章”章。楊涵題:修碧相磨,了無塵影。風靜荷香,苔寂簫冷。訪君及林,凝然跡屏。遙望君儀,汪汪千頃。楊涵。下蓋兩白文章,一為“楊涵之印”,另一為“云峭”。
關于此畫的創作時間,或許有人會提出疑問,馮溥康熙二十一年致仕,康熙十七年應在北京,怎么會在青州偶園消暑呢?《清圣祖實錄》中的一條記載或許能回答這個疑問。《清圣祖實錄》卷71“康熙十七年戊午”條下:二月丁未,遣大學士馮溥祭先師孔子。此畫當作于馮溥曲阜祭孔順路省親時。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