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臺,也稱“神樓”,是民間用來供奉神靈和先人的供桌,有的還將族譜供奉其上,體現了我國民間信仰的一種寄托。清代至民國時期,家庭神臺上供奉的一般 有“祖宗昭穆神位”、“九天司命”或“天地君親師神位”以及“歷代宗祖”牌位。每逢過節,必備香紙,陳設供品,齋戒沐浴,虔誠祭祀,尤以春節、元宵、清 明、中秋等節令最為隆重。
圖為一件清代木雕鏤空龍鳳人物神臺,材質為樟木,收藏于咸寧博物館,是通山木雕的一件傳世杰作。神臺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面是浮雕結合鏤雕而成的一座 牌樓,幾乎通體雕刻,工藝繁復,表現手法變幻莫測。窗欞槅扇,飛角翹檐,雕梁畫棟,富麗堂皇。中間門形空處,用于擺放神靈及祖先牌位、香爐、燭臺、供品。 龍鳳、瓦壟、花卉、喜鵲、仙鶴等,雕工細膩,巧奪天工,充滿吉祥美好的意境。下面為長方形柜狀神臺供桌,桌柜正面雕刻有三組金色人物圖案。前面的兩只桌腳 巧妙地雕刻成弧形,中間鏤雕,色彩鮮明,顯得端正肅穆,精美絕倫。上下部分可拆開,將牌樓置于桌上,就組成了一只完整的神臺。整件作品結構纖巧雋秀,刻工 細致入微,讓人嘆為觀止。
舊時神臺多有講究,既要擺放在中堂位置,又不能置于橫梁之下,坐里朝外正對大門,但又要與大門保持一定距離。對其高度的要求是宜高不宜低,最好不低于 人的胸部,以表示對所供奉的神靈、祖先的敬畏。其大小因地而異,一般以堂屋中堂空間大小而定。這件木雕鏤空龍鳳人物神臺高大氣派,做工精致,雕刻精湛,應 該為大戶人家所有,價值不菲。因紅色主吉祥,所以神臺的顏色一般以紅色為主,這件神臺有些地方染成紅色,就是這個道理。
多年以來,通山木雕藝人輩出,掌握著留底雕刻(線雕、浮雕、陰雕)及無底雕刻等多種雕刻技法,具有獨特鮮明的風格。這件木雕神臺采用的是鏤空雕刻加貼 花的工藝手法,構圖飽滿大氣,層次豐富細膩,造型古樸典雅,雕刻精細嫻熟,線條流暢,立體感強烈,主題圖案吉祥美好,形象生動傳神,妙趣橫生,令人百看不 厭,回味無窮,這件清代通山木雕鏤空龍鳳人物神臺能完整地保存至今,實屬不易,其斑駁的油漆,顯影著歲月的滄桑。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